-
1 # 就是一個耿
-
2 # 魅力星空
20億電晶體是如何整合在一個小小的晶片上,而又是如何工作的?讓我們一起來研究
首先CPU在13年的時候就已經可以整合20億個電晶體,當然作為中央處理器CPU晶片中還包涵其他各種各樣的器件例如三極體,二極體,閘流體,MOSFFET,IGBT等,這些都是CPU內部整合的晶片,CPU的安裝無疑是一層層進行焊接的,利用非常高的機器將奈米級別的電晶體進行架構式的安裝,CPU核心心的也是一塊半導體晶圓,透過半導體蝕刻工藝在晶圓上生成眾多的電晶體單位,再透過微點焊金絲的方式將各個引腳電路引出至晶片封裝的管腳,最後進行封裝,每一步都是非常精密的,這些過程都是機械來做。
至於怎樣工作,我們都知道計算機都是透過傳輸0和1訊號,這些訊號是如何產生的呢?是利用電晶體的關斷,關時為1訊號,斷為0訊號,這樣CPU就具備了處理資訊和傳輸資訊的能力,然人為對訊號進行編碼排布就行成各種各樣的訊號形式。大體就是這樣,若具體的講起來可能講一兩天也不會講完。人類的時代在進步,相信未來CPU會帶來更好的創新。
-
3 # 飯後科技茶點
CPU是在特別純淨的矽材料上製造的。CPU的工作原理就像一個工廠對產品的加工過程:進入工廠的原料(程式指令),經過物資分配部門(控制單元)的排程分配,被送往生產線(邏輯運算單元),生產出成品(處理後的資料)後,再儲存在倉庫(儲存單元)中,最後等著拿到市場上去賣(交由應用程式使用)。
一個CPU晶片包含上百萬個精巧的電晶體。電晶體就是微型電子開關,它們是構建CPU的基石,你可以把一個電晶體當作一個電燈開關,它們有個操作位,分別代表兩種狀態:ON(開)和OFF(關)。這一開一關就相當於電晶體的連通與斷開,而這兩種狀態正好與二進位制中的基礎狀態“0”和“1”對應! -
4 # 魔鐵的世界
這個問題需要循序漸進,才能回答清楚,為便於理解,需要多上圖片。
一顆高效能CPU,其內部的複雜程度堪比一座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
如果說城市的基礎建築材料是磚頭,和鋼筋、水泥配合,建成高樓大廈,那麼CPU也有基礎構成元件,它就是電晶體。
當然,上圖中的晶體管個子太大,CPU內的電晶體都是奈米級別,模樣大不相同(執行原理完全一樣),看起來像紗網格子(見下圖):
電晶體需要搭配電容、電阻等其它元件,才能完成“開”、“關”動作,對應計算機語言的“0”和“1”,這也是計算機只能讀懂“0”和“1”的原因(現在的程式語言被稱為高階語言,執行時都需要晶片中的編譯器翻譯成機器能讀懂的0和1組成的語言),實際上所有的運算過程都是數以億計的電晶體在不斷重複“開”、“關”動作。所有的運算結果,不管是遊戲的畫面、電影特效還是計算器算買菜錢,都是電晶體不同開關動作組合的結果。
電晶體如何和電容搭配?我舉DRAM(俗稱電腦記憶體)為例,一個DRAM單元可以儲存1位元資料,它由1個電晶體和兩個電容組成。見下圖。
CPU的內部結構要複雜一些,和DRAM的差別在於,DRAM的基本單元(DRAM CELL)結構都是一樣的,這也是DRAM拼製造的原因;而CPU內的基本單元的結構並不一樣,這樣才能組成算術邏輯單元、暫存器、譯碼器、快取等部件,最終組成一個CPU核心,由於內部線路複雜,所以CPU既拼製造,也拼設計,比DRAM難度上了一個大臺階。
現代CPU基本都是多核打天下,如下圖的至強處理器有10個核心。
總之,不管CPU多麼複雜,它其實都是電晶體和電容、電阻等奈米級的元件,經過複雜的設計組合,得到不同的部件(算術邏輯單元、暫存器等),再由部件組成CPU核心,多個CPU核心再組成CPU,封裝後就成了我們看到的樣子。見下圖:
回覆列表
CPU是由無數個電晶體組成的 電晶體不同的排列當時導致他的架構不一樣。
CPU正是由電晶體組合而成的。簡單而言,電晶體就是微型電子開關,它們是構建CPU的基石,你可以把一個電晶體當作一個電燈開關,它們有個操作位,分別代表兩種狀態:ON(開)和OFF(關)。這一開一關就相當於電晶體的連通與斷開,而這兩種狀態正好與二進位制中的基礎狀態“0”和“1”對應!每一位1或0的實現,都要用到至少6個電晶體。一塊最普通的CPU 包含控制器、運算器和儲存器單元,而最新一代的多執行緒多核心CPU則有更為複雜的控制器及分支管理模組。
規模最大、耗用電晶體資源最多的還是儲存器(SDRAM):供CPU運算單元計算的資料經過快取暫時存放,以調節高速的CPU計算單元和低速讀寫的外接儲存器之間的速度差,使CPU整體執行在較高的效率。快取級數越多,儲存量越大,則CPU的處理速度越快。Intel最新一代的商用CPU已具備三級快取:第一級快取容量最小一般256K但速度與運算器同頻是最快的,第二級容量較大一般2M較高階的CPU能達到6M-9M,速度是運算器頻率的一半。第三級在中高階的CPU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