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田視野

    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即公元797年,已經四十六歲的孟郊登科進士之後,心中喜悅之情難以訴表,於是寫下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樣的詩句。

    通常我們在讀書或者觀看影視作品時,會經常看到秀才、舉人、進士之類的稱謂。大家也都清楚,這樣的級別稱謂是古代讀書人踏入仕途、向上攀登的必經之路。但凡是讀書人,十年寒窗的目的就是為了考中秀才、舉人甚至是進士,如此一來才能從一介白身變為朝廷官員,最後光宗耀祖。

    中國科舉制度並非自古有之,而是從公元606年隋唐大業二年開始的,一直持續到公元年1905的清末,科舉制度大約存在了一千三百年。在這一千三百年間,讀書人唯一的出路便是通過逐級考試的方式向上攀登。而秀才、舉人、進士等稱謂便是科舉考試中一系列階段性勝利的標誌性稱謂。

    那麼,古代秀才、舉人以及進士等稱謂是如何來的呢?

    通常來說,古代讀書人必須要參加一系列的科舉考試,通過之後才能得到相應級別的稱謂。

    一、秀才、舉人以及進士稱謂的由來

    在明清制科舉制度下的秀才稱謂,可能並非如同人們所想的那樣,覺得它是最低一級的功名,便覺得取得秀才功名就簡單了。事實上,在考取秀才功名之前,還有一個準備階段,分別是縣試和府試。

    通常來說,讀書人準備考取秀才功名的時候,要先在每年的二月去參加由知縣主持的縣試,縣試通過之後,還要在四月份參加由知府主持的府試。這兩次考試均通過之後,方能參加由各省學政主持的院試。若是院試不通過,則此人不論年齡大小,都被稱為童生。

    倘若能夠通過院試這一道門檻的話,那麼就可以恭喜對方終於成為一名擁有秀才功名的讀書人了。此刻,他基本上已經踏入了仕途的第一步,儘管距離當官還遙遙無期,但起碼已經有了個盼頭了。

    成為秀才之後,讀書人就有資格進入縣學或府學進行讀書,並且,一旦成為秀才之後,就可以得到官方的錢糧補助。另外,可能很多人以為考取秀才功名之後就可以準備考取舉人了。沒錯,的確可以這樣,但同樣過程也不簡單。

    各地考中秀才的讀書人要在縣學或府學讀書,但每年還需要參加歲試,歲試結果評判分為六等,只有一、二等的讀書人才能參加科試,同樣科試也分為六等,一、二等的讀書人才能參加鄉試。只有通過鄉試之後,才能被成為舉人。

    想來很多人在影視作品中看到一些場面,但凡是一些考中舉人功名的讀書人,都會被稱呼為“老爺”,這是因為秀才一旦中舉之後,就可以說是徹底踏入仕途了。相當一部分舉人並未有官職,但同時也有一部分舉人可以直接當官了。

    但無論怎麼說,這跟之前秀才時期的生活水平都時天差地別了,可以說,一旦中舉,那層次就不一樣了。

    考中舉人的讀書人可以選擇做官,但同時可以選擇繼續參加會試,會試三年一科,讀書人必須前往京城參加考試。會試由禮部主持,倘若能夠會試中第,則有資格參加殿試。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這算是最高一級的科舉考試了。

    倘若能夠考試通過,舉人功名便就成了進士功名了。進士功名分三等,又叫三甲,一甲只取三名,分別問狀元、榜眼和探花,通常這三人直接是留在皇帝身邊做官的,可謂是一步登天了。

    如此,可能就有些人好奇了,那古代讀書人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功名相當於現在教育的什麼級別呢?

    說實話,因時代不同的緣故,這一點還真不好比較。只能粗略的推測一下,可能也不夠準確。

    二、級別對比

    從古代讀書人考取秀才功名之後的前後變化來看,似乎對應著現在教育中的大學生。更確切的表述一下,應該是對應著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的大學生。因為最起碼讀書人有了秀才功名之後,等級一下子就提升了起來,別人一聽說是秀才,便會立馬羨慕起來,這跟以前的大學生是一樣的。

    更何況,秀才中比較優秀的,還會在縣學或府學中受到錢糧補貼,這一點跟優秀的大學生獲得獎學金的情況有點類似。另外,讀書人考取秀才功名之後,就已經可以通過蒙學的方式來謀生了,也就是說,就像大學生畢業之後當小學老師一樣,水平等級也差不多。因此,古代的秀才對應現在的話,那就是大學生了。

    若是舉人的話,那水平一下子就提高了很多。因為一旦有舉人功名,即便不去繼續參加科考,也能選擇去當官了。即便只是一些知縣、知府等小官,但也踏入了官僚階層,成為了“老爺”。放在現在的話,就好像碩士博士或者鄉鎮書記一般。

    從這方面來看,舉人就跟現在優秀的大學生畢業之後考上了公務員一樣。在學歷水平上,大概能相當於清華、北大等知名學校的畢業生吧。當然,在謀生能力上,舉人絕對要強上很多。畢竟,舉人“老爺”在古代是很受歡迎,很受眾人巴結的。

    倘若是進士的話,那這個跨度就比較大了。因為進士都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產生的,從這個規格上來說,貌似現在教育也沒有達到這樣“豪華”的程度。類比現在的話,只能說中科院院士同一級別的選拔確定很類似,在地位方面有一點可比性。

    因為進士出身的讀書人少說也是一方大員,優秀的進士甚至直接在皇帝身邊聽差,進士前三甲的意見,皇帝都會慎重考慮。所以類比現在的話,只能拿中科院院士相比較了。

    說到這裡,大家想必也會有些疑惑,那就是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其知識水平跟現在大學生或者院士的水平一樣嗎?

    同樣的道理,因時代的不同,這裡只能做一個大略的估計。

    三、知識水平對比

    因為古人科舉考試的內容跟現在考試的內容差別太大,因此直接比較的話,很明顯是無法得出一個結論的,所以我們可以從側面進行一個粗略的推斷,以此來比較一下古代考取功名的讀書人和現在大學生的知識水平。

    古代科舉考試大家都知道,基本上考的都是《詩》、《書》、《禮》等經義,嚴格按照八股文的格式進行破題、寫作等等,除了文學水平之外,還特別講究“政治”水平。

    因時代的侷限性,秀才、舉人的見識可能比不上現在的大學生。但其記憶能力和國學廣博之處應當是要超出大學生很多的。因為秀才和舉人這一類的讀書人,通常在參加考試或者參加詩文活動時,都會引經據典來佐證自己的觀點。

    跟現在大學生查資料、查文獻很方便不同,古人查資料很麻煩,因此在學習的時候,會直接把“經典著作”通讀背誦下來,甚至全篇理解化為自己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在被考校的時候,張口就能引經據典,就能說出自己的看法。

    而進士和院士的知識水平對比,應該同樣很類似。但是院士跟進士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院士的知識水平是非常專業的。這並非是說進士不夠專業,而是院士在自己的領域足夠專精,這一點應該是進士比不了的。

    從這方面來講,說是知識水平的對比,不如說是古今讀書人在各自領域進行的對比。但無論怎麼說,古代的秀才、舉人以及進士,跟現在的大學生和院士確實不好比較,只能片面的從某一方面進行對比一下。至於孰強孰弱,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結語:

    進士是通過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產生的,而殿試第一名又被稱為狀元。也就是說,古代讀書人最高功名為狀元,這可不是現在的高考狀元能夠比的。

    從歷史角度來看,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存在期內,狀元總共也不過五百餘人。其中,整個唐朝有狀元一百三十九人,宋朝一百一十八人,元朝三十二人,明朝九十人,清朝一百一十四人。

    可見,古代的狀元還是比較稀缺的。那麼,關於古代讀書人的功名,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 2 # 四川達州

    二者毫無關係。

    科舉功名的舉人相當於公務員初級考試通過,進士是中級公務員考試通過。

    哪怕秀才的待遇已非常高,國家政權每年要單獨給予錢糧,而且秀才可當私塾先生,給官員做幕僚。

    今天的大學生研究生不能當官,也不能獲得國家補貼的錢糧待遇,需再次選拔才能從事公務員工作。而科舉的舉人最低都能得到九品官,已相當於科級幹部了。進士最低都是從七品,完全等於副處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朋友圈最牛的回覆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