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深林影片

    說起麻線鼓,如今的大多數人都已經不知為何物,只一些農村七八十歲的老人家還能說出個究竟,但舊時以麻線鼓捻麻繩的傳統工藝可以說已經失傳。

    這是清代民國時期家家戶戶農村婦女在家捻麻繩都要用到的一種工具,材質多為陶與石器,是當時最普通不過的東西,以至於形態萬千各不相同,其器身多融入民情風俗和吉祥文飾圖案,以線造型,線面結合,富有雕塑感,質樸方峭而又圓暢流美。

    而麻線鼓的尺寸大小恰好能玩之於掌,除了捻麻線的用途,觀賞價值也很高。香插底座、燭臺座、茶道壺承、茶寵、茶杯底座、文房鎮紙、禪底座……搭配起來都極為古樸完美,還有稀少塗紅漆的以示吉祥,麻線鼓的圖案品類繁多,有瑞獸,有花草,有仙禽,有佛教題材的人物和咒語,也有道教神仙等……時光流逝,農家捻麻繩的人少了,麻線鼓自然也成了閒置。在過去,它們大多成了不起眼的雜物,被人家扔在角落或置放在窗沿上幾十年,被歲月遺忘蒙上一層灰土。

    如今麻線鼓歷經時光的打磨和洗禮,逾顯古韻雅緻。它低調古樸,內斂不張揚。過去農家的常用物品就這樣搖身一變,成了城裡人追憶鄉愁的收藏品。每件麻線鼓的圖案都很具有傳統的代表性,寓意吉祥,所以贈送友人是一件很具有風格的寶貝。

    【麻線鼓】又稱“績麻砣”、“麻坨”。是古代婦女績麻用的工具。將經過浸泡的苧麻剝下麻皮,用麻刀刮掉硬質木皮(刮青),獲得生麻。將生麻再泡在水裡脫膠變軟,曬乾後,要將麻皮一絲絲分細。準備分細,準備捻麻線、織紗的過程即為績麻。在將麻皮分細的時候,需要用工具將麻皮壓住,這個壓麻皮的工具就是麻砣。麻砣的重量,要剛好可以方便地抽出麻絲。中國很早就有績麻的記載,《詩·陳風·東門之粉》:“不績其麻,市也婆娑。”《國語·魯下》:“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績。”使用麻砣的歷史可能還要早。麻砣一般用木、石、陶、瓷製作,有扇形、鼓形、方形等多種。常用浮雕、圓雕、文字、繪畫裝飾,如花草、龍鳳、蹲獅、麋鹿、猿猴等表示民俗、吉祥的圖案。目前因資料缺乏,陶瓷麻砣始於何時還難以考證。相傳,麻線娘娘是金代原平下班政村暢氏女,還說名叫虹仙,因逃婚端坐麻線坨上飛昇成仙於五峰山。金代時即被敕封為“金天聖母”,明代時又被敕封為“龍宮聖母”,到了清代,成為神仙的麻線娘娘因義救康熙皇帝,而被敕封為“五峰聖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面對2歲的寶寶發脾氣,該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