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作者

    諸葛亮在出山時只是一個二十七歲的小夥子,病逝於五丈原時已是年過半百,五十有三。在他26年漫長的從政和從軍生涯中,曾經主動或被動發起過很多次戰爭。用他自己的話說,“雖有功於社稷,畢竟有損壽命”。誠然,戰爭雖然是不得已而為之,但畢竟會造成生靈塗炭,有損陰德,那麼諸葛亮到底是為何而戰呢?下面,筆者就談談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

    三分天下之前,為“一展平生所學,證明自己人生價值”而戰。諸葛亮隱居南陽時,常以管仲、樂毅自居,這在當時的大部分人眼中,是非常可笑的一件事情。試想,如果你身邊的一個朋友或親戚,天天呆在家裡,啥也沒幹,就大言不慚地在你面前自誇,吹噓自己乃是諸葛亮那樣的經天緯地之才,你信嗎?可以肯定地說,大部分人面對這種狂妄之人,會持有一種冷嘲熱諷的態度,笑話此人不知天高地厚,吹牛不打草稿。

    然而,當年滿腹韜略、年少氣盛的諸葛亮,偏偏就愛幹這種事。其實任何一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如果跟諸葛亮一樣聰明過人、滿腹經綸天下之策,在朋友面前都會忍不住一吐胸中之志,特別是幾杯小酒下肚,那更是難以忍住啊。所以說,諸葛亮這麼做完全可以理解,比如“清末四大中興名臣”之一的左宗棠,當年考不上進士窩在湘陰老家時,不就常常忍不住以“今亮”自吹嘛。

    但是,在沒有幹出一兩件真正能夠證明自己能力的事情之前,即使自我感覺是在實話實說、客觀評價自己一下而已,可大部分人也還是認為你只是在吹牛罷了。因此,是騾子是馬,必須要找機會出來溜溜!光說不練,永遠得不到社會的承認。

    再看諸葛亮,雖然對自己的學識和韜略非常自信,但並沒有真的驗證過。如果長期處於這種壓抑的狀態,午夜夢迴,那滋味是何其難受啊!因此,“樂於躬耕,不求聞達於諸侯”的南陽隱士,在得遇“三顧茅廬”的劉皇叔後,終於忍不住出山了。可以說,諸葛亮當年出山的首要目的,就是一展平生所學,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從而用事實告訴那些並不相信自己的人:我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並非吹牛!

    後來,龐統喪命於落鳳坡後,諸葛亮幫助劉備取了西川,從而實現了早在當年在劉備三顧茅廬時就提出的“天下三分”的政治構想。而隨著這個構想的實現,諸葛亮終於向世人證明了自己不僅可比管仲、樂毅,甚至還堪比開周八百年的姜子牙、興漢四百年的張子房。

    三分天下之後,為“為堅持信仰,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感”而戰。如果沒有劉皇叔當年對一個年近27歲的毛頭小夥的充分尊重和信任,也就沒有後來名垂千古的“諸葛丞相”。可以肯定的說,劉備的禮賢下士、知遇之恩,是令諸葛亮畢生難忘的。所以這份恩情,諸葛亮是必須要全力以赴地報答的。那麼如何報答呢?當然是完成劉備的遺志了!

    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這幫人的政治信仰是“光復漢室”,這就如同老一輩人的政治信仰是“振興中華”一樣,歷經生死錘鍊,堅定不移。後來隨著歲月凋零,劉備那代人逐漸離世,只剩下當年輔佐他們的那個小兄弟兒諸葛亮一人獨撐大局了。

    然而,北方的曹魏政權勢力越來越大,天下坐的越來越穩,漢獻帝如籠中傀儡,諸葛亮眼看著“光復漢室”這個他們這代人為之奮鬥終生的偉大理想,變得越來越渺茫,能不心急如焚嗎?因此,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逆天而行,不斷地在蜀魏邊界搞事情,六出祁山,征伐不斷。為什麼?為什麼明知沒有意義還要去做呢?唯一的意義,就是堅持自己的政治信仰,報答劉皇叔的知遇之感。正是憑藉著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義精神,感動了後世,諸葛亮的形象最終在“才能”和“德行”兩方面達到了高度一致,成為德才兼備、千古賢臣的最佳垂範。

    以上,就是我對於“諸葛亮到底為何而戰”的看法。總的來說,以“三分天下”政治藍圖的實現為界限,分為前後兩個歷史階段。在前一階段,諸葛亮為自己而戰;在後一階段,諸葛亮為兄弟、信仰、理想而戰!

  • 2 # 宇宙最銱

    諸葛亮是有匡扶漢室理想,為漢室,為理想而戰。劉璋,劉表不是雄主,只有選擇劉備。早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已經分析了天下形勢,為劉備準備了隆中對中的戰略部署,主要是佔據荊州,益州,對外安撫周邊少數民族,東聯孫權,對內蓄力,革新。等待天下大勢發生改變,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北伐,以定天下。對於劉備來說也只能圖荊州和益州兩地,也只有連吳才能抗曹,這一點相信劉備也早想到。諸葛亮對於自己的戰略構想,諸葛亮肯定是信心十足,為了實現他心中理想確實畢生努力,不出意外的話這構想是對的,但是太理想化,因為只想到對自己好的一面,沒想到可能發生對己不利的事。開始劉備順利拿下荊州,益州,接著北伐打敗曹操,接收漢中,形勢一片大好,但是孫劉可以聯盟,孫曹同樣可以聯盟,東吳也不會坐視蜀漢強大。後面不幸的是事的接連發生,為了獨權坐視關羽失敗,先失荊州,漢中,只能困守益州,後有猇亭之戰,精銳十去八九,耗盡多年積累的人力物力。加上劉備去世後獨攬大權,打壓逆己,不吸納培養人才,致使人才凋零,壓制益州集團,內耗不斷,窮兵黷武多次北伐無功而返,益州本土派日益不滿,蜀漢政權在其去世前後已經不穩,也難怪阿斗不抵抗就出降,因為他清楚內部狀況,已經看不到希望所在。這是一個逐步演變,衰退的過程,諸葛亮在此過程中有不可推卸責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古陽平關是歷史上的空城計發生的地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