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這個人懶得沒救
-
2 # 自然迴圈我安然
關於早教機構,我是這樣看的。
首先家長要想明白為什麼早教。
如果是真的為了給孩子早教不一定非得去早教機構。如果父母有時間,在家早教效果也不錯。
因為早教並不是讓孩子學到多少東西而是“點亮”孩子本身的潛能,讓孩子自己決定要不要開發、怎麼開發。早期教育,就是讓孩子多嘗試,多探索,才能在學齡期選擇適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培養好的習慣。
當然,如果父母有經濟條件,為孩子選擇一個好的早教機構也是不錯的選擇,但前提是父母心裡要明白,早教並不是讓孩子就一定把某個技能掌握得多好。
如果父母是省吃儉用讓孩子上早教,我建議就不要了,因為這種情況下父母的期望值會過高,容易對幼兒早期的孩子進行技能考核,反倒忽視基礎性建設的重要性。
不管去不去早教班,早教都是必要的,我先來說說早教的重點。
1.早教就是玩中學,玩要增強親子關係,要讓孩子快樂早期啟蒙的目的是為孩子的大腦發育賦能。而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認識多少字、會背多少首詩,而是儘可能多地玩耍,在玩中鍛鍊身體、促進身體發育。
玩是孩子的學習方式,也是孩子的工作,更是孩子和世界連線的渠道。
陪玩的第一點,就是要給孩子帶來歡聲笑語,讓孩子感受到幸福快樂,這樣他才更願意父母陪玩,更願意被“早教”。親子關係好了,才談得上其他的目的。
而快樂的情緒對孩子大腦的早期發育也極為重要。
2.玩要多樣化對學齡前孩子來說,玩的內容一定要多樣化,要動靜結合。孩子天性會有偏好,父母更要有意識平衡。
喜靜的孩子,多帶他出門,奔跑瘋玩,保證一定的戶外活動時間(學齡前孩子建議每天戶外活動時間不少於2小時)。
好動的孩子,要有意識在家裡陪玩,多看繪本、玩拼圖、玩積木,讓孩子有機會靜下心來。
一般來說,喜歡拼圖的孩子,思維能力發展較好,喜歡積木的孩子,空間感較好。而喜歡過家家玩角色扮演的孩子想象力比較豐富,話癆寶寶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好。
玩只是手段,我們對孩子早教的目的是儘可能培養一個“全面的人”。
3.玩要有社交環境一般來說,孩子一歲半以後開始意識到同齡人的存在,會願意讓小夥伴待在身邊,然後各玩各的。
當然,這個不絕對,我女兒一歲時還走不穩,就喜歡追著院子裡的姐姐們玩了。
總之,當孩子有社交傾向後我們就要有意識創造條件讓孩子體驗和其他人一起玩的舒服感覺,這是孩子社交能力發展的第一步。
兩歲後就可以玩一些協同合作遊戲,比如共同作畫,或者輪流遊戲,讓孩子學會聽從指令。
看起來上面這三點似乎很簡單,但這正是早教啟蒙的關鍵所在,會培養出對孩子的長遠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基礎效能力。
想清楚早教的重點,我們再來說說上不上早教班。
如我前面所說,如果父母願意帶孩子上早教班,目的明確而不過分高期望,有一定經濟能力,對孩子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了不會心痛抱怨,那就可以去選擇早教班。
家長和孩子一起了解、體驗相對全面、系統的早教啟蒙課程在專業老師的帶領下,儘可能幫孩子發展身體(大運動、精細運動、平衡能力等)和感官方面的能力,讓孩子逐漸適應小社交環境並具備應對小衝突的能力。
現在早教機構選擇也很多,國內比較著名的比如金寶貝、瑞吉歐、美吉姆、華德福、紅黃藍、愛樂等等,可以根據自己所在地的便捷程度選擇相對較好的機構。
因為對於孩子,距離遠近可能比早教機構更重要,畢竟帶一兩歲的孩子去兩小時之外的地方上不到一個小時的早教課也挺沒必要的。
每個早教機構理念各不相同,金寶貝更重視音樂藝術啟蒙,硬體場地空間其他早教機構沒法比;美吉姆重在運動體育舞蹈,課程體系和設施齊全;
積木寶貝重在“體能、智慧、心理”三維平衡科學早教,哈嘍貝比親子俱樂部根據孩子性格,以基礎+特色的模式促進孩子個性化發展;
新愛嬰是以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為背景基礎的,有識字和數學,重素質教育;愛樂早教體系更全面,除常規課程外還有英語、廚趣和水育拓展。
最後我還是想說,早教班上不上其實並不重要,關鍵是家長的早教理念。一週一兩次的早教班,無法在孩子身上產生什麼質的變化,而真正關鍵的是良好的親子關係和日常浸潤。
-
3 # 贏在起點月老師
在選擇早教中心之前,家長應該要認識到為什麼要進行早教,早教應該為自己的寶寶帶來什麼,搞清楚這些再去選擇早教中心就會容易很多。最需要家長清楚的一點是,孩子在進入小學之前的發展,“能力培養”意義遠大於“知識培訓”。
回覆列表
一兩歲的孩子為什麼要上早教呢?大人陪著他(她)在家做做遊戲、讀讀書比去早教機構進行模式化教育強多了。
早教機構都是盯著家長的錢袋子而弄幾個所謂的智力開發學習模式,忽悠家長們把錢掏出來,有幾個孩子在早教機構玩好了、學好了?當然土豪家長請忽略前面所有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