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零凝
-
2 # 託尼賈282
不得不說,在如今的生活中,人是群居的狀態,團體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團體中的一部分。很多時候,人們是為了團體而活,而失去了獨自生活的意義,所以也會失去獨處的需要性。
其次,當今社會給予人們很大的生活壓力,很多人習慣了相互協助的感覺。一部分人認為獨處是浪費時間的一種方式。還有,現代人把過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學習和工作上,欣賞力和感受力大不如前,所以人們無法體會獨處的美好。
最後,人們對於獨處的意義在認識上有所偏差。很多人認為,獨處就是離開人群自己生活,看起來有些格格不入,其實不然,獨處只是讓自己有很多的自我空間,並不代表著與社會脫節。
和想象中不同,獨處非但沒有壞處,還有很多的優點。因為能獨立思考是人要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獨處正好可以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
3 # 亦喜亦悲歡
人都是孤獨的,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孤獨,一群人有一群人的孤獨。對於這句話,我有一定的認同。
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的獨白,而這個獨白可能藏在心裡一個最角落的地方,除了自己,沒人可以找到。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的徹底理解,沒有人能非常大程度上感受誰的痛,從這個角度來說呢,這是一個人的孤獨。
一群人有一群人的孤獨,大家都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話是不錯的,基本上走到一起的,都是自己圈子裡的,外人或許是無法理解你們的。而且有時候工作中各忙各的,或許移動大樓有兩三百號人,但是你所能聽到的只是機器的沙沙聲,熙熙攘攘不是圈子的人又怎麼理解,有時自己都不理解,這就是一群人的孤獨。
為什麼我說有一定的認同呢?拋開一些事情來說,我們又何曾不是富有的,世界很大,孤獨是有,但這個塵世所容納的更多是愛與包容。家人的關懷,親朋的溫馨何曾不能排除我們的孤獨?
-
4 # Nick8354
這是自然數的意義。
人類個體“自覺”分為兩個步驟。
首先是從0到1。0即自覺前的混沌狀態,既沒有小我(個體我)也沒有大我(人類);自覺後,先識別認識到同類的其他人和自然界大一統,也即1。然後人類個體“自覺”的進一步發展,識別區分分類感知記憶能力不斷形成並加強,從而進入到下一階段。
即從1到2到3到很多。工具的應用使得便於記憶的符號(如各類語言)應用,排序能力得到開發。。。
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基於將自己獨立於自然界包括自己的同類之外或之上這個哲學概念上的。這也是為啥人類認知難免要過羅素悖論這個坎的本質原因,除非站在皇權或上帝高度上。
因此,孤獨就是也只是人類“文明”狀態。
。。。。。。
-
5 # 大渡口中學金成道
孤獨是一種卓然不群的精神狀態,是人類求真求善求美的內在需求,是人性的必然,也是引導人前行的生活力量。
首先,三維性格結構使人孤獨
人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複合體。"本我"是動物的本能衝動,是最大限度地佔有食物和異性,表現為"食"和"色"。正所謂,"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自我"是一種社會良知和理性思維,是受社會倫理道德和法律法規調節的結果。
"超我"是聖人情懷和佛祖情結。
這三維性格結構決定了人是魔鬼、野獸和天使的複合體。人總是在不斷用“自我"甚至"超我"來束縛"本我",儘量地迴歸並順應社會潮流。
其次,為"安心"而孤獨
世界是不完美的,有許多令人不安的因素。諸如地震、海嘯、洪水、瘟疫等自然災害,諸如戰爭、犯罪丶暴力等人為禍害,諸如飢餓、傷病、死亡等人道危機,諸如失敗、挫折、沮喪等灰暗心理。人需要在這不完美但卻完整的世界裡尋找生存空間,獲取心理上的平衡點。
最後,表揚的高階心理需求使人孤獨
表揚是人類的高階心理需求,正所謂男人要捧,女人要哄;男人要崇拜,女人要寵愛。而現實的殘酷,使人許多時候這種心理無法得到滿足,有時反而受到批評,甚至受到打擊。
所以說,人是孤獨的。個人有個人的孤獨,群體有群休的孤獨。
-
6 # 閩漂小張
其實一個人挺好的,自由自在。孤獨亦使人變得優秀,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你要慢慢習慣一個人的生活,讓自己內心變得更強大。孤身一人算不上孤獨,真正的孤獨是內心孤獨,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走不出去。
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孤獨,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有些事情終究需要我們去獨自面對,單槍匹馬你別怕,一腔孤勇又如何。這一路你可以哭,但不能慫,總得熬過無人問津的日子,才能迎來掌聲和鮮花。
這是一次身體和心靈孤獨的旅程,人生的必修課,不要畏懼,勇往前行。熬過風雨,才能看見彩虹。
回覆列表
有一定道理。人類在宇宙原本孤獨。當然我知道你指的孤獨是心理層面的。
一個人必然是孤獨的,因為人是社會人。
一群人為何也孤獨?如果不孤獨,為何要一群人膩在一起?
所以最終,每個人的內心依然孤獨。
不知道這樣彎彎繞繞的解釋你滿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