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雨彤6987
-
2 # 瑪璐雅子
華人的習俗,百善孝為先,反正長輩的就都是對的,你怎麼樣都是錯的,特別討厭這種道德綁架,難道父母就沒有做錯的時候嗎?難道你們什麼時候都對嗎?
我身邊的真實栗子:
江西的一個朋友(男性)因為家裡的爸爸得了重病,就經常在對兒子說,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能看著你結婚生子,然後兒子為了給爸爸沖喜,也為了滿足爸爸的心願和一個不喜歡的女孩子結婚了,結果可想而知,爸爸並沒有因為兒子的結婚而病情好起來,他們婚後沒多久爸爸也離開了。兒子呢,一年多以後因為兩個人沒有感情而離婚了,還有一個3個月大的小孩。
對於這個事情我沒有權利去說別人的對錯,我只是想說,父母認為的你的幸福就是真的幸福嗎?他們認為的事情就一定是對的嗎?
再說這個事情,父母無論是為了愛生下孩子還是無奈生孩子或者說是為了以後老有所依而生孩子,既然生了就要對他負責,這個是責任,不能因為養了孩子就一定掌控他的人生,給他的人生做規劃。而是要像朋友一樣的溝通。通常我們對父母孝敬是因為養一個孩子確實是不容易,我們要尊重父母,可不能因為這份孝敬而沒有了自我。
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您的父母是那種可以講道理的那就和他們講這個事情,你們給了我生命,我確實是非常的感激,但是目前事情我們只針對這個事情講道理,不牽扯到其他。如果您的父母是那種不太容易講道理的,就只有一個辦法了,忍著。我不建議和父母大動干戈,但是該有的自我還是要有,堅守原則。
-
3 # 莫言的故鄉
既然這個問題一而再地提出來,就表明了人們對中國幾千年的“養兒防老”,“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等觀念的反思和挑戰。多少人在戰戰兢兢小心被罵“不孝”,多少人被“不孝”所綁架。其實誰不愛自己的父母,但是父母子女到底應該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紀伯倫的《箭與弓》精美地描述了父母和孩子的關係。
《箭與弓》
詩/紀伯倫(黎巴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望所產生的孩子
他們經由你出生,但不是從你而來
雖然在你身邊,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蔽護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你夢中也無法企及的明天
你要向他們學習
而不是使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
也不會在昨天流連
你是弓,孩子是從你發射而出的活生生的箭
弓箭手望著永恆之路上的箭靶
他會施全力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欣喜地在弓箭手中屈曲吧
因為他愛飛翔的箭
也愛穩定的弓
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是我們的喜悅,是我們親人和朋友。我們彼此有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想。是他們讓我們變得完美,是因為他們,我們感到家庭的幸福和生命的喜悅。所以,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感激孩子給我們帶來的完美人生的幸福和生活的快樂。既然為人父母,時刻惦念的不應該是兒女應該怎樣報答我們,而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做父母的本分。至於兒女的人生選擇是他們的事情。父母做好了自己,何愁孩子會忘了父母的養育之恩和孩子自己的職責呢?
父母都不是完美的,一旦出現了問題中的境遇,做子女的應該努力體會父母的處境和努力修正自己的心境。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每個孩子來到世上都有自己的使命,其中之一,就是幫助父母成長為更好的生命。”好好琢磨這句話,你就明白自己改怎麼做。
-
4 # 泉報
這種句式和心裡不止存在親人之間,情侶朋友都會有這種問題。從主觀心理上,我為你付出這麼多是一種自我心理滿足,簡單來說,“我”付出了這麼多,是滿足了“我”的個人慾望,並且一定是期望得到某種回報的,而這個過程並不一定“你”要求或者需要的。比如,一個男人給女人送花,男人希望女人接受,滿足自己感情上的需要,這個過程,得到滿足的更多的是男人,因為女人不一定喜歡花。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亦然,很殘酷,也很現實。
至於怎麼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如果父母丟擲這種問題,就有點歇斯底里的情緒了,安撫就好,生活是很圓潤的,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殘酷的講道理。
-
5 # wasliy
從我個人感覺看,不是學著怎麼反駁這句話,二十怎麼讓父母不會有為你做了多少多少的感覺,那麼首先就必須讓自己先獨立起來。
父母說這句話可能也是恨鐵不成鋼,或者勞累之餘的氣話。所以父母這種嘮叨可以聽著。無需反駁。
經常和父母吵架……每次他們都會把做的事羅列出來,比如說為我做三頓飯,幫我做這做那……我知道我應該感激他們可是吵架時也很無奈啊?我能怎麼回答?
回覆列表
唉,可憐天下父母心!都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在子女成龍成鳳的過程中做父母的有沒有用對方法。天才畢竟是機率事件,所以在對待教育這個大課題時一定要尊重科學,用對方法。父母為子女付出並不為得到什麼回報之類,而是為了女子能有個好前程,生活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