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落之初尚正雄
-
2 # 萃辰天心書院印安說:禪是心悟,茶是靈芽。“禪茶一味”是心與茶的融通。唐代詩僧皎然的«飲茶歌»最解其中真趣:“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印竹說:禪的修行是透過訓練不斷地濾掉心中的妄念,茶的製作是透過搖青不斷地濾掉茶中的苦澀;一靜一動,皆為慮而後能得,當然一味。
如果你想成為一位真正的禪者,必須首先要過濾掉心中的妄念;如果你想做出一泡好茶,必須要先過濾掉茶中的苦澀。這便是“禪茶一味”最簡單的詮釋。禪茶之所以一味,關鍵在一個濾字上。而濾說起來簡單,修起來卻還是有次第的。
今天,我們剛好進入新一期的禪修,我也跟大家講了禪修的次第,藉此機會,我也想在這裡與大家做個分享。
對於禪修的入門者來說,這個次第是打基礎,非常的重要,就如同修大圓滿的前行,如果這個地基打好了,在禪修的路上便會一帆風順。那麼,作為禪修的前奏,要先做好哪些準備呢?
第一便是先將心開啟,將我們的真心開啟,將我們那顆天真之心開啟。平日裡,我們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戴著層層的面具,而如果你決心進入修行,走上修行之路了,第一件事就是先要把面具摘掉,先要把包裹起的心開啟來。只有打開了,我們才有可能過濾,才有可能與宇宙、天地及自然和他人做能量的交換。當然,將心開啟也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長久以來我們已習慣了將心包裹,習慣了戴著面具生活,一下子讓我們開啟,我們會有一點不舒服、不習慣、不適應,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有一種擔心——我們對周遭的一切還是不能做到全然的相信。所以,在這個前奏中,我們最最需要突破的就是懷疑這種情緒。
我們要相信,我們要相信別人,也要相信自己,用信這種力量來突破第一關。祖師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這是我們第一個要去訓練的。將心開啟之後,我們要讓自己迴歸到孩童時代,我們要全然地放鬆,要放下以往的經驗、經歷、身份、地位,讓自己回到孩子般的樣子。
我們不要怕別人說我們無知,當我們感到自己有一點無知的時候,其實恰恰說明我們知道了更多。因為越知越無知,越無知越以為自己很知,所以這個階段我們要敢於提問題,心中有疑問就要大膽的說出來,你完全可以像個孩子,你可以有十萬個為什麼,這都是開啟心靈必須要做的動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現出那顆真心來,我們才能不再偽裝,我們才能不會不懂裝懂,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孔子所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然後我們便可以選擇與我們最相應的那個通道——無論是透過眼根,還是耳根,還是鼻根,還是舌根——不論六根中的哪一根通道,與心連線的這條通道打通了,我們的覺知力便會迅速的提升。而覺知力的提升,能讓我們更好地與自己相處、與別人相處,我們的智慧便會由此而開啟。而這種智慧常常是中道的般若智慧,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般若之花,願這朵花能夠在禪修的過程中次第花開!
-
3 # 歪嘴兒一笑
修行不能脫離社會,不能脫離現實,不要把修行變成一種逃避現實生活或煩惱的藉口,修行不是一種逃跑方式,修道不是修開一條逃跑的道兒,修行更不能成為一種心靈的娛樂。
修行,總會讓人想到偏安一隅的山林隱士,幕天席地、禪坐、行腳,苦苦思考宇宙中生的意義,修行的定義絕非如此狹隘自私。
在生活工作中修行,平衡工作與家庭、壓力與健康、金錢與慾望、無常與苦樂……在錯綜複雜的關係中尋求平衡,讓我們看清生活如實的本貌。
修行必須從實際問題入手,不能空談玄談。空談玄談沒有任何意義,道理你能說出一大堆,但遇事仍然苦仍然惱,修行有什麼用呢?修行必須在生活中具體煩惱或痛苦的事實中進行。
每一個實際問題都是入口,每一件煩惱的事都是修行,每一次情緒的旋風、恐懼、念頭都是修行。真實的道場就是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眼前的存在、每一個念頭。
如果你婚姻有問題,有問題的婚姻就是你的道場;如果你和老公的關係有問題,和老公的關係就是道場;如果你和同事發生矛盾,這與同事的矛盾是道場;如果你陷入生活的無聊,這無聊是道場;如果你出現了錢的問題,錢就是道場。
回覆列表
凡夫修行的標準是怎樣的呢,跟師傅學的請教師傅,跟經典學的研讀經典,在這裡想說的是凡夫如何去修行這個標準。首先我們應該問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去做,發心由為重要。然後觀察自己的內外條件,出離心由為重要。其次確定我們的收穫與付出有什麼價值和意義,正見由為重要。最後所確定的方向和目標有多遠,精進由為重要。凡夫之所以為凡夫,是因為破不了自身的無明,所以得老實參照標準去修行,依止師傅去修行。在此建議諸學子勿死盍修道,勿聽聞饞言,勿固執己見,勿道途自滿,勿望峰止步。研讀經典,參訪明師,是為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