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人小攝fjsm
-
2 # 好奇小書童
為什麼在微距攝影中,對焦會比較困難?
微距鏡頭因為本身鏡頭結構的關係,(微距頭行程較長)自動對焦速度會比較慢。再加上微距鏡頭的景深非常小,鏡頭放大倍率在1:1的情況下,光圈收縮到F22最小,其景深只有2mm。如果在1:2的放大倍率下,使用F22光圈,景深也大約只有6mm。景深很淺,相機稍微的晃動或者被攝體小小的移動使畫面主體跑到焦外。合焦需要精確到毫米的程度,用人眼來確認是最保險的。而且自動對焦點和拍攝者想對焦的位置並不一定相同,即使使用自動對焦鎖定在微距拍攝時出現對焦不準情況的可能性也很大。鑑於以上原因,微距攝影更適合採取手動對焦。
避免抖動微距攝影容易產生抖動,為了獲得清晰的照片,輔助架穩相機的三腳架、獨腳架是必不可少的。理論上講三腳架越重越好。但如果在戶外拍攝,我們必須在重量和便攜性上做一個妥協。所以你能扛得動的最重的三腳架是最好的選擇。如果三腳架本身的重量還不夠穩固,在使用的時候還可以附加一些額外的重物,比如石塊、影包等等。不過必須保證這些附件不能隨便晃動,否則只能適得其反。對於微距攝影,除了重量以外,三腳架能否很方使地降低到地面高度是另一個重要的指標因為很多情況下,主體的位置非常貼近地面,同時重心低的三腳架還可以有效減少晃動。
手按快門按知也會造成料動,所以我們可以用快門線解放快門回以大幅隆低料動,如何沒有快門線也可以設定延時自拍來彌補。
充足光線在進行微距攝影時,如果相機鏡頭與被攝物之間離得很近,極有可能會遮住部分光線,使得對焦變慢,所以輔助光不可缺少。可以使用反光板來進行適當的補光,如果沒有的話,白布、白板紙甚至塑膠泡沫都可以充當反光材料。注意觀察光線的照射方向儘量利用好自然光,確保光線平均地照射在被攝物體上。
為什麼在微距攝影中,對焦會比較困難?這個問答提的好,有代表性。這個問答的關鍵詞是“對焦困難”,而不是對不上焦。下面就說說我對這問答的想法。在這裡有必要先得簡單說明下(以佳能百微二代為例)微距鏡頭是有著特殊構造的鏡頭,兼顧了的微距攝影和普通定焦的雙重功能。百微鏡頭的微距攝影是在鏡頭的拍攝距離為031-0.48m之間(新款紅圈百微中有單列0.31-0.50m)進行的(下面簡稱:微距段,如下圖)。當鏡頭拍攝距離超過0.48m時,百微鏡頭是起著100mm定焦鏡頭作用的。弄清微距鏡頭的微距段,是有助於理解為什麼在微距攝影中,對焦會比較困難的原因的。1,微距鏡頭在微距段有俗稱的“吃光圈”現象。也就是說,微距鏡頭在微距段拍攝時,鏡頭的實際光圈值是達不到所標註的光圈值的。開啟佳能百微鏡頭使用說明書,在“關於曝光一頁”關於“放大率和有效f-(減)值”是這樣說的。如下圖:綠線,紅線所劃。通俗的理解是:微距鏡頭在常規使用時,光圈值都能達到鏡頭標註正常值,不會造成曝光問題(綠線所劃)。但在微距段拍攝時,隨著拍攝距離的接近,就會影響到有效光圈值的相應縮小(變化數值如上圖紅箭頭所示)。當在最近距離(1:1)微拍時,儘管鏡頭上的光圈值仍然為:f2.8,而實際上鏡頭的“通光量”(達到CMOS)只有相當於光圈f5.9(通常說是5.6)的通光量。這種“吃光圈”現象,是因為微距鏡頭的特殊結構造成的。在微距段(0.31-0.48m)進行拍攝時,因鏡片組處在特殊狀態,鏡頭光心到相機焦平面(CMOS)的距離較長,成像光束收縮,抵達CMOS光量減少,相當於是光圈收縮後的通光量效果。微距段的拍攝距離越接近被攝主體,“吃光圈”現象就越為明顯。不過不用擔心的是,說明書中提示的注意光圈f減值,主要是針對手持測光表進行測光取值時需要考慮的。現今的數碼相機在使用自動測光系統進行拍攝時,都會根據CMOS接受的實際光量來進行測光取值的。2,微距鏡頭在微距段的“吃光圈”現象,對單反相機對焦系統的影響。現今的單反相機大多的都配有(中心)“十字”對焦系統,要充分發揮“十字”對焦系統的快速對焦和精度,需要有(鏡頭)光圈f2.8以上的支援(機皇1D系列可以f4)。當鏡頭的光圈小於f2.8時,是會影響到對焦的速度與精度的。當微距鏡頭在微距段尤其是在最近距離(1:1)的微拍時,因為“吃光圈”的原因,實際的光圈值僅為f5.6-5.9。過低的通光量(尤其在被攝主體光照不佳時)影響了相機的對焦系統的效能發揮,進而也就容易出現“拉風箱”對焦遲緩和困難的現象了。這種對焦的“拉風箱”的現象,在使用微距鏡頭+近攝接圈拍攝微小昆蟲或是進行區域性特寫時,因通光量進一步減少而顯得更為嚴重。在理清了造成微距攝影中對焦困難的原因後,也就有了應對辦法:即依據被攝主體大小,拍攝構圖與拍攝距離的具體情況,適時的將微距鏡頭的自動對焦方式,調整為手動M檔,進行手動微調(或是身體輕微移動)對焦。這在微距拍攝中是時常會用到的,需要拍攝者經歷一番實踐拍攝練習來達到,熟能生巧,掌握了拍攝起來也就順手了,不會覺得是困難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