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昇009
-
2 # 使用者蒼鷹520
還是懷念80.90年代的明星,比如鄧麗君,劉文正,王傑,童安格,費玉清,張國榮,葉倩文,林子祥,黃日華等等,現在的流量小生搞的男不男,女不女的有礙眼晴,從來不看這些節目。
-
3 # 我不要聽我不要聽
很簡單,經濟決定文化
這是高中政治課本的一條內容,雖然聽起來很古板,但道理就是這個道理。
先來看現在世界的經濟和文化格局,美國好萊塢在世界影視文化中獨一檔。美國依託強大的經濟和科技能力,能製作出強大的影視文化從而對全世界進行文化輸出。鋼鐵俠認不認識?錘哥知不知道?《阿甘正傳》看過沒?每年的奧斯卡多不多人關注?好萊塢大片強不強?漫威電影好不好看?全球人民喜不喜歡看美國電影?
答案是肯定的。
明白這一點,再來看看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經濟。70,80和90,尤其是前兩個時期是香港經濟最好的年代。GDP一度是全中國大陸的四分之一,1000多平方公里的一個地方的經濟總量能佔到一個960萬平方公里大陸這個水平代表著什麼?代表著香港經濟吊打中國大陸不知多少個級別。
依託著強大的經濟能力和科技能力,香港可以對七十,八十,九十年代一窮二白的中國大陸進行影視文化輸出。而在其影視發展中,誕生各種影帝,歌手,產生現在看來極其優秀經典的作品。不僅優秀的作品能輸出到大陸,因為那個時代剛剛好影視是剛剛發展起作為一種新鮮事物的存在,所以無論影視作品好壞都存在著市場。那個時期的香港電影市場,即使是一個街道也可能有幾個劇組在拍戲。拍出來的戲都是好戲嗎?當然不是,因為是新鮮事物,即使拍出的爛片給大陸剛接觸影視文化的我們,也會津津有味的。
而自改革開放後幾十年的現在,再來對比香港與大陸的經濟水平。曾經能佔整個大陸GDP四分之一的香港經濟,現在已經被深圳一個市所超越。中國大陸的經濟總量已經龐大到香港仰望到脖子斷了也無法拉近距離的地步。這個時期的大陸,影視公司遍地開花,影視作品也層出不窮。強大的經濟吸引了大批香港新生代演員來淘金,我們不僅發展了自己的影視文化,發展了自己的影視明星演員,同時也搶奪了香港影視圈明星和人才,斷層了香港演藝界。
總的來說,就是以前香港經濟牛逼,影視作為一個新鮮文化事物被強勢輸入進了大陸,讓大陸的我們開了眼界並認識了最早一輩有實力的明星。所以我們談起香港明星總是那些老一輩的明星。
而現在輪到大陸了,我們的影視圈有錢,我們能製作更厲害的影視文化。即使你誕生了牛逼的明星,他也會跑我們這裡來。什麼?你是香港新生代厲害的演員?不不,你不是,你來大陸拍了那麼多戲,已經不算是真正的香港明星了。
-
4 # 1號場記板兒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這是我們政治中常說的,經濟的發展與文化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那個時候的香港作為東亞四小龍之一,其經濟的發展是不用說的,而那個時候的大陸,剛剛經濟文化大革命的波折,完全沒有緩過來,經濟水平的不一樣,導致人們的眼界也就不一樣。
如,在我們小的時候,會很喜歡看香港電影,因為無論是電影裡的場景還是服裝,都會讓我們覺得,這些是我們遙不可及,很多我們平常見不到的東西,香港電影裡都有,大哥大,跑車,彩電,冰箱,等等,這些給我們營造的就是有錢,嚮往。反觀那個時候的大陸電影,更多的是接地氣,拍不出像無間道,古惑仔那樣的大場景,相對來說更加接地氣一些。所以那個時候的香港明星,可以紅透半邊天。
而如今,並不是說香港明星落寞了,或如何,因為大陸經濟的迅猛發展,那個時候我們嚮往的,已經在慢慢的實現了,沒有必要再去追求,而且慢慢的我們發現,大陸的電影,越來越寬泛,受眾也越來越多,而香港電影依然像以前一樣的套路,已經抓不住人了。
還有,就是曾經的老一代偶像已經不在年輕了,後起之秀已經無法達到那個時候的輝煌了,所以,我們能記住的也只能是那麼幾個人,那幾部電影。當然,同為華人,我相信,未來香港電影依然不會讓我們失望,總會有下一個春天的。
-
5 # 徐大白乎
恕我直言 不認為香港月壇已經不輝煌了,我沒有調查過資料 只是單從歌的質量來說 我是90年生的 正是四大天王的黃金時期 但是歌曲還是逃不開情情愛愛 可能我聽得不多的關係 也有可能我太小 而現在 大家可以發現歌曲立意越來越高深 涉足領域也越來越多 曲風也越來越多風格 前面有人說叱吒永遠是陳胖跟容哥 先不說有沒有內幕 但是還是有很多很棒的歌手出世 此處強烈安利麥浚龍 是個非常用心作音樂的歌手 或者說是藝術家 專輯品質高到不可思議 現在還有多少專輯能全碟loop 至少陳胖的不行 如果你聽過他的歌就不會覺得香港缺少作好音樂的班底 有人說國內音樂越來越好 所以大家都不聽粵語歌 在我看來 再過二十年 國內音樂也夠不上香港音樂
回覆列表
那時是藝術化,用心創作!
如今是商業化,用錢製作!
人一旦沒有了信仰或是把金錢視做信仰…那麼,一切也就自然充滿了銅臭!
銅臭永遠不能=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