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略論

    按照問題所述即蘇軍主力佈置於列寧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線,放棄了整個西部地區。如此大的軍事部署變動必然會改變整個蘇德戰局。

    首先單就前期的軍事角度而言,蘇軍主力部隊如此靠後的佈置,最大的益處就是避免了初期蘇軍的巨大損失。實際中由於蘇軍主力整體靠前部署(三分之二的部隊佈置於西線地區),導致在德軍的突襲下,大量的部隊遭到德軍的圍殲,到達莫斯科前德軍已經俘虜了整整300萬的蘇軍。所以蘇軍假使按照問題所述部署,完全可以避免前期這種慘重的損失,儲存下來蘇軍的主力。

    同時蘇德兩軍的決定性會戰將會在列寧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線進行,由於西部地區蘇軍幾乎沒有留下太多的兵力,預計德軍的推進將會比實際中更加快速(節省了突破蘇軍防線和進行兩翼合圍的時間,直接直線挺進),最多1個月的時間德軍就可以推進到蘇軍的主力設防的防線一線。在這裡決戰將會對蘇德雙方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首先德軍在推進到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線後,其實際兵力不會受多大損失,但也不會再有所增加;但其補給線則增加了許多,而且這種快速的推進使其工兵和鐵道兵部隊根本來不及修築足夠的鐵路,其部隊的補給將不可避免惡化。反過來看蘇軍,蘇軍的補給線則大大的縮短,尤其是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都是重工業城市,其補給可以說是非常有利。再來看蘇軍的實力,在德軍越過蘇聯國境線時蘇軍必然會展開大規模的動員計劃,以組建更多的部隊投入戰鬥。實際中從1941年6月22日到11月份這不到5個月的時間,蘇軍便已經新組建了近400個師的兵力,按照假定的德軍一個月的推進時間,蘇軍預計可以新組建至少100個師的兵力,加上原先的303 個師,蘇軍總計可達403個師,兵力將不少於650萬人。

    也就是說在這裡進行決戰,德軍無疑是出於極大的劣勢的,無論在兵力上還是在戰術上,蘇軍在這裡的兵力兵器密度將大大增加,使得德軍的突破難度也大大增加;而且德軍很難在如此深的距離上做之前那種側翼包圍殲滅的戰術,因為蘇軍兵力太龐大了,而且還會不停的增加,德軍的側翼威脅將明顯放大。在這裡很有可能會演變成一場消耗戰,而一旦成為消耗戰則德軍必敗無疑!

    其實我個人傾向於另外一種可能,當時德軍最高統帥部在發動對蘇作戰前,就深刻的明白在蘇聯最大的敵人不是蘇聯軍隊,而是那廣闊縱深所造成的漫長的德軍補給線。所以在一開始德軍的所有計劃都是圍繞著以期殲滅蘇軍於第聶伯河以西,不再過於深入。而實際情況是德軍雖然挺進到了第聶伯河一線,但是並沒有殲滅掉蘇軍西部軍隊的主力,可是也不可否認的是德軍已經使蘇軍受到了嚴重的損失,所以德軍認為蘇軍已經是強弩之末,於是繼續向東挺進。

    而按照問題所述那樣,則意味著德軍一直挺進到第聶伯河一線後別說重創蘇軍,就連一個像樣的合圍戰都打不成,因為根本就沒有蘇軍主力在西部部署。即德軍的戰略企圖是完全落空了,這將極大的影響到德軍的下一步戰略部署,蘇軍主力完好無損,甚至更加強大,而德軍的“閃電戰”完全落空,無論如何德軍最高統帥部不會愚蠢到在補給線遠遠長於對手的情況下與之展開決戰!

    所以最可能的結果就是:德軍將止步於第聶伯河一線,佔據這一地利而實施戰略防禦,不再深入蘇聯內陸。並且這也是德軍一開始的戰略目標,一開始德軍就沒想佔領整個蘇聯,只不過希望透過擊敗蘇聯的武裝力量從而迫使其同德國和談,割讓出第聶伯河以西的領土給德國,從而讓德國擁有足夠的戰略防禦縱深,尤其是對羅馬尼亞油田的保護!

  • 2 # 探測衛星A

    從二戰的實際情況看,任何堅固的防線、再多的防禦兵力都不可能長時間阻擋一支佔優勢地位的攻勢部隊。何況在東線,戰線可能長達四千公里以上的“斯大林防線”,如果蘇軍真以此防線為依託,並在此集結主力,個人認為蘇軍最後結局好不到哪裡,只不過把原來邊境附近的一個個被圍殲的包圍圈換到“斯大林防線”的後方而已,甚至造成局勢更加險惡。

    先不談防線本身的大量缺陷, 從現實看,這麼長的防線不可能處處建得堅不可摧,德軍只要在防線的多個點達成突破,大的圍殲戰的發生是自然而然的。雖蘇軍有資源在防線上總體集結數倍於德軍的兵力優勢(這樣的集結是德軍所樂意看到的),但這種兵力優勢註定不可靠,作用有限的。蘇軍當時如沒能看清楚裝甲機動戰的威力與實質;如沒有能正確認識到雙方軍隊在戰術運用、武器裝備、通訊控制、兵將素質上的極大差距;如還死抱一戰陣地戰的思維,還自以為是,簡單地以數量、地形等來判斷強弱或攻守的話,更大的慘敗是在所難免的。

    如真發生在“斯大林防線”上對決的話,那蘇德戰爭一戰定乾坤就很可能發生。

  • 3 # 立志成蟲

    這個想法真是腦洞大開哈。在西部只部署少量的兵力是要放棄廣袤的西部國土嗎?當時蘇聯主要的工業資源就在西部,那麼多工廠可以不設防嗎?德軍入侵蘇聯初期,蘇聯雖然傷亡損失巨大喪失了西部的主力重兵集團,可是德軍損失消耗同樣巨大,更重要的是,蘇聯爭到了時間,把大量機器裝置向東轉移,同時加緊部署完成了列寧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線的陣地防線,德軍打過來的時候銳氣至少下降了一半,陷入了反覆拉鋸爭奪陣地的消耗戰,德國的資源消耗根本熬不過蘇聯,漸漸處於劣勢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看過最好笑的電影評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