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為健康護航12532
-
2 # 溫讀
貞觀之治這樣所謂的太平盛世還會有,
但是滅東突厥滅薛延陀給邊疆民族被尊稱為“天可汗”,那就不一定了。
首先我們應該清楚一點,李建成,並沒有史書那般昏庸無道,不堪大用。
史書記載:
“建成殘忍,豈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跡。若非太宗逆取順守,積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堅持小節,必虧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煬帝,亦不及矣。建成、元吉,實為二兇。中外交構,人神不容。”正史上的這段話,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罵得是豬狗不如,天理難容,如果李建成當上皇帝,勢必連胡亥,楊廣都比不上。如果按照正史的說法,李建成不退出歷史舞臺,大唐危矣。
但是,實際上呢?
沒有李建成,李世民哪能在戰場上一往無前,贏了可以繼續打,輸了回去休養生息。當時的長安,尚不穩定,出爾反爾的突厥,剛剛歸降的戰士,民心政權,一系列問題都需要領導人李淵和負責人李建成一一解決。
618年到626年,唐政權內部政治清明,那個時候的國家是誰在治理?如果唐初史學家說是李淵的功勞,問題又來了,在這些人筆下,李淵可是整天在後宮享樂啊! 就算這段時間治國全靠一些賢明的大臣,總要有人主事,總要有人決策,這個決策人不可能是在外打仗的李世民,要麼是天子李淵,要麼是監國的建成。
所以,李建成和李世民,一個建設根據地,一個開闢新地盤,各司其職。
而且還有一個無論怎樣都無法掩蓋掉的漏洞:
魏徵
魏徵曾經有一條重要的建議:“秦王的聲望越來越高,恐怕不利於您今後的地位,請下定決心,早一點除掉他。”
可是,李建成顧念兄弟之情,沒有及早動手。反倒被李世民殺了個回馬槍,射殺於玄武門。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裝模作樣地問魏徵:“你為什麼要挑撥我們兄弟間的感情?”魏徵也不害怕,直言不諱地說:“太子如果早用我的計謀,就不會有今天的災禍了!”
李世民被搶白了,魏徵的言辭用意很明顯:太子不用我的計謀是因為他顧念兄弟之情,而你卻殺了自己的親兄弟。
但是,單從李建成對魏徵的賞識,就能判斷李建成看人的眼光不比李世民差。
無法迴避魏徵,唐史編撰者只能儘量把李建成的功勞推到魏徵身上,似乎李建成做的一切英明決定都是魏徵的手筆。事實究竟如何無法考證,但是,李建成是個管理者,點子都是打工者出的,管理者只要拿對主意,就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這仍然從側面說明了李建成的能力。
隱太子李建成,配得上自己的名字——建功成業。
具體的,他是個治國理政能手,政務能力強,有一定的軍事能力,有較強的責任感,為人處世夠圓滑,私德好,統御力一般,不夠果決。
總體來說,是個能人,是名正言順的太子和十分合格的二代接班人。只是,弟弟更牛,也更狠。
而他的二弟,天策上將秦王李世民,也配得上自己的名字——濟世安民。
如果當時李建成贏了,他也可以開創大唐的百年盛世,可是,想要開疆拓土,可能並沒有李世民這樣,可以萬朝來賀,可以被尊為天可汗,但是作為一個合格守成之主,開創一個文景,開皇這般的太平盛世,應該是綽綽有餘。
-
3 # 明月清風話古今
歷史學上有句名言:歷史是苛刻的,它對於以發生的事,不允許有任何改變;歷史是寬容的,它對於未發生的事,可以做任何的設想。我們假設一下,如果說“玄武門之變”的劇情反轉了,太子李建成登基做了皇帝會不會有“貞觀之治”那樣的盛世?可能性不大,基本上可以說他達不到李世民的那個高度。
李建成雖然沒有執政,但我們可以從他被殺之前的經歷和作為來分析。
李淵起兵時,命李世民領兵爭戰,命李建成留守。二人之間的矛盾從這時就開始了。到李世民削平關東以後,矛盾就更深了。劉黑闥再度起兵時,太子中允王珪、洗馬魏徵提醒建成說:“秦王勳業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因而建議他去討伐劉黑闥,一、可以立功,提高威望;二、可以藉此機會“因結山東英俊”,就是培植黨羽。建成為樹立自己的威望,同意了這一建議。
李建成為了加強軍事勢力,私募驍勇二千餘人,屯守東宮左右長林門,號稱“長林兵”。又拉攏後宮妃嬪,特別是高祖寵妃張婕妤和尹德妃,使之吹捧自己,短毀世民。還聯合元吉多次策劃謀害李世民。這就不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能做出來的事。
再說李世民,少嫻軍事,能征善戰。自晉陽起兵,北翦劉武周,西平薛舉,東擒竇建德、王世充,輕掃劉黑闥,奠定了全國統一的基礎。
從上述種種做法來比較,李建成不論是謀略、戰功、威望、胸懷等等,和李世民就不是一個檔次,即使他登基做了皇帝,他的成就也不會達到“貞觀之治”的高度。
回覆列表
本人認為每個封建王朝建立後,都會有一個從大亂到大治的繁榮時期,因為推翻一個王朝會滅掉大部分上一個王朝龐大的寄食階層,新的寄食階層數量較小,社會生產效率就高,出現社會繁榮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