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雅宋
-
2 # 錢淮
如果真的仔細說,怕和諧。簡單來說,自古以來,都是官本位思想,或者說,官本位體系。
官本位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國情,這一深植內心的價值理念,到現在依舊適用,更不用說古代了可能有些人對官本位的意思也不甚了了,那我就更直白的說,自古以來,官是特權階級,而商不是。特權之外的一切事物,在特權面前都是浮雲。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上世紀的黃光裕,也是國內首富,說入獄就入獄。這種情況在古代更加明顯,特權階級巧取豪奪,只是經商沒有背景,分分鐘被滅。
所以,升官自然容易發財,而行商發財,無異於懷璧自罪,引火燒身。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語言,時常蘊含著巨大的文化資訊和密碼。特定的詞語,特別是俗語民諺,對了解特定時期的歷史文化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只是人們如魚在水,不覺水之存在,隨口而出,習焉不察,難以感受到其中深刻的意蘊了。題主此問甚好,反映出了中國古代乃至現代存在的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現象。
為何古代有些人多說“升官發財”,而非“經商發財”,私以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古代中國的四大階層中,士居其首,商居其末。做官比經商的社會地位更高。中國古代有“士農工商”的四民之說,居於統治地位的官僚階層,一般出身於“士”階層。隨著商業的發展,商人地位逐漸提高,只是過程非常緩慢。
到城市商業經濟特別發達的宋代,商人地位依舊較低。宋代的商人,渴望躋身於“士”族,去掉商人的標籤。因此,在富裕之後,他們或者請名人為其父母作墓誌銘,在其中攀名附貴,聲稱祖上為士族,自家一直重視讀書,傳承孔孟之道。或者與士大夫之家,甚至皇族宗室聯姻,以棄商為士,這種現象比較普遍。宋廷不得不多次下旨,嚴令宗室不得於缺乏文化積澱的商人通婚。到明清時期,商業經濟繼續發展,文化之家,多是豪富之家,人們的觀念才慢慢改變,商人地位才得到比較普遍的提升,但仍然不能與士大夫家族相提並論。
【傳為管仲所作的《管子》一書,較早明確提出了“士農工商”四民的說法。】
發財,不過是獲取物質利益,贏得經濟上的保障。此後,便有社會地位和認同方面的需要了。經商發財,只是獲取實利,而不能獲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做官卻可以!
二、從政為官享受許多特權,自家的利益,能夠得到更大限度的保護和發展,而經商則不無法享受這些特權。有些商人豪富,為了躋身士族,獲取免除稅役的特權,甚至不惜溝通官府,偽造祖上的身份。最初賞識三蘇父子的雷簡夫,就因為收受賄賂,幫助豪富偽造身份事發,最後身敗名裂。蘇洵礙於人情,不得不為雷氏作墓誌銘,然後來蘇軾蘇轍兄弟在編集蘇洵文集之時,有關雷簡夫的文字,均未收錄。
再舉一例,《石壕吏》中,為何石壕村的農家三子已被拉壯丁了,這家人還要繼續服役,繼續為國家“做貢獻”,而杜甫卻不擔心被抓走呢?原因很簡單,杜甫出身士大夫家族,在朝為官,身在仕籍,可以免除徭役兵役。石壕村村民們,都無此特權。商人之家,更無此特權。
【圖:杜甫。同情平民百姓、關注國家命運,人民苦難的偉大詩人】
有時,反因多金被官方盯上,南宋末期,國家財政困難,時任宰相賈似道的經濟土地改革,就是按照財富多少徵收稅賦的。不過,這一改革,激起了強烈反抗,沒實行多久了。
與其祝福別人經商發財,不如祝福別人升官發財,畢竟後者更有料嘛。
另外,有兩個問題,需要特別加以說明:1.升官發財是民間通俗的說法,士大夫之間,官僚之間,很少會這麼直露坦率。一方面,作為地位較高的人,士大夫言語比較文雅體面,不會這般直白露骨表述。
另一方面,古代為官從政者,多經過儒家經典的訓練,熟悉孔孟之道,多少有些濟世為民的理想。特別是在士大夫階層地位較高的唐宋時期,作官可不是皇帝的“奴才”,整個天下,也不是“趙家”一姓之天下。自從北宋的文彥博明確提出士大夫與皇帝(君主)共治天下的說法之後,許多士大夫官僚都具有非常強烈的責任和使命意識,經世濟國是人生的重要追求,聚財富家反而並沒有那麼重要了。
【圖自網路,侵刪】
2、作官和經商,哪個來錢快來錢多?這要具體分析,一般而言,規矩作官,除了在宋代這要特別優待官員的朝代,除非做到地大大員諸如市委書記(刺史、知州、知府等)級別以上,或者京官的司長(吏部郎中,戶部郎中等)以上級別,收入才比較高。否則,聚聚財富的速度,遠不如經商了。
如果徇私枉法、貪汙受賄、橫徵暴斂、公報私囊、胡作非為,那麼,來錢肯定多而快。只是這些錢財,來路不正,算是贓物,內心也難安了。這種貪官汙吏作官,“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就比較正常了。否則,可能有些清官的美譽,只是自家清苦,還被貪腐成性的官僚們視為異類和威脅,日子就比較難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