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少白招財貓
-
2 # 周方851
范蠡有大智慧:不但逃過殺功臣的劫難,還早早的把自己整成了鉅富。人生奮鬥目標無非就是權和錢嘛!範爺都玩過了!
-
3 # 謙言益語
老 子《道德經》第九章雲:“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否則,“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范蠡深諳此道,高人!
-
4 # 雲端的曼徹斯特
因為范蠡知道越王勾踐終將執行“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殘,敵國破,謀臣亡”的步驟。
同時
他曾提醒同一師門的同學同他一樣“辭職”,而他同學因貪圖權力和財富最終被勾踐所殺。這些勾踐都遇見到了。
同樣的事情。漢朝的劉邦也做過。而張良也“聰明”的功成名就辭職了。
朱元璋做過
雍正做過...
-
5 # 滴水之悟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詳,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變官服為一襲白衣與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中,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鉅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乃中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在勾踐發展壯大,逐漸扭轉局勢的過程中,范蠡、文種二人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出謀劃策、幫助勾踐治理國家,立下了不世之功,可以說是功不可沒。但是,功成名就後的范蠡選擇遠走他方,並建議文種也儘快離開。文種對范蠡的建議不以為然,後來果然被勾踐賜死。
范蠡難道就不想享受辛苦才得來的成果嗎?沒有人想在自己最巔峰的時候就隱退,可惜越王勾踐這個人是真的不行。勾踐是一個合格的君王,他要將自己國內所有的不穩源頭全部要抹掉,很顯然范蠡也是在不穩源頭之內。所以范蠡在無奈之下也不得不離開,這樣還能給自己留下個美名。
范蠡認為在有功于越王之下,難以久居,“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深知勾踐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遂與西施一起泛舟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墾荒耕作,兼營副業並經商,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他仗義疏財,施善鄉梓,范蠡的賢明能幹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他喟然感嘆:“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徵兆。”於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
-
6 # 聊坐南書房
范蠡在功成名就之後,為何選擇了“辭職”?
范蠡和文種一起輔佐越王勾踐滅掉了吳國,范蠡在功成名就之後選擇了離開,這是范蠡的明智之舉,就象他寫信勸文種說的那樣“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世上的人多的是能同患難,而不能共富貴。看看有幾個功臣能得善終的吧?
他選擇歸隱的時候,曾提醒文種也離開越王勾踐,但文種不願丟下來之不易的富貴,並對勾踐抱有僥倖。後來,果然不出范蠡所料,文種終受越王勾踐逼迫而自殺,《史記》記載“越王賜劍種,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意思說:你曾經教我伐吳的七種方法,我只用了三種就滅掉了吳國,你那裡還有四種,你去教我的父親吧”,勾踐的父親早都死了,去哪裡教?文種只得自殺。看勾踐這欲殺之罪找的是什麼理由。簡直讓人想“呸”他一臉。《史記》還有記載說,范蠡善於相面,看勾踐長了個長脖子鳥嘴,“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不論從那說,都可以看出范蠡的先見之明。
范蠡是個傳奇性的人物,他離開勾踐後,來到陶(現在山東定陶)定居,自稱朱公,人稱陶朱公,他在此地開始搞商業經營,同時也從事農牧業,很快又富甲一方,他仗義疏財,常做善事,贏得了“富而行其德”的美名。後人評價范蠡“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不但如此,還有傳說,范蠡功成名就之後,攜美女西施泛湖而去,又增添了范蠡和西施的愛情傳奇,更令世人豔羨。成功人士能有的的東西,他都有了,而且還能全身而退,享受悠閒人生,這是多少人羨慕的偶象啊!
范蠡能夠成功,說明他對人性看的太透徹,能夠洞悉對手的心理,能夠選擇恰當的時機做出正確地決定,班固在《漢書·古今人表》中將范蠡列為智人。後世也有許多生意人供奉范蠡的塑像,尊為財神。范蠡真不愧是人生的大贏家啊!
回覆列表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 良狗烹,這些都是古人的教訓,自古以來,很多君王都是隻能同甘苦,不能同享樂的,很多大臣都是因為功高蓋主而被殺,范蠡早就看到了這一點,早早就想好了退路,這樣既避免了被殺的命運,也為自己後期圖得安樂,一個絕頂聰明的人,能力有如此出眾,在皇帝身邊始終是個隱患,皇帝豈能容你,所以他非得找藉口除掉你不可,所以范蠡不離開就只有等死的命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