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型思維模式。
先來看一道題:如果你是伊麗莎白的父母,你會怎麼做? 九歲的伊麗莎白第一次參加了體操運動會,她身材修長,有韌性而充滿活力,非常適合練體操,她自己也非常熱愛體操。她對比賽有一點緊張,但是她的水平很高,並且對自己的表現很有自信。 在一次體操的比賽中,伊麗莎白第一個登場,儘管她表現得很不錯,但她還是輸掉了比賽。
如果你是伊麗莎白的父母,你會怎麼做呢?
1,告訴她,你認為她是最棒的。
2,告訴她,是裁判的不公平,讓她丟掉了原本屬於她的獎項
3,安慰她說,體操沒學習那麼重要。
4,告訴她有足夠的能力,下一次一定能贏。
5,告訴她,她本來就不該贏。
好,看完這些選項,你會選哪一個呢? 我的答案是前面4個任意一個都行,但不會選第5個。你呢?
但是伊麗莎白的父親選擇了最後一個,他對伊麗莎白說:“我們知道你的感受,對比賽給予瞭如此大的希望,而且拿出了自己最好的表現,但是依然沒有能贏,一定會感到很失望,但是你要知道,你並沒有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有很多孩子練體操的時間都比你長,而且比你更努力,如果這是你真心想要的東西,那麼你就要全身心的為此付出努力。”
聽完這段話後,即使成年人的我們,也會感到很受到很大的打擊。但看完《終身成長》這本書後,才知道這才是我們最應該學的思維模式。 《終身成長》這本書講了兩種思維模式,分別是固定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在上面的這四個選項中,第1234這四個選項都屬於固定思維模式,只有第五個選項屬於成長型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指的是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他們這一生都在證明自己的能力。 成長型思維模式,指的是自己的基本能力,是透過自己的努力來培養的。他們的一生都在努力學習,迎接挑戰,提高自己。
《終身成長》這本書由美國作家卡羅爾,德韋克寫的。作者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領域內公認的傑出的學者之一。 《終身成長》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兩種模式的特點,兩種模式對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影響。最後一部分講的就是如何學習真正的成長型思維模式。
先來描述一個場面,領導在講臺上佈置任務。臺下的一般會分成兩派。一派是說什麼也不願意接受這個任務,即使自己能夠完成,也不願意去做。另一派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夠完成,但是還是很樂意很想去嘗試挑戰這個任務。
一直以為,造成兩種不同的選擇的原因是心態的問題,積極上進的人選擇去挑戰,消極的人害怕去接受任務。但讀完《終身成長》這本書後,才知道這根本不是心態的問題,而是認知和思維模式的問題。
俗話說,思路決定出路。沒有良好的思考習慣和正確的思維模式,我們即使很努力,最後也只是碌碌無為。就像上面第二種選擇接受任務的,如果我們是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只是為了去接受任務,去證明自己的話,那麼我們就會變得很被動,事情的結果就變成了有勇無謀,到最後也依然會失敗。如果我們用成長型思維模式,不斷學習其他知識,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不斷的積累自己學習新的知識,即使失敗了,我們也擁有了一個經驗,到最後,不管結果是什麼樣,已經收穫了過程。
關於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感受最深的還有在於我們對孩子的教育。 每個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是溺愛的,我們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可愛最聰明的,所以在孩子取得一點點成績或者成就的時候,都會忍不住誇他們“你真聰明”、“你真有才”。
在沒有學習這兩種模式之前,對身邊的小孩子都是這樣,當看到他們學會了走路,會忍不住誇一句,你真聰明;當他們學會了喝水,也會忍不住誇他們,你真棒。 其實這種模式就屬於固定型思維模式,這樣誇他們,意味著說他們的能力是天生的,他們擁有這樣的成績是因為他們聰慧,擁有這樣的天賦,這些都符合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特點。在以後的學習生涯或者工作上,他們會不斷的去證明自己的能力,去證明自己的天賦,到最後就陷入了固定思維模式中,即使天資聰穎的人,也會變得碌碌無為。
回到伊麗莎白的例子,父親的一翻話深深的影響了她。在往後的日子裡,每當遇到挫折她都會想起父親的話,她相信努力可以改變現狀的,努力可以更接近成功。成長型的思維方式就這樣影響著她的生活,在往後體操比賽中取得很多的獎項。
作者認為現實中的我們大多數人都擁有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但是我們要明白,在工作和生活生活中,我們要知道我們,作出決定的時候是運用了哪種思維模式,並且這種思維模式對我們的決定起到了什麼樣的影響,這樣的話我們做選擇也能夠更加的全面,客觀。
能力不是天註定的,如果這一刻你也感覺思維模式很重要,那麼從現在開始努力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模式,讓終身成長不再是口頭語,希望《終身成長》這本書能夠幫你找到自己想要的。
還有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型思維模式。
先來看一道題:如果你是伊麗莎白的父母,你會怎麼做? 九歲的伊麗莎白第一次參加了體操運動會,她身材修長,有韌性而充滿活力,非常適合練體操,她自己也非常熱愛體操。她對比賽有一點緊張,但是她的水平很高,並且對自己的表現很有自信。 在一次體操的比賽中,伊麗莎白第一個登場,儘管她表現得很不錯,但她還是輸掉了比賽。
如果你是伊麗莎白的父母,你會怎麼做呢?
1,告訴她,你認為她是最棒的。
2,告訴她,是裁判的不公平,讓她丟掉了原本屬於她的獎項
3,安慰她說,體操沒學習那麼重要。
4,告訴她有足夠的能力,下一次一定能贏。
5,告訴她,她本來就不該贏。
好,看完這些選項,你會選哪一個呢? 我的答案是前面4個任意一個都行,但不會選第5個。你呢?
但是伊麗莎白的父親選擇了最後一個,他對伊麗莎白說:“我們知道你的感受,對比賽給予瞭如此大的希望,而且拿出了自己最好的表現,但是依然沒有能贏,一定會感到很失望,但是你要知道,你並沒有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有很多孩子練體操的時間都比你長,而且比你更努力,如果這是你真心想要的東西,那麼你就要全身心的為此付出努力。”
聽完這段話後,即使成年人的我們,也會感到很受到很大的打擊。但看完《終身成長》這本書後,才知道這才是我們最應該學的思維模式。 《終身成長》這本書講了兩種思維模式,分別是固定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在上面的這四個選項中,第1234這四個選項都屬於固定思維模式,只有第五個選項屬於成長型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指的是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他們這一生都在證明自己的能力。 成長型思維模式,指的是自己的基本能力,是透過自己的努力來培養的。他們的一生都在努力學習,迎接挑戰,提高自己。
《終身成長》這本書由美國作家卡羅爾,德韋克寫的。作者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領域內公認的傑出的學者之一。 《終身成長》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兩種模式的特點,兩種模式對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影響。最後一部分講的就是如何學習真正的成長型思維模式。
先來描述一個場面,領導在講臺上佈置任務。臺下的一般會分成兩派。一派是說什麼也不願意接受這個任務,即使自己能夠完成,也不願意去做。另一派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夠完成,但是還是很樂意很想去嘗試挑戰這個任務。
一直以為,造成兩種不同的選擇的原因是心態的問題,積極上進的人選擇去挑戰,消極的人害怕去接受任務。但讀完《終身成長》這本書後,才知道這根本不是心態的問題,而是認知和思維模式的問題。
俗話說,思路決定出路。沒有良好的思考習慣和正確的思維模式,我們即使很努力,最後也只是碌碌無為。就像上面第二種選擇接受任務的,如果我們是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只是為了去接受任務,去證明自己的話,那麼我們就會變得很被動,事情的結果就變成了有勇無謀,到最後也依然會失敗。如果我們用成長型思維模式,不斷學習其他知識,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不斷的積累自己學習新的知識,即使失敗了,我們也擁有了一個經驗,到最後,不管結果是什麼樣,已經收穫了過程。
關於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感受最深的還有在於我們對孩子的教育。 每個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是溺愛的,我們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可愛最聰明的,所以在孩子取得一點點成績或者成就的時候,都會忍不住誇他們“你真聰明”、“你真有才”。
在沒有學習這兩種模式之前,對身邊的小孩子都是這樣,當看到他們學會了走路,會忍不住誇一句,你真聰明;當他們學會了喝水,也會忍不住誇他們,你真棒。 其實這種模式就屬於固定型思維模式,這樣誇他們,意味著說他們的能力是天生的,他們擁有這樣的成績是因為他們聰慧,擁有這樣的天賦,這些都符合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特點。在以後的學習生涯或者工作上,他們會不斷的去證明自己的能力,去證明自己的天賦,到最後就陷入了固定思維模式中,即使天資聰穎的人,也會變得碌碌無為。
回到伊麗莎白的例子,父親的一翻話深深的影響了她。在往後的日子裡,每當遇到挫折她都會想起父親的話,她相信努力可以改變現狀的,努力可以更接近成功。成長型的思維方式就這樣影響著她的生活,在往後體操比賽中取得很多的獎項。
作者認為現實中的我們大多數人都擁有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但是我們要明白,在工作和生活生活中,我們要知道我們,作出決定的時候是運用了哪種思維模式,並且這種思維模式對我們的決定起到了什麼樣的影響,這樣的話我們做選擇也能夠更加的全面,客觀。
能力不是天註定的,如果這一刻你也感覺思維模式很重要,那麼從現在開始努力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模式,讓終身成長不再是口頭語,希望《終身成長》這本書能夠幫你找到自己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