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牧狐
-
2 # 鵜鶘心理
這個有可能真的要就事論事了,是不是遇上所有的親戚都要躲?還是有特指的?比如,有些親戚本來就和我們家不和,一見面就有可能動粗,所以不見面最好,即所謂“惹不起,總躲得起”吧。還有,就是如果我們有虧欠親戚什麼,比如欠著錢還不出,那也沒道理主動去打招呼吧。 也有一些,就是近期正好彼此之間有可能有什麼不快,也算不上什麼大問題,所以路上遇見了,打招呼屬正常,不打招呼也沒什麼。
再說得更露骨一些,在中國的城市裡,尤其大城市裡,所謂親戚的親密度是很有限的。我們的父輩們很多都不是獨生子女,他們平輩之間是親兄弟姐妹的關係,但是等他們都成年、成家之後,彼此的聯結,從兄弟姐妹關係演變為小家與小家的關係,那隨之親密度就會有很大的變化。他們的子女之間只是表親和堂親的關係,而他們與其兄弟姐妹的其他家庭成員之間構成了所謂的“親戚關係”。
透過這種視角的解讀,不難發現,親戚之間未必會常有往來,也未必會來往甚歡。如果,幾個小家之間關係很好,那自然好福份;如果關係一般般,只是常態相處,那還算有情份;如果關係漸行漸遠,甚至因為某些利益(比如父母的房子)衝突,而成“水火之勢”,也幾乎屬於家常。這樣看來,即使在街上遇到親戚想要躲避,不想打招呼這種情況,也屬於“家常”,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光看表面,本就是看不出來的……
-
3 # 夯七婚戀指導
這種情況還是很常見的。小時候上學,遠遠的看到老師,就趕緊躲開,生怕被看到。工作了,見到老闆寧願轉身或者繞著走,也不願打招呼。很多人覺得這樣不利於跟上級的關係,但又控制不了自己,道理都懂,卻無法做出改變。
這種行為,我覺得一方面是因為內心的畏懼,害怕被問到什麼,自己答不出來,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另一方面,是擔心沒有什麼可聊的,令氣氛尷尬。所以,才會選擇躲避,這個看似最安全的方法。
從心理角度看,遇見親戚、老師躲避的行為,本質都是因為不自信和焦慮。在我們心裡,親戚和老師是長輩和權威,在他們面前我們好像有一種先天的劣勢,會焦慮、擔心在他們面前犯錯誤或令他們失望。因為令權威失望或限期,會讓我們的自信心受到打擊,這是很多人非常懼怕的一件事。
其實,打招呼僅僅是一種禮貌,我們卻常常將他賦予了很多的猜測和顧忌,令我們產生了類似恐懼症一樣的焦慮和逃避行為。每個人的人格是獨立的,他的健康與否並不取決於權威或者長輩,而是取決於我們自己。越是怕見某些人,我們就更應該直面,做自己心理最懼怕,最不敢做的事情。
當你邁出哪一步的時候,你會發現事情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糟糕,氣氛也沒有那麼尷尬,在一次次的磨礪中,你會更加精通與人相處的模式,變得更加圓潤和自信。
-
4 # 青音約
這位朋友,我想,現在有很多年輕人跟你一樣,見到長輩喜歡躲開,不想打招呼呢!不過,你跟他們不一樣的是,他們一點也不會糾結;但你卻為自己想躲開的行為不大滿意,好像你的內心,還有一部分自我是希望自己能很熱情地跟親戚應酬的。也許,對你來說,最困惑的是,這兩個自我如何調和?
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在都有不同的部分,不同的聲音。也許是成長過程中受父母的影響,不知不覺接受了父母的人生觀價值觀。心理學上叫“內化”,就是我們把別人的思想觀點拿過來,變成我們人格的一部分。有時候,也許是別人的觀點不一致,比如父母有不同的想法,但我們作為孩子就不假思索地全部吸收過來;有時是父母的經驗跟我們自己的人生經驗不一致,我們就內化了相沖突的一些觀念。如果沒有整合好,我們的內在也許像一群嘈雜的意見不一致的人群。所以有的人生活渾渾噩噩,不能拿定主意,沒有明確的目標。
也許,你的經驗裡,一些親戚長輩跟你觀念不一致,你跟他們在一起有很多不舒服的體驗,這是你的真實感覺。可是,你的意識卻吸收了父母從小的教導,也許是他們告訴你這樣不禮貌,也許是你認為沒有跟親戚長輩談笑風生說明你是一個不善於交際的人。你的身體體驗和你的意識有不一致,你在做決策時就會有很多糾結,或者有了決定也很難去執行,因為你的身體(部分由潛意識操控)不配合。
如果想要整合你的內在,你需要有一個安全的環境,允許你做自由表達,比如允許你說出對親戚長輩的不滿卻不會被批評指責。當你有很多次自由表達情緒的經驗以後,你會逐漸做出言行一致同時可以適應社會的表達,你就會感到你的頭腦越來越清晰,你的情緒越來越穩定可控,你的內在充滿力量,你也會找到真正的自我。
回覆列表
如果是小時候這樣不足為奇,但若是已經成年了的話,嗯,你的心理狀態應該不是很好,可能你是一個喜歡壓抑住自己情感的人,但偶爾又覺得很反感自己的所作所為,所以你開始習慣躲避,因為這樣的反應並不需要任何代價。
你知道,一件小事堆積時間長了,也會帶給別人以及已經自己煩惱,我猜你是個比較看得開的人,只是有些事已經形成便很難改變,畢竟誰都需要為自己行為負責不是?
有這種心理並不稀奇,不要給自己壓力,一樣米養百樣人,何必在意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