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看你的小蠻腰
-
2 # 小史寫小史
明太祖朱元璋說過“元以寬縱失天下”。
首先這裡的寬縱物件,當然不是拼命百姓,而且蒙元貴族和官員。貴族橫徵暴斂,土地兼併,導致百姓流移,戶口銳減,妨害民生大計;二、貴族奢靡無度,風氣敗壞;三、朝廷官吏專為利己,無心奉公;四、政府興造過多,勞民傷財,動搖國本。
再者,蒙元沒有完全融入漢族,文化圈,甚至把他們自己當做入侵者,沒有去想著經營,而且想著怎樣掠奪。
比如對黃河的治理問題,任由其氾濫,修理黃河也成為元朝滅亡的導火索。
最後,借呂思勉先生評價南北時的一句話:從來北狄入中國者,其能否有成,恆視其能否通知中國之情形。
-
3 # 黑白文史mcn
關於這個問題,我回答的觀點如下:
一、元朝製造了民族矛盾第一等是蒙古人,擁有各種政治、經濟和法律上的特權,地位最高:之所以要將蒙古人作為第一等人,其主要目的是突出蒙古人的統治地位,透過加強蒙古人的社會地位,確保蒙古人能夠享受更多的特權,便於元朝的統治者加強統治效果,滿足統治需要。並且這一等級設定也反映了元朝統治階級的歷史侷限性,是一種封建社會的特有行為和做法。
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西夏人以及中亞、東歐來到中國的一部分人,由於他們歸附較早,也最值得信任,政治地位僅此於蒙古人。
第三等是漢人,是指原來金朝統治下的各族人民,包括漢人、契丹、女真、渤海、高麗等。在金朝的統治中,民族種類較多,其中漢人、契丹、女真等對元朝統治的威脅不大,對元朝的民族融合還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基於分化漢人和提高統治效果的目的,元朝征服中原後將金朝統治下的各族人民當做了第三種人,雖然地位較低,但是比純粹的第四等人還要高出一個等級。
第四等是南人,專指原來南宋統治下的漢人和其他各族人民,社會地位最低。
在四種等級人的制度出現之後,四等人制經過不斷的發展,並在以後的歲月裡進一步完備。再如成宗大德元年(1297)四月,中書省、御史臺倡議,各道廉訪司必須選擇蒙古人為使,對四種等級人的制度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化。
二、元朝的專制制度
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機構,併為一級政區名稱。簡稱行省,或只稱省。元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也稱都省;因大元幅員遼闊,除腹裡地區直隸於中書省、西藏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外,又於諸路重要都會設立十個行中書省。 以分管各地區。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設立尚書省主管政務期間,行中書省也相應改稱行尚書省。元人稱其製為:“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
三、經濟崩盤元初,治理者看到南宋、金末的惡性通脹的教訓,比較謹慎,中統元年(1260)發行中統鈔,嚴格遵守銀本位,有十足準備銀,且准許兌現,因此通脹控制較好。
首先是因為財政赤字,為彌補龐大赤字,政府只好濫發鈔票。財政赤字的首要因素是軍費。元代幾乎年年用兵,從早先的耀武東南,籌防西北,到稍後的東征日本,南伐爪哇,到中期的平定南方及西南地區各少數民族叛亂,再到末年的群雄並起,顧此失彼。龐大的軍費開支,加上腐壞的吏治、狼狽的公共賦稅能力,使得元代的國家財政赤字十分嚴重,且幾成常態。財政赤字還因為對內維穩,不是維護社會穩定,而是維護官員胥吏階層的穩定
但1276年後權臣當國,開始濫發寶鈔,且禁用銅錢,還將各種發行準備庫中的金銀集於大都,引起各地物價飛漲。此後1287年發行至元寶鈔,五倍於中統鈔,1309年發行至大鈔,又五倍於至元鈔,至此官方發行鈔票已公開貶值25倍,實際遠不止此數。到元末的順帝至正十年(1350)又發行至正交鈔來收拾殘局,無任何金銀準備,幾是“紙本位”。通脹至此如脫韁Mustang,再也無法遮攔。元末米價比中統初年上漲六、七萬倍。民間交易,紙幣用車載,差不多一車紙幣也就買一車衛生紙。
紙幣基本失去流通功能,百姓多進入實物交易經濟狀態,酒肆商鋪也多自制代用貨幣,一下子就回到“兩隻斧子換一頭羊”的原始社會階段。有首民謠充分反映了惡性通脹下百姓的憤怒:“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哀哉可憐!”
所以在各種因素下,元朝迅速土崩瓦解,被農民起義大軍淹沒。
更多精彩歷史知識,請關注鑑史以明志
回覆列表
滿人運氣太好。明朝都到改朝換代時,結果趁虛而入。
而且決定滿人勝利的條件是數量巨大的漢奸,和東林黨等派系的嚴重內鬥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