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曹宗國

    有押仄聲韻的律詩,你百度一下就可以查到。你看《紅樓夢》的開卷詩五言絕句

    滿紙荒唐言,

    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

    誰解其中味?

    不就是押仄聲韻的嗎?

  • 2 # 言者青青

    我們知道,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

    近體詩對作詩要求是很嚴格的。無論從句數、字數、平仄,押韻和對仗都有限制。

    近體詩詩體形式包括絕句即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作詩時每句平仄相間,同聯的兩句平仄相對,聯與聯之間平仄相粘,即“句內相間,聯內相對,聯間相粘”;注意除首尾二聯外,中間幾聯要對仗;一般來說,詩韻押同部到底的平聲韻。

    那麼,創作近體詩,是不是絕對不能押仄聲韻呢?

    近體詩只押平聲韻,是詩詞界比較普遍一致的看法。王力曾在《古體詩律學》中說:“因為近體詩是以押平韻為原則的,所以凡用仄韻的詩一般都是古風,仄韻律絕是極其罕見的例外。”

    張中行在他的《詩詞讀寫叢話》也說:“所有近體的幾類,幾乎都押平聲韻,韻字只用屬於一韻的(原注:第一句間或用鄰韻,不多),否則算出韻,犯規。”

    夏方進《詩詞格律與創作》一書中則說:“近體詩押平聲韻為正體正格。”

    但是,王力先生在他的《詩詞讀寫叢話》中還有一段話:“初學,或只想用平平仄仄平抒發自己間或有的較濃的情意,以圖獲得片刻的飄飄然,至少我看,不隨著深鑽也好”。言外之意,還是可以使用押仄聲韻的,不那麼絕對。

    沈德潛《說詩晬語》中說:“詩貴性情,亦須論法,亂雜而無章,非詩也。然所謂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應,承接轉換,自神明變化於其中。若泥定此處應如何,彼處應如何,不以意運法,轉以意從法,則死法矣。試看天地間水流雲在,月到風來,何處著得死法。”

    詩的格律是發展的,是與時代相適應的。我們從古代詩人寫的詩中也能看得清清楚楚,例如唐代詩人崔顥《黃鶴樓》,頷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出句為“孤平”(黃),對句為“三平調”(空悠悠)。

    總之,近體詩是有嚴格的格律要求,一般要求押平聲韻,但是,偶爾來個押仄聲韻也是可以的,尤其是當今是個開放的時代,近體詩也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展。

  • 3 # 桃之夭夭老牛

    是的,格律詩(絕句、律詩)只能押平聲韻。至於有的五言七言的四句詩,不是格律詩,只能算古體詩。

    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不但是押仄韻,詩句也不是律句。第一句“平平仄平仄”就不是律句。

    王維的《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第二句“平平仄平仄”也不是律句。

    王維《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首句就是三平尾,律詩大忌。

    張籍《成都曲》“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 萬里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第二句“平仄平平仄平仄”也不是律句。

    孟郊《洛橋晚望 》“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人行絕。榆柳蕭疏樓閣閒,月明直見嵩山雪。 ”

    平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

    這是一首押入聲仄韻的古體七絕,可以看出四句都是標準的律句,但不是近體詩。近體詩要求二三句黏連,這首失黏。

    白居易《村夜》“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這首詩平仄問題不大,但也是二三句不粘,不能算格律詩。

    不但仄韻的古詩不算格律詩,就是平韻的也有很多人認為只要失粘就不能算格律詩。

    如韋應物《滁州西澗》、王維《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等。

    韋應物《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第二句,仄仄平平平仄平,第三句平平仄仄仄平仄。顯然不粘。

    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第二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句,仄平仄仄仄平平。也不粘。

    古人想了一個辦法,把這種不粘的絕句(也有律詩)叫做“折腰體”。折腰體作為詩體名稱,最早出現在高仲武編選的《中興間氣集》中。該書選了大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內一絕》,題下注明“折腰體”。詩如下:“八月長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帶風輕。極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陽城。”這首詩第二句仄平仄平仄平平,第三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也是不粘。宋人魏慶之《詩人玉屑 詩體》釋之曰:“折腰體,謂中失粘而意不斷。”就是說格律上失粘,但詩意不斷。

    至於仄韻失粘的,古人根本就沒當格律詩看,所以就沒有專有的名詞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青囊傳》這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