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理解的椅子
-
2 # 視而必見
我們都知道一個現象,那就是現在大部分國家的貨幣都是有防偽標誌的,透過這些防偽標誌就可以確定這錢幣的真假,這也是國家為了使錢幣正常流通而想出的一種手段,因為假幣一旦混入市場,那麼勢必將會對國家的經濟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失。
防偽標誌聖旨令,這也體現了古代封建社會王權至上的象徵,但是在歷史上我們卻很少聽到有關聖旨造假的訊息,很多人說假冒聖旨的罪過可大了,的確不假,但是罪過再大,如果聖旨好模仿,也是會有人選擇鋌而走險的,之所以假冒聖旨的案例少,是因為聖旨的確不好假冒,想要造假,難度太高了,其中一點最重要是古代皇帝辦法的敕的就是防偽標誌。
防偽標誌?的確你沒有聽錯,就拿清朝的聖旨來說吧,聖旨的規矩有很多,頒發給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材質,以及怎麼樣去寫,封面的圖案,這其中都是有講究的,清朝時期的聖旨總體上來說還是以奢華為主的,尤其是康熙時期的聖旨,那是五顏六色,色彩斑斕,而且工藝也非常華貴,體現出了清朝繁華時的模樣,而到了光緒的時候,聖旨就變得越來越樸素了,這也可以看出國力有所衰弱了。
清朝當時規定,頒發給親王、也就是皇親國戚的聖旨都是金冊的,郡主、郡王的都是金銀冊,貝子、貝勒、外藩蒙古親王的都是龍邊紙冊,五品以上的官員聖旨通常都是彩色的有三色,五色,七色的區分,所有五品以下的官員,都是純白色的。這也體現了古代的時候階級的差異。
“聖紙”的材料此外就是聖旨所選用的布料,那都是由專門的機構製作的,這個機構就是“江寧織造”,不光是這些,聖旨兩端都有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誌,甚至還有一些隱藏的辨識真偽的方法,聖旨開頭的第一個字,必須是印在右上角第一朵祥雲上。這都是辨別真偽的小竅門。
有很多人認為聖旨一定就是皇帝親手寫的,其實不是這樣,皇帝的聖旨都是由其他人代筆完成的,但是即便是代筆,那也是當朝非常有名的人物,這個代寫聖旨的官職叫做庶吉士,也是皇帝親自挑選的,所以可見聖旨的重要性。所以在古代想假造聖旨,這真是比登天還難。
-
3 # 劉羽飛說三國
為避免假傳聖旨,據我所知有如下方法:1、聖旨本身就有“防偽標記”。比如一些聖旨印有祥雲綵鳳臥龍,這本身就是一種防偽印記;2、筆跡。一些聖旨就是由皇帝親自寫就的。比如我見過很多宋徽宗的聖旨或敕令,宋徽宗的字型之飄逸獨特是不可能由常人模仿來的;3、鈐印。為了表明皇帝對於聖旨真實性的證明,一般會印上皇帝的鈐印,或者其他信物作為保障。比如說同治皇帝死後,為了在王權過渡時期能夠平衡宗室和外戚之間的權利制衡,恭親王和兩宮太后都有屬於自己的鈐印之類的,幾方印同時蓋在聖旨上才能奏效;4. 畫押。畫押也叫花押,說白了就是漢子為母體的個性簽名。皇帝有,大臣有,很多人都有。皇帝自己的花押本身也是對聖旨真是性的保證。比如看看如下兩個例子:
-
4 # 萌歷史
面對這樣的話題。我只想說,假如在古代造聖旨,就好比現代造原子彈。心裡壓力和技術都得扛得住。
首先是心裡壓力方面。
在古代,聖旨具有很大的權利,代表君王,是皇權的象徵,如果被造假,說小了是對皇權的侮辱,說大了可以毀滅一個國家,所以對臆造假聖旨的人,皇權是非常憤怒的。滿門抄斬是必備,然後刨祖墳,對當事人車裂等,就是讓你在地獄都懺悔自己的行為。
然後是技術壓力方面。
其一,聖旨是由皇家專用絲綢布料製成,普通人家得不到。這種布料是古代朝廷嚴加管制的,材料的出入都必須有記載。
其二,聖旨的尺寸是有嚴格限制及規定的,都是由特別部門製作,而且對製作人員都有嚴加看守,跟現代的機密部門很相似。
其三,聖旨也和現代的人民幣一樣有專用的防偽標識以及防偽鑑別方法的,比如說聖旨中的第一個“奉”字,與聖旨上刺繡圖案的位置有一定的關係。
好了,說了這麼多,不要問我為什麼要造假聖旨。因為我造不出真的,就算造出來我也不敢用。。。哈哈
回覆列表
我不你所問的“聖紙”是什麼,不知道是不是“聖旨”?
聖旨在古代是帝王展示王權的像徵,所用的材料極為講究,絲綢採用的是上好的蠶絲織成,顏色也是皇帝專用的黃色,聖旨的軸柄則是根據發旨的對像不同,採用玉質或是黑犀牛角製成,這些材料大都是專供皇室的材料,民間很難得到。另外,聖旨需要蓋皇帝專有的璽印,這也給聖旨造假增加一些難度。
其次,聖旨在發出去時是都有存檔的,都是一式兩份,如果發出去的聖旨而找不到存檔,基本可以認定是假的聖旨。
在電視劇《漢武大帝》中有一段,竇嬰在被抓時叫家人拿著先皇給他的遺旨找漢武帝,皇太后得知後偷偷地將宮記憶體檔的那一份給拿走了,最後竇嬰被以矯詔的罪名給處死了。在獄中,漢武帝跟竇嬰有一段對話,漢武帝說:你為什麼要拿出這個聖旨,不拿出來,或可以活,拿出來就一定會死。竇嬰是太皇太后的侄子,官至丞相,可以說位及人臣,在那個年代,只要不是什麼重罪,基本可以免死,可是他卻擔不起矯詔的罪名,可見,假傳聖旨,是重罪。古人沒有人去造假聖旨,不是告假聖指有多難,而是沒有人敢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