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馬嘯長安
-
2 # 桃花一簇開無主
戰爭的目的是什麼?
戰爭永遠都是手段,而政治才是真正的目的。
根據政治的需要,我們決定是打還是和。
鎮南關是清末少有的勝利之一,當然,這場勝利要感謝黑旗兵,感謝馮子材,感謝劉永福,感謝廣西的千千萬萬支援戰爭的百姓們。
而在李鴻章的心裡,這場勝利是加大了和談的砝碼。李鴻章十分清楚,滿清可以取得一場戰鬥的勝利,但是絕不可能取得一場戰爭的勝利。中法戰爭的結局在兩國的實力間已經說明了結果。
繼續打下去,只能帶來更大的失敗,而和談,則可以拿到更多的利益——這就是李鴻章的算盤。
我們不要去考慮這個算盤打得對不對,也不要簡單的只從民族熱血角度去考慮。
戰爭,最大的災難就是百姓。
一將功成萬骨枯,功勞不成百姓更苦!
-
3 # 鍛刀煉心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是經濟的延續。經濟地位決定了政治走向,劉永福的黑旗軍打敗了法國北上的發財之路,但是他沒辦法改變清廷的國力積弱,沒有強大的經濟,政治上只能以求和的姿態展現。1883年的清法戰爭,實際上再開始之初就已經結束了。經濟不如人什麼都白費,開始的節節敗退意味著法華人手裡的籌碼越來越多,恐怕清廷會輸掉全部家底。但是鎮南關大捷扭轉了清廷的被動局面,越來越謹慎的法華人停止增加軍費。這又導致了海上方向法軍進攻臺灣的失利,清廷終於找到了談判的希望,於是順理成章的借坡下驢與法國趕緊簽訂條約。這就是經濟上的貧窮引來了即使戰爭勝利也要求和的屈辱和談,看似平等,實則喪權。
中法新約的原本
昨日回答了《中國的鴉片戰爭在越南引起了什麼樣的反應》,提到了中法戰爭。今日繼續趁勢回答一下中法戰爭中的鎮南關大捷及此後李鴻章與法和談。昨日基本是在越南的觀點立場上,今日要以我們華人的角度衡量這段歷史。
不容易啊!1840年到1885年,對外戰爭無一勝績,而今拼勁全力終於贏了一場,你說高興不高興?贏了這一場,下一場會如何?李鴻章無非就是藉著這機會,求得一個相對和緩的和議,求得一個體面的和議。
鎮南關主將馮子材
和談代表李鴻章與法國公使
公元1883年,法軍進攻順化,企圖徹底地把越南變成它的殖民地。此前越南南部已經被割讓。越南當政者緊急向宗主國——大清提出保護 。慈禧太后御前決策,迅速出兵支援。由此開始的在越南北部和中國東南的戰爭,史稱中法戰爭。
1883年12月,清軍在越南北部節節敗退,戰況艱難。英國出面調和,中法在天津訂約。和約保證越南獨立,開放中越邊境通商。前線未得通報,還在交戰狀態。法國一小時內殲滅福建水師,封鎖臺灣海峽。艦隊佔澎湖,欲登陸臺灣。劉銘傳奮力抵禦,臺灣在僵持中。
1884年底,劉永福率黑旗軍和清正規軍圍越南宣光達三個月。可惜法援軍至,還是沒拿下宣光。諒山、文淵相繼失守。法軍甚而殺入中國鎮南關,炸燬關門。兩廣總督張之洞急命馮子材幫辦廣西軍務,奏朝廷要對策。
年近七十的老將馮子材,協調各路人馬,湖南的、廣西的、湖北的、廣東的、黑旗軍等,團結整軍,修工事。在關前隘築起土石長牆,兩邊的山上西嶺、東嶺修堡壘。前線3萬餘將士拱防中越邊境,嚴陣以待。
1885年3月,法軍想偏道鎮南關北,馮急調兵挫其迂迴企圖。法軍又準備入關攻龍州,清軍夜襲文淵,打亂了法軍的部署。法軍東京軍區副司令尼格里上校決定趁濃霧提前總攻。濃霧下千餘人摸進鎮南關,千餘人預備隊在關外候命。法軍主力剛開始攻東嶺,另一部攻長牆。原定計劃,兩路匯合攻關前隘陣地。
東嶺三座堡壘被攻陷。馮子材大呼,“法再入關,有何面目見粵民?何以生為?”清軍上下,拼命阻止法軍推進。蘇元春部增援到東嶺。王德榜自油隘襲擊法軍,一度切斷法交通線。
夜晚,馮子材調整部署。蘇元春配合馮守長牆,王孝祺奪西嶺,陳嘉守東嶺。第二天早晨,法軍變陣,分三路而來。馮傳令,“有退者,無論何將遇何軍,皆誅之。”敵軍逼到牆下,馮手持大刀,一躍而出,帶著兩個兒子與侵略者展開肉搏戰。大家拼死效命,西嶺突破後繞敵身後,三面圍住法軍。法華人死傷300,彈盡人疲。
尼格里退回文淵、諒山。馮子材再克文員、克涼山,重傷尼尼格里,法軍死傷千餘。訊息傳到巴黎,法內閣辭職。歐洲列強十九世紀橫行亞洲,未嘗過如此敗仗。中國自鴉片戰爭後的半個世紀,未有如此酣暢淋漓的勝利。拋了頭顱,撒了熱血,終獲一勝。
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巴德諾在天津重開條約。越南脫離中國,法國退出臺灣。雖然條約內容不是最好,但不是最差,屬於可以接受。李鴻章的理解是廣西軍、湖南軍等損失已經很重,再戰很吃力,國庫連十萬兩都撥不出來,和是現實的。法國的特別軍費已批准,而援軍也在路上了。
軍機處給張之洞的文書也點出清政府決策者的想法,將士們固然勇氣可嘉,但深入越南境內,輸贏難料,而臺灣卻極大機率會落入法國手中。是要越南,還是要臺灣?畢竟越南是越南的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