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銳姐鈴鐺

    嚴厲管教孩子,即使當下有效果,不僅家長孩子必定都要身心俱疲,媽媽更是拿不準是否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就有好處。那麼,該怎麼樣教育才能讓孩子明事理呢?

    心理學研究發現,表揚和鼓勵孩子認真努力的行為過程,而不是在孩子完成特定任務之後給予一些誘人的獎勵,會大大加強孩子的工作倫理意識和「天天向上」的內在心理動機。這個原則在道德規範領域同樣適用。

    孩子表現出符合道德情境規範的行為時,父母可以更多地讚揚孩子美好的內在品質,比如「小悟空懂得樂於助人哪!真是個好孩子」。這樣做有利於孩子將這些道德品質內化為自我認同的一部分;而當小悟空表現出不合乎道德規範的行為時,父母則需要更加謹慎地對待,儘量將責任歸因於行為過程而不是孩子本身。

    比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寶貝,你剛才的不禮貌行為會讓別人很不開心的。」我們希望傳遞給孩子的資訊是,產生的問題主要來源於不恰當的行為,而具體的行為是容易改變和糾正的。只要孩子下次能夠對不恰當的行為有所調整,孩子的自尊和品格並不會有任何貶值。

    研究發現,雖然人們在做出不道德行為的時候,都會或多或少的產生罪惡感和羞恥感。然而,在兒童道德教育的實踐中,關注孩子的罪惡感而不是羞恥感會對孩子的良好道德心理發展更有幫助。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人們覺得罪惡感背後隱含的意義是「我做了不該做的事」,而羞恥感則預示著「我是一個壞人」。

    因此,當孩子做出不應當的事之後,父母應當避免讓孩子產生羞恥的道德情緒,而是強調為什麼這件事是不該做的、它們產生了什麼不良後果。

    如果父母或老師對孩子表現出來的不道德、不禮貌的行為表示生氣和憤怒,尤其是試圖以一種絕對權威的角色迫使孩子順從,施加懲罰,不但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大幅減少的愛和呵護,也會阻礙孩子樹立強有力的道德標準。然而,如果能夠對孩子所作出的具體不合規範的行為表現出失望的態度,以相對溫和的方式,告訴孩子,為什麼這件事情做的不合理,對他人造成了什麼樣不良的影響,如何傷害了別人的身體或心理。

    這種技巧的巧妙之處在於給孩子傳遞兩個關鍵資訊:一是父母並不會因為一次或幾次不合規範的行為,對孩子的愛有絲毫減少;二是透過讓孩子領會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來引導孩子產生更多的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

  • 2 # 阿牛動漫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很多家長都有同樣的擔憂,今天跟大家分享下我的看法。孩子在6歲的時候是大量吸收社會資訊的階段,孩子總是不經意的去模仿他看到的東西,有壞的,也有好的,這也是家長比較頭疼的地方,那麼我們究竟該怎麼處理呢?首先我來說下孩子為什麼會模仿。

    第一、孩子一般是以遊戲的心態去模仿,他覺得好玩,他覺得模仿可以得到快樂或是能愉悅別人,比如有的孩子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改成“床前明月光,地上鞋兩雙”,他是純屬於愉悅別人的行為。

    第三、孩子的模仿絕對是無意的沒有目的性,所以家長糾正起來也會容易的多。

    我們知道模仿是孩子的優點,一切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對孩子來講他們聽到的聲音看到的動作都是他們模仿的物件,這也是孩子在慢慢社會化的一個象徵。但因為孩子的心智不成熟,模仿的東西自己沒有能力去判斷好與壞。那麼問題來了,孩子不能判斷,家長們可以判斷,所以家長只要去搞清楚孩子為什麼要去模仿。家長對一些積極向上的模仿可以給予鼓勵,對於不好的模仿要先知道他模仿的原因然後再糾正。在糾正的時候不能過急,因為他僅僅是出於好奇。如果您發現孩子正在模仿壞習慣時,這個時候要快速轉移他的注意力,不要貿然呵斥。有必要的時候可以告訴他你的不滿,並且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好的示範,鼓勵孩子向榜樣學習,最好能有獎有罰。

  • 3 # 霧美優視近視調理

    首先觀察孩子的壞習慣是從哪裡學來的,沒有錯的孩子只有錯的家長,環境造就人,小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古時候還有孟母三遷,所以作為家長首先得自我審視為何孩子會養成壞習慣,從自我改正開始。

    其次要有寬容的態度, 鼓勵永遠比批評有效。要抓住時機。孩子的多數壞習慣都是無意識行為。一般情況下,可以在發現孩子壞習慣後立即進行糾正。

    當然,孩子的壞習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所以,糾正的要求不能太高,需要切合實際有耐心,不必操之過急。

    最好要多轉移注意力。孩子屢教不改千萬不能認為孩子故意反抗,也許孩子自己還沒有意識到又犯錯了,可以根據孩子的喜好轉移注意力,細心的家長額可以在家裡顯眼的地方,提上簡明的提示圖,時時提醒孩子改掉壞習慣。

  • 4 # 寒風冷雪之靜默

    我家孩子也有這樣的情況,他有的時候放學就會告訴我們今天學校怎麼怎麼啦?那個學生怎麼怎麼了,然後他又怎麼怎麼了,然後我就會反問他很多的問題,你覺得這件事情怎麼樣?那個同學做得對嗎?你是怎麼做呢?你覺得你做得對嗎?我就會丟擲一些問題,讓他去回答,六歲的小孩子是有一定的辨別能力的,但不能說是完全正確的,我們家長主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學會去正確的判斷知道錯和對讓他們知道不同的處理方式,結果是不一樣的。心情也會不一樣,慢慢地小孩子就喜歡跟你交流,什麼都會跟你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卓手機4GB運存過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