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珍惜每一天143038615
-
2 # 風起漣漪74339774
關於戰國四大將,起兇狠,牧陰詭,頗穩重,翦善保,長平乃趙自毀長城,中秦反間,臨陣殺將,若趙北方胡人不擾,南方固守,並不用廉頗出陣,待其糧草不濟,士氣低落時,一戰可定,逆襲不敢,小勝當屬自然
-
3 # 瑞64264516
長平之戰,即便趙國一直用廉頗也不見得就能勝利,最好的結果是廉頗一直固守,秦軍糧草耗盡,自動退兵,然後廉頗追擊,當然秦軍也不是吃素的,趙軍依然很難佔到便宜。最後,一場曠世大戰就這樣草草收尾。這場大戰,表面看是秦軍和趙軍的角逐,實際上拼的是兩國的經濟和外交。事實上趙國經濟明顯若於秦國,甚至說是相差甚遠,趙軍面對秦國的唯一優勢就是在本土防禦作戰,秦國長途跋涉,糧食消耗更大,軍心更加不穩定。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即便是有識之士,也難以估計這場戰爭誰勝誰敗,只能屏住呼吸拭目以待。能指揮這樣一場牽動兩國國運的曠世大戰,對於任何將領來說,都是畢生追求的榮譽,當然,其壓力也非常人所能承受,一時之間,天下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趙軍將領廉頗身上。很多人都認為廉頗善守,只是因為廉頗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兩次面對秦軍都採取了固守的戰略,這其實是對廉頗的誤解,廉頗除對戰秦軍之外數次領軍都是主動出擊且未嘗敗績。廉頗的可貴之處在於能正確衡量兩軍優勢從而採取更利於己方的戰術。毫無疑問,面對百戰百勝士氣正盛的秦軍,防禦是趙軍唯一的選擇。秦軍勢在必得,趙軍不敢應戰,戰事一拉就是三年。這樣一來,趙國經濟落後的弊端顯現出來了。此時的趙國國內,經濟已臨近崩潰,百姓只能以樹根為食,餓死者不計其數。然前方戰事還沒有一點要結束的徵兆,這對於經濟落後的趙國來說打擊是致命的,這也是趙王換將的主要原因。然而,秦國也好不到哪去,雖然秦國國力經濟都比趙國強,但四十幾萬的軍隊在敵國一待就是三年,換誰吃不消,而且秦國國內的糧食早已徵完,前線所用糧食都是從千里之外的巴蜀運來的,這無疑大大增加了糧食的損耗。這樣一來,這場大戰的關鍵就在於趙軍還能不能咬牙在堅持下去。我想應該是可以的,趙國國內雖然經濟已快崩潰,但朝綱尚且穩定,國內不至於生亂。而且其他五國也不敢在此時進攻趙國。廉頗再守一年,秦軍必然退兵,廉頗追擊,可能發生一場追擊戰從而結束這場大戰。而趙國國內經濟崩潰,國力大大受損,當然,和秦國的差距就更大了。此次不敗,往後也必有一敗。
-
4 # 使用者94738516596
長平之戰就算趙國取勝,統一天下的還是秦國。而且當時來說趙國打贏長平的機率太小了,當然也不是說不可能,戰場上的事瞬息萬變,誰也不能說死了,彭城之戰項羽以三萬打敗劉邦56萬聯軍這也是存在的。但是我們以結果來推論,趙國是很難取勝的。
首先趙國不可能一直用廉頗的堅守策略。從軍事上來說趙國堅守是沒有錯的,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長平之戰後期當時秦軍大概60萬,趙軍大概45萬,前期也是旗鼓相當,王齕二十萬,廉頗十五萬左右,所以廉頗守是沒有錯的。
但是經濟上來說趙國和秦國是比不了的。秦國擁有漢中,關中,蜀地。都是產糧大地。可是趙國只有太原盆地,加上河北的一些中糧地區,根本比不了秦國。
加上趙國處於四站之地,連年征戰,西有強秦,東北也是燕國,燕國一直想打敗趙國,東邊還有齊國,五國伐齊燕趙是主力軍,所以趙齊兩國算是世仇了,南有韓魏這些雖然不是很強,但是趙國也是連年和他們打,所以趙國根本攢不了多少家底。長平堅持幾個月還能打,堅持幾年對於趙國來說真心太難。
所以說當時對於趙國來說換廉頗也是逼不得已的辦法,趙國已經是無力堅守了。而且當時廉頗一開始準備了三道防線,已經是退守到最後一道防線了。趙國國內對於廉頗的戰鬥力也是越來越持懷疑態度了。
然後再假設趙國國力充足,廉頗能堅守到秦軍退兵,但是趙軍也是很難取勝的。當時來說要秦軍退兵,只有魏楚出兵,楚國從南方武關攻秦國,當時魏國還有十萬精銳,這也是魏國最後的家底,所以魏國也是不敢輕易出兵的。只要魏楚出兵,秦國必退。但是秦國撤退肯定也是放棄上黨,河東,退守河西(這也是邯鄲保衛戰失敗以後秦軍的撤退路線)。如果魏楚趙再想西進就很難了。秦國有函谷之險,堅守函谷關,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個人認為,如果趙國一直用廉頗堅守,首先就是要聯合其他五國,就算他們不出兵,但是趙國國內空虛,借糧是必須的。不然趙國不下去守。但是個人認為其實長平一開始趙國就輸了,如果一開始秦國攻佔南韓野王的時候,趙國能夠迅速集結兵力在韓趙邊界,也就是上黨和閼與邊界。上黨一歸趙國,馬上死守上黨,然後以上黨為根據地,再採取趙括的建議一戰而勝,不能和秦軍拖,當時秦軍只有王齕的二十萬,如果趙軍一開始能夠集結三十萬大軍,同王齕的二十萬大軍決戰,還是很有希望的,可是等到上黨失守,廉頗退守長平,後來秦國不斷增兵,白起又親自領兵之後,趙國再想取勝已是無可能了。
回覆列表
趙國長平之戰之前我記得好像是李牧,我個人認為不能逆襲!大方面是東方六國不團結,其餘五國不願意更害怕趙國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