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藝大觀園

    我認為他仁德有餘,能力不足。

    以德服人自古以來就被大家所推崇,賢德之人以其自身魅力折服眾人,人們敬仰其品質,故此聖人可以流芳百世。而漢末三國時期,可以擔當起賢德二字之人,必少不了劉備,因仁德為世人所推崇,有一眾能人志士不請自來,甘願與其生死與共,這就是劉備賢德之魅力。

    不過早在劉備出名之前,同樣身為漢室宗親的劉虞,早以仁德為人所知。若不是他當年想法過於簡單,不早早退出歷史舞臺,或許早沒劉備什麼事了。而究竟又是怎樣的賢德,能讓世人聞其名聲,並對此稱讚不絕呢?

    1、 深受幽州官民愛戴。劉虞身為東海恭王劉強之後,並沒有家道中落。論其背景,自是比劉備要強上不少。劉虞以舉孝廉方式入仕為官,擔任幽州刺史。

    他自幼精通五經聖書,深受儒家仁政思想影響,懂得以仁義治理一方。其在幽州擔任刺史期間,體恤官民,實行仁政,感化眾人,以侵略為營的幽州異族及底層百姓樂於服從其管理。其深受百姓愛戴,頗有治理之才的他,倡導百姓以耕地為生,開放市場。長期財政虧空的幽州改頭換面,竟搖身一變,有向朝廷如數納貢之力。從這方面來看,劉虞在幽州所取得的成就,不容小覷。相關史書中記載到劉虞在幽州政績,無一不高度讚賞其壯舉。而劉備、劉表等人,某些史學家還頗有微詞,而劉虞才是真正做到了世人認可。

    劉虞因病辭官在家之時,當地百姓遇到不平之事,選擇找劉虞來評斷,而不是找官府申訴。而對於劉虞的處理結果,眾人皆服,再無爭議。如此看來,劉虞在百姓心中地位之高,不是迫於官職淫威下的服從,而是打心底的佩服。劉虞有治理天下之才,可惜沒有將帥之才。若不是不擅長軍事,在與公孫瓚交戰中兵敗被殺,或許歷史將改寫。其死後,他手下的官吏集結諸多勢力,為其報仇,給公孫瓚致命一擊。可見劉虞影響力之大,人們若不是發自內心的佩服,有誰會冒著生命危險為其報仇。

    2、 被諸侯放在火上烤。劉虞名滿天下,眾人皆知他賢德之時,也是董卓禍亂京師之時。為討伐董卓,以袁紹為首的關東諸侯聯合起來打壓董卓。一群人中除了曹操、孫堅真心為國分憂,其他諸侯都各懷鬼胎,為了自身利益考慮而已。結果,還沒有拿下董卓,諸侯間內部產生分歧,袁紹等人直接打起來了。而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天子名號向諸侯發號施令,確實是個明智之舉。此舉讓諸侯非常憋屈,明知道實為董卓之意,響應施令則為董卓所用,不遵命則會被按上不忠帽子,落人口舌。為改變這種尷尬局面,諸侯提議,改立他人為帝,然後藉此與董卓抗衡。可哪個人適合呢?漢獻帝劉協尚且年幼,沒有民心。而幽州牧劉虞相對於其他漢室宗親來說,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劉虞以賢德揚天下,在百姓心中頗有威望。當然了,這群諸侯想立劉虞為帝絕不是為了拯救漢室,只是把他當成了靶子,相當於把他放在火爐上烤,自己坐享其成好吃肉。好在劉虞知道這些人的狼子野心,再加上他並沒有為帝之願,他不僅直接拒絕他們的推舉,更是將他們派來遊說的使者斬殺,將漢獻帝接回洛陽,以一人之力試圖救國。袁紹等人企圖以劉虞聲望謀私,奈何其是真正的君子,其言行更為人敬佩。

    3、 想法簡單的腐儒。劉虞和公孫瓚共同管理幽州期間,兩人治理觀念不同,多次發生衝突,最終公孫瓚殺了劉虞,而成因還是因為劉虞想法過於簡單。中平四年,張純、張舉聯合烏桓峭王等人,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叛亂,在青州、幽州多地肆意燒殺搶奪,肆意妄為。結果劉虞的處理方式是,精兵簡將,廣施恩惠。懷柔策略拉攏烏桓峭王,重金懸賞張純、張舉頭顱,導致叛軍內亂,張純被部下所害。可能有人表示,劉虞此舉不是很機智嗎,不用吹灰之力就能終了叛亂。其實,若沒有公孫瓚之舉,劉虞這種方式沒有絲毫用處,公孫瓚用武力給叛軍張純造成巨大損失,致使張純遠遁柳城。而在公孫瓚追擊叛軍之時 ,劉虞並沒有提供任何支援,致使公孫瓚陷入重圍被困兩百多天,要不是因為他重擊張純,其性命堪憂。

    一味的懷柔錯事並不能成事,恩威並施才為長久之計,顯然劉虞不懂這個道理。劉虞一心追求仁政,他理解的仁政過於偏激,一味溫柔善良,就是對自己殘忍。而公孫瓚也是偏激之人,他信奉以武力解決問題。兩人認知差異性太大,導致最終以悲劇收尾。

    當劉虞和公孫瓚矛盾激化,成為敵人後,劉虞還是沒能改變太過善良的毛病。劉虞集合了十萬人,出兵攻打公孫瓚。同時採用同樣的方式,對外公開,只要殺了公孫瓚,其餘人一概不追究。重金懸賞公孫瓚頭顱,想要引起敵人內部矛盾,被其部下所殺。不過公孫瓚不是吃素的,作為久經沙場之人,會用兵、練兵,深得軍心。再加上,他曾經和劉虞一起做事,對劉虞之謀一清二楚,當然知道劉虞會如此做,肯定會多加防備,所以公孫瓚被部下所害可能性極低。在進攻公孫瓚之時,劉虞下令不得破壞百姓房屋,不得傷害百姓等,雖說愛民是一件好事,但也要看時機好吧。現在是你死我活的戰場,那有這麼多講究,怎麼打戰,不是赤裸裸的送死嗎。結果十萬人被公孫瓚幾百人搞定,一個突襲便鎖定勝利。僅僅三天攻破劉虞所有城池,劉虞被活捉處死。劉虞的天真在於,政治和軍事有所差異,政治上以仁政可能民心,但仁政對於軍事顯然無用。

  • 2 # 亭外故柳

    劉虞是漢室宗親,為人仁厚,在幽州深得民心,而且對待遊牧民族採取懷柔政策,也得到烏桓等遊牧民族的支援。但在幽州還有一個人,公孫瓚。公孫瓚與劉虞對待遊牧民族的手段完全相反,主張武力震懾,而且劉虞忠於漢室,體恤百姓,公孫瓚卻有野心,有些窮兵黷武,自然二人矛盾就出來了。雖然名義上公孫瓚是劉虞的下屬,但在亂世之中,有實力才能說話,劉虞治理地方有一套,打仗就不行了,率領的數萬大軍被公孫瓚幾百人就擊敗了,最終也被俘身死。只能說那個時候,僅靠仁德是不行的,還得有武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蔥為什麼摘掉後還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