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新劍醫生

    首先要考慮孩子是不是有厭食症

    小兒厭食症主要表現為較長時間的進食量減少、食慾不振,在兒科臨床屬於多發病種,可造成小兒微量元素缺乏、營養不良、自身抵抗力下降而致的反覆呼吸道感染等疾患。

    (1)中醫診斷標準

    a 長期食慾不振,而無其他疾病者。

    b 面色少華,形體偏瘦,但精神尚好,無腹部膨隆。

    c 有餵養不當史,如進食不規律、過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

    (2)西醫診斷標準

    a 長期食慾不振,見食不貪,飯量較病前減少 1/3-1/2 以上,發病最短的時間為 2

    周。排除其他系統疾病。

    b 體重增長停滯或減輕,有不良飲食習慣或餵養不當史。

    現代醫學認為能夠引起小兒食量減少、食慾不振的原因多種多樣,任何能使胃腸道功能發生紊亂的因素均可導致厭食。有關小兒厭食症的發病機制,主要有胃腸運動障礙、微量元素的失衡、腸道菌群失衡和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腦腸肽-食慾中樞紊亂等方面。

    中醫認為多由餵養不當(後天失養)、先天不足、他病及脾、情志失調等方面。厭食症是僅次於嬰幼兒腹瀉,位居第二的小兒推拿的優勢病種,推薦小兒特定穴推拿調理。

    小兒特定穴簡介

    小兒特定穴推拿對 6 歲以下的小兒,尤其是 3 歲以下的嬰幼兒效果較好,小兒特定穴雖然不在經脈的循行路線上, 但是大多數特定穴分佈在經氣相對活躍的肘膝關節以下,即古人所說的“小兒百脈匯於兩掌”的手掌和手背部位,這些特定穴對於手法等外界刺激的感覺比較敏感, 易於接收並傳遞這些治療資訊至體內有關臟腑,從而發揮治病防病作用,當然,特定穴的作用亦和小兒髒氣清靈有關, 然而當小兒生長到一定階段, 小兒推拿特定穴的效果逐漸減弱,此時取穴逐漸轉向十四經及經外奇穴。

    小兒穴點陣圖

    推薦穴位

    1、脾經:拇指羅紋面。揉100-300次。

    補脾經

    現代醫學研究進一步證明,補脾土能增加小兒進食量及體重,並能能改善小兒面色。姜雲利研究認為補脾經(土)能夠促進胃腸道蠕動、增加其頻率及平滑肌的收縮能力,促使胃液的分泌。採用拇指羅紋面順時針補脾經,可以促進氣血的生成,使脾虛得補,飲食得進,小兒體質得以改善,既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又便於操作。

    四橫紋:掌面,食、中、無名、小指第一指間橫紋,即四縫穴。揉3掐1,100-300次。

    四橫紋

    四橫紋是消法的代表穴,以化積滯、通百脈、健脾胃、調整臟腑功能見長。四縫穴穴是古今治療小兒疳積療效較好的特定穴,小兒厭食症與小兒疳積並不能等同,但二者有著相似的病因與病機,故近幾十年來該穴被廣泛用來治療小兒厭食症。

    現代醫學調查資料表明,四縫穴是治療小兒厭食症使用頻率最高的穴位。刺激四縫穴能效促進小兒消化及吸收過程,加快胃腸的排空速度、增加小兒胰澱粉酶和脂肪酶的含量、增強胃液酸度以及使酶的活性,最終使患兒血清中瘦素水平得以改善,進而使患兒的進食量增加。在操作過程中,多采用運法與掐揉相結合,可以調和小兒周身氣血,促進脾胃和大腸等髒氣的經氣執行,以達到疏經通絡,舒暢氣機,進而促進胃腸蠕動,加速胃排空以達到增食量、促食慾之功效。

    內八卦:以手掌中心為圓心,圓心至中指根距離 2/3 為半徑之圓周即為內八卦。順運100-300次,避開離宮。

    內八卦

    順運內八卦具有開胸膈、消脹滿、化積滯、增食慾、調陰陽之效,臨床多應用於脾胃系統疾患。《小兒按摩經》與《推拿仙術》均認為順運內八卦可以消除腹部脹滿,調暢中焦氣機,故用於小兒不欲飲食之症。

    需排除器質性的疾病方可進行推拿治療,以免貽誤病情,在就診後醫生指導下使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裝了前置過濾器和中央淨水器,還要再裝淨水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