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點史
-
2 # 張秉榮
此問題是當時的社名流口頭流傳的口頭禪語而以,並沒有特殊的歷史意義,‘渤海赫赫,歐陽堅石。’看似一副聯語,實際是當時社會名流和達官貴人對歐陽建的讚賞和奉承。因為歐陽堅石是歐陽建的別名。
——我再細把這副聯語作以解答,這下聯大家已經明白了,是指歐陽建的。而我把上聯再作以解釋,‘渤海赫赫’勃海二字是指歐陽複姓的來歷,就是說歐陽的姓氏是來自郡望的渤海。而赫赫二字,是指歐陽的家族歷朝歷代都是人才輩出,都有做官的大人物。如歐陽生,歐陽修,歐陽詢等傳到西晉時期以到八九輩之孫歐陽堅石,名建,也是當今名聲赫赫的大人物。
——咱們再談論一下歐陽堅石其為人,歐陽堅石是西晉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和哲學家,官拜尚書,大守等職。因為歐陽堅石才華過人,為人忠厚,學識淵博。對當時的社會有著一定莊影響力的人物。所以才遭人暗算,被司馬倫所殺害。
——咱再談論一下歐陽堅石其人有何成就,據說他有出過詩集和雜談等書,其最具影響力的就是他所暑的《言盡意論》的學說。其實他的《言盡意論》裡所表述的觀點在我看來並設有什麼驚天之舉,只不過是對自然界的萬物和人所產生的矛盾加以自已的觀點和看法。真白的說:就是自然界的山水,花開榮枯,春夏秋冬等季節的變化。日出月落,風雨雷電等這些現象和萬物,都不是人的言語和人力所改變的,所轉移的該來就來,該去就去。也就是說言不盡意,而這就是他《言盡意論》中的中心思想。
——不難看出他的思想是含有哲學理論的,和老子的道家思想不謀不合,有同工之秒。而當時的社會風尚是崇拜玄學,所以,他的這篇幾百字的學說神推到風口浪尖。被人傳閱和崇拜,在當時反響很大,所以,在民間就流傳著這副諺語‘渤海赫赫,歐陽堅石’。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歐陽家族雖然名聲赫赫,人才輩出,但最出採的是你歐陽堅石。答之不周!不知這樣的回答可否!見諒!謝謝閱讀。
-
3 # 專注自然
東漢到西晉的歷史是曹魏篡漢,司馬食曹的歷史。在中國這個儒家文化深厚的傳統背景下,這種權力的交替是一直非議不斷的。
文化士子在這種不認可的權力鼻息下從政,其精神上是非常痛苦的。他們擺脫不了這種陰影,是因為他們沒有勇氣、也沒有核心權力改變現實政治。他們去搞玄學,躲避內心的懦弱和對現實政治不滿的自我頹廢。
嵇康我們是十分熟悉的。他堅決不為司馬家政治站臺。一不與其聯姻,二不為其出世做官。其風骨流傳後世,為歷代文人敬仰。其死,廣陵散失傳。
歐陽建是大不如嵇康的,他的高度是拔高了的。歐陽建死於八王之亂,其欲殺趙王司馬倫,結果被反殺。他被屠三族,死前才直面自己:文人無風骨,既貪戀榮華富貴,又精神上不願附庸,還無反抗勇氣。這也算一種反抗了,雖然是臨終的吶喊!其著作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
4 # 老三屆A
《言盡意論》·唯物主義重要著作
"渤海赫赫,歐陽堅石",是西晉時稱讚西晉太守歐陽建的時諺。
歐陽建:字堅石,晉西太守,冀州人,既現在的河北省南皮人。有理想有才華,在當時的北方名氣很大。主要作品有《言盡意論》和《臨終詩》。
《言盡意論》僅268個字,雖然很短,但明確說明了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則——反映論。
《言盡意論》中提出了"形不待名,而方圓已著;色不埃稱,兩黑白已彰"。先有方圓的形態,然後才有方圓的名稱;先有黑白的顏色,然後才有黑白的稱謂。肯定客觀形態是苐一性的,而主觀名稱是苐二性的唯物主義觀點。
"誠以理得於心,非言不暢;物定於彼,非言不辨。言不暢志,則無以相接;名不辨物,剛鑑識不顯"認為客觀世界是離不開人的概念和語言而獨立存在的,但語言又是人們用來說明客觀世界的工具的唯物辨證觀。
歐陽建在當時玄學貴無論的情勢下,在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唯心主義先驗論的鬥爭中,堅持反映論,批判先驗論,是難能可貴的。他的《言盡意論》,具有時代意義,是唯物主義的重要著作。
回覆列表
歐陽建這個人。
歐陽建出生在西晉時期,字堅石,冀州人,是石崇的外甥。他的老家在今天的河北南皮西晉渤海南皮,歐陽建是一個很有理想的人,他寫的最有名的作品是《臨終詩》和《言盡意論》。
作品的部分內容
《言盡意論》全文只有268個字。文中提到“形不待名,而方圓已著;色不俟稱,而黑白以彰。然則,名之於物,無施者也;言之於理,無為者也。”“誠以理得於心,非言不暢;物定於彼,非言不辯。言不暢志,則無以相接;名不辯物,則鑑識不顯。”等一些唯物辯證觀點。
雖然他生活的時代很混亂尤其是在禮節和倫理還有道德方面確實沒法說,在當時他也是對這個世界看不起,卻不敢去改變,甚至不敢去說。這一點讓我看了以後也是很矛盾,也許當時的環境和背景確實不適合這樣去做,也只能把自己關於玄學的一些觀點寫到書上了!
其實很多時候每一個朝代都是的,自己無力去改變的時候只是想到了,但是沒有去說去做也就是寫在了書上,後人看了發展了受到了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