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文史長廊

    三國世界中,何進欲誅宦官之亂,聽袁紹言召四方英雄,盡誅宦官。西涼刺史董卓統領西周大軍二十萬,早懷有不臣之心,聽到昭令立馬奔至朝廷。且說少帝劉辯與陳留王劉協乘車還京,董卓帶著一隊兵馬到來,百官皆驚,唯有陳留王劉協與他應答,且自始至終都沒有言語不當的地方。董卓暗自對陳留王的表現感到驚奇,認為他的才能超過了少帝劉辯的才能,才懷有廢立之心。但我覺得這只是一個藉口。

    個人認為董卓並不完完全全是個粗人,還是有些計謀的。就如觀呂布驍勇善戰,能成為自己的有力助手,便是採取誘降政策招降了呂布。其立陳留王劉協為帝,還是有原因的。董卓是被招進宮的,他想只要自己在朝中沒有勢力,便是喚之則來,揮之則去,很大程度上沒有主動權。且何後更是反對召外臣進宮,還說出了:宦官統治是漢家歷來的狀況,你召外臣進宮誅舊臣,是對皇權的不尊重。所以董卓與何後是有矛盾的,而何後扶持的是少帝劉辯,董卓想要奪權,必須搞下少帝劉辯背後的勢力,廢除舊帝換成新帝便是最好的選擇。至於換成誰,我覺得無關緊要,說陳留王劉協聰明那是表面,畢竟都是未成年的孩子能折騰多大的事,對於他只要能握緊皇權就行。

    再者也要使百官折服。董卓是出身卑微,靠結交當朝顯貴的人升官。文武百官是看不起的,而且名聲也很差。他要是統治別人,必須立下威嚴。他採用了廢舊帝換新帝,這與趙高的指鹿為馬有些相似,就是想看看誰忠於自己,誰不忠於自己。這個政令一下,立馬就有反抗的,後來反抗的丁原死了,丁管死了,袁紹棄之而去。董卓大怒了一句:天下事在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一定程度上下退了大臣,大臣們敢怒不敢言。謝謝觀看,喜歡的話點贊、關注哦~ 有什麼好的想法歡迎評論~

  • 2 # 君山話史

    董卓廢黜皇帝劉辯,有兩個原因:其一,他對劉辯印象不好;其二,他要透過廢立皇帝,樹起自己不可動搖的權威。

    董卓得悉洛陽兵變後,當即率部入洛,半路上聽說小皇帝被拐到北郊,正在返回途中。他馬上轉向北郊,迎接皇帝去了!不想這一大幫人馬,個個凶神惡煞的模樣,把小皇帝嚇得屁滾尿流。這時有個侍臣擺起架子,衝著董卓喝道:“有詔止兵。”就是說,你的軍隊不能在這裡嚇皇帝,站一邊去。

    董卓大怒,雙目一張,大聲呵斥道:“諸公都是國家大臣,不能匡正王室,令皇帝流亡在外,該當何罪。我董卓前來迎駕,反倒要被你等這幫人禁阻麼?”

    這話一出,那幫大臣們也只能低頭不語了,滿臉通紅。

    全身戎裝的董卓大大咧咧地上前向小皇帝請安,劉辯驚魂未定,半晌說不出話,結結巴巴。倒是皇弟劉協說話得體,把整個事情的經過都講述得清清楚楚。小皇帝劉辯那種緊張的神色,讓董卓印象非常不好。

    進了洛陽城後,董卓以權謀手段,很快成為朝廷一把手。這時他對小皇帝劉辯,橫豎看不順眼。出生於西疆的董卓性格粗野,崇尚武力,對怯懦軟弱者有一種天然的反感,他認為劉辯根本不配當皇帝。於是一個念頭跳進董卓腦袋裡:廢除小皇帝劉辯。

    當然,董卓想廢黜皇帝,除了他對劉辯印象不好之外,還有更深的一層用意。其真實意圖,是要透過廢立皇帝,樹起自己不可動搖的權威。不然的話,他頂多就是個迎回皇帝的將軍,這能有什麼政治資本呢?可是廢掉劉辯,立一個新皇帝,就不一樣了,那就是國家柱石、朝廷首勳了。

    當時朝中惟一能抗拒董卓的,只有袁紹。但袁紹勢單力孤,最終被董卓逼走。

    袁紹一走,京城之內,再無可約束董卓的人了。

    此時的董卓已儼然成了太上皇,他召集文武百官,宣佈說:”皇帝闇弱,不奉宗廟安社稷,得換個人.。我打算學學伊尹、霍光,廢黜皇帝,改立陳留王劉協為皇帝。”

    此議一出,公卿駭然,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不敢吭聲,沒人敢強出頭,只有一人例外。尚書盧植認為皇帝還小,又沒有什麼過失之處,不宜廢黜。

    董卓一聽勃然大怒,站起身來,頭也不扭拂袖便走。他想幹什麼呢?祭酒蔡邕、議郎彭伯看出董卓目光中的殺氣,情知他打算對盧植痛下殺手,趕緊上前勸說道:“盧植是名滿天下的大學問家,備受尊敬,若是殺了他,定會引起天下騷動。”董卓聽罷怒氣稍消,但仍一意孤行把盧植撤職了。

    好漢不吃眼前虧,盧植僥倖保住性命,但難保董卓反悔,逃出洛陽才是硬道理。他步袁紹的後塵,逃離京城,躲到上谷隱居去了。

    敢跟董卓拍桌子的人都逃了,這下子沒人反對了。

    董卓還得走走場子,他把廢立皇帝計劃交給太傅袁隗過目。袁隗就是袁紹的叔父,卻是個軟腳蝦,當即舉雙手錶示贊成。

    水到渠成。董卓強迫何太后下詔廢黜劉辯,改立劉協為皇帝。你想想,何太后是劉辯的生母,豈能不痛哭流涕呢?但有什麼辦法,只得照辦了。看到何太后淚眼潸潸的樣子,董卓很不耐煩,索性把她軟禁到永安宮,過幾天后,用毒酒將其毒死。連皇帝都敢廢,太后都敢殺的人,什麼事做不出來呢?

    年僅八歲的劉協被推到天子寶座上,這就是漢獻帝。只是皇帝寶座坐起來不太舒服,因為肥大壯碩的董卓令他如坐針氈。

    董卓自以為廢立皇帝后,天下人都得聽他的。可是他錯了,天下人都反他了。袁紹跑到關東後,糾集十幾路義軍,起兵討伐董卓,從此東漢帝國陷入大混戰,直至三國鼎立。

  • 3 # 龍久於池

    董卓帶兵入京,為所欲為,以久不下雨為由,撤司空劉弘,自任太尉,廢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

    皇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逃難,在北邙山崔毅莊上被大臣找到,騎馬離開。路遇董卓人馬,小皇帝劉辯嚇得說不出話,而作為弟弟的陳留王劉協卻毫不害怕,不但把事情經過說得很有條理,而且幾句話就把董卓鎮住了。董卓看到劉協,有了廢立之心。

    陳留王勒馬向前,叱曰:“來者何人?”卓曰:“西涼刺史董卓也。”陳留王曰:“汝來保駕耶,汝來劫駕耶?”卓應曰:“特來保駕。”陳留王曰:“既來保駕,天子在此,何不下馬?”卓大驚,慌忙下馬,拜於道左。陳留王以言撫慰董卓,自初至終,並無失語。卓暗奇之,已懷廢立之意。

    他立劉協為帝有著明顯的政治目的。見下文《三國演義》的片段一

    董卓招誘何進兄弟部下之兵,盡歸掌握。私謂李儒曰:“吾欲廢帝立陳留王,何如?”李儒曰:“今朝廷無主,不就此時行事,遲則有變矣。來日於溫明園中,召集百官,諭以廢立;有不從者斬之,則威權之行,正在今日。”

    片段二

    卓所立陳留王協,表字伯和,靈帝中子,即獻帝也;時年九歲。改元初平。董卓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威福莫比。

    董卓廢漢少帝和趙高指鹿為馬一樣,都是引蛇出洞消滅異己。果然,丁原們死了,袁紹們逃了。

    董卓立漢獻帝為的是擁立之功,這樣他就好甩開朝中舊臣,把持朝政,控制皇帝。果然,新帝登基,董卓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威福莫比。

    至於劉協比劉辯聰明能幹,這個不話下,反正跳不出他董卓的手掌心。

  • 4 # 慶白

    瀉藥。

    這個問題很喜歡。

    不過,題主圈出了範圍,三國演義。也就是說,其他的方面可以不涉及。

    所以,一,漢靈帝。這個人對董卓大恩。青年時侯打架鬧事的董卓少年犯,被一步一步提到涼州軍區別動隊隊長,討伐黃色反革命份子失敗,仍被重用。甚至最後官至中將,轉封幷州軍區司令兼併州州長。董卓作為比較俠義,比較豪爽的人。這個恩情應該是記著的。而靈帝同志,喜歡小兒子的想法,朝野俱知。

    二,董卓還是很忠心的。要不然遷都的時候,東一個,西一個,鹿跑進長安,漢安全了的謠言竟然成了關鍵。這個西涼土著,進了洛陽,昏招迭出,還想著中興漢室。那怎麼可能在這前面就準備著廢漢自立?怎麼可能想著要自己獨享天下?

    三,少帝同志出身不好。關鍵在於兩處,廣義的出身,母親是小門小戶出身,甚至被謠傳殺豬的出身。舅舅何進,做買賣的小氏族。水平不高。導師是個道士。而他弟弟,獻帝同志,老媽是名將遺後,大家子弟,美貌漂亮,受靈帝喜歡。導師更是皇帝他媽。狹義上,漢朝外戚高產獨裁者。少帝的大舅舅因為鎮壓黃色反革命暴動,官職軍委主席。二舅舅,大將軍銜。雖然因為洛陽城警備司令蹇太監和軍委秘書長袁紹同志的心有靈犀陰了。獻帝這種烈士子弟,孤兒的優勢確實強大。

    四,董卓平定騷亂,鎮壓洛陽。確內無威望,外無援手。內,門閥不配合。袁家,下一代重點培育物件被送到自家主力羽翼之下。趁亂還跑了下一代繼承人袁術。雖然種種證據表明老袁是準備坑小公路一起死在洛陽。楊家因為家在董卓地盤上,不敢亂來。但是基本維持了非暴力不合作。除了一個心懷鬼胎的王允和藝術家蔡老爺,董太師的場面基本上是自己的參謀部。周圍都是潛在敵人。哪怕是背後的馬犯賤和韓大爺也只是維持一個互不相犯。董胖子需要一次大事情來給天下人燒一個火。

    五,老袁和老楊的借刀殺人。董卓換老闆的大事兒,人大常委的老袁,老楊,老黃等等竟然都沒有反對。裝的很支援。等事情一辦完,大v袁紹就出來微博呼籲,董卓強姦了整個朝廷……然後就出走冀州軍區。還打出少帝的旗幟。董卓殺少帝,不行,壞名聲。不殺,壞事兒。直接讓自己霍光,伊尹的夢變成了梁翼大將軍。

    所以。我覺得,董卓是想換個厲害點的皇帝。替他準備好江山,重新中興漢朝,順便名留青史。但是,某些陰謀家,騙了這個可憐的鄉下人。騙的他,做了別人的刀。要不是袁富二代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全面繼承家產,自己水平又不如曹富二代。加上董卓看準時機跑了。興許夏商周,秦漢袁了。

  • 5 # 聯盟大俠

    首先對於董卓來說,如果還是尊立劉辨為帝的話,那麼基本只有一個救駕的功勞。不可能躋身於核心權利之中。而且漢朝那些世家大族更是打心眼裡看不起董卓這樣一個粗鄙的武人,是不可能配合董卓的,一定會想方設法的把董卓趕出朝堂。

    第二個劉辨本身的表現得不到董卓的青睞,董卓在救駕的時候發現劉協的表現非常的得體,而作為皇帝的劉辨就驚慌失措。一看就是唯唯諾諾的樣子,搞不好就會得到蠱惑,找我董卓的麻煩。這樣的皇帝當然不會吸引到武將出身的董卓了。而擁立劉協則不一樣了,劉協在朝中沒有根基,只能依賴於董卓,反對董卓就是反對劉協。

    第三個董卓也不是啥漢朝忠臣,本身也有野心,加上女婿李儒在旁邊煽風點火以及自身的一個處境,廢劉辨迎立劉協就是一個巨大的政治機會,成功了則榮華富貴、滔天權勢則唾手可得。並且失敗的可能性很小,董卓手上有兵吶,唯一的威脅就是丁原。

    所以啊,對董卓這樣這樣出身行伍又有著野心的人是絕對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

  • 6 # 歷史簡單說

    我們來看看三國演義,董卓談到了為什麼要廢漢少帝,而改立漢獻帝的理由吧,原文有多段記載。

    【一將飛出,厲聲問:“天子何在?”帝戰慄不能言。陳留王勒馬向前,叱曰:“來者何人?”卓曰:“西涼刺史董卓也。”陳留王曰:“汝來保駕耶,汝來劫駕耶?”卓應曰:“特來保駕。”陳留王曰:“既來保駕,天子在此,何不下馬?”卓大驚,慌忙下馬,拜於道左。陳留王以言撫慰董卓,自初至終,並無失語。卓暗奇之,已懷廢立之意。】

    這一段是漢少帝與漢獻帝被張讓挾持之後,被百官找到,然後在回京的路上遇到了董卓的時候,兩人的對話。漢少帝很是怯懦,完全沒有一點君王之樣,而倒是漢獻帝落落大方,說話得體,此時讓董卓很是驚歎,就懷有了廢立之心。

    最開始的時候,我還有點疑惑,改立皇帝,難道不是應該要立一個比較小的,或者比較弱的皇帝嗎,這樣比較方便控制,雖然漢獻帝比較小,但也不是特別小的那種,而且顯然聰明多了,沒事,我們繼續往下看。

    【私謂李儒曰:“吾欲廢帝立陳留王,何如?”李儒曰: “今朝廷無主,不就此時行事,遲則有變矣。來日於溫明園中,召集百官,諭以廢立;有不從者斬之,則威權之行,正在今日。”】

    這一段呢,是在董卓收編了何進的部隊之後,對李儒說的,李儒也建議早點行動,原因是剛好有何進與宦官之亂,朝廷大亂,皇帝威風掃地的時候,做這個事情,召集百官,然後宣佈廢立之事,只要不服從就斬,這個是在立董卓的威,到現在我們就很清楚為什麼董卓要廢少帝立獻帝了,就是立自己的威,皇帝我都敢廢掉,你們還敢不聽我的嗎?

    我們繼續往下看

    【酒行數巡,卓教停酒止樂,乃厲聲曰:“吾有一言,眾官靜聽。”眾皆側耳。卓曰:“天子為萬民之主,無威儀不可以奉宗廟社稷。今上懦弱,不若陳留王聰明好學,可承大位。吾欲廢帝,立陳留王,諸大臣以為何如?”】

    董卓說天子是萬民之主,必須得有威儀,像漢少帝如此的懦弱無能,不像漢獻帝如此聰明可以承大位,這個是董卓表面的理由,好像還有一點道理。

    後面丁原就出來反駁了,說漢少帝是先帝的嫡子,也沒有過錯,你是什麼人,也敢廢皇帝?你這是要造反嗎?這時候董卓大怒說【順我者生,逆我者死】!這句話,才是董卓廢帝的真正目的呀!就是為了廢一儆百呀!

  • 7 # TANGTANG俠

    謝悟空邀。董卓廢少帝一事,大致原因有如下,一來少帝是何太后生的,當時何氏外戚一幫人在朝中已經有非常強大的勢力。

    而何太后的弟弟何苗是死在董卓手裡的,何太后和董卓本來就不對付,所以董卓把少帝廢了,殺了何太后,即掃清了眼前障礙又可以以絕後患,接下來也可以更好的控制朝中勢力。

    還有就是董卓立獻帝還有一層原因,那就是董卓和獻帝的關係可以更好一些。

    《三國志 -魏書》 裴注:卓與帝語,語不可了。乃更與陳留王語,問禍亂由起;王答,自初至終,無所遺失。卓大喜,乃有廢立意。

    還有就是當時廢掉的少帝年紀比獻帝要大,過幾年都長大要親政了,這當然不利於董卓將來的發展,少帝一長大,董卓就不好控制。

    所以立獻帝,一來年紀小,可以有更長的時間控制朝政,還有就是獻帝能當上這個皇帝,董卓當然功勞最大,所以獻帝也會更感激董卓,不會產生仇恨。

    綜合來看,董卓廢帝,少帝是何太后的親兒子,董卓和何太后不和,這點佔主要原因。二來是關係好。三來那就是年紀的問題了,獻帝年紀更小,更好控制!

    參考資料:

    三國志 魏書 裴松之注

  • 8 # 古寺空巖

    看了前面的那麼多評論,我覺得可以補充一點吧。我覺得就是為了爭功,董卓領兵救駕,這在古代是大功,而這個大功必須要有皇帝的認可,而漢少帝懵懵懂懂,陳留王則能認識到這一點,從董卓的角度來看,當然希望向最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事實上從後續發展看,朝中當時還是有一批人可以制衡他的,直到呂布倒戈~~

  • 9 # 相忘江湖71941665

    董卓廢少帝劉辯,主要原因如下:

    一:剷除敵對勢力。

    董卓一個地方實力派軍閥,因為歷史機緣巧合的原因,“即藉著剷除宦官勢力集團而一步登天的邁入中央權力核心”。如果董卓要想在中央權力核心徹底立足,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須的要剷除反對自己的政敵。而“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一種最方便快捷的方式。

    士人在東漢後期政治中常常扮演著重要角色,反對宦官專權,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董卓雖然是嗜血殘暴,狂魔式的屠夫,但深知極力拉攏士人的重要性。如曾徵用名士蔡邕,處士荀爽等人。對於其他有影響人物,董卓也極力籠絡。派韓馥為翼州牧,劉岱為兗州刺史,孫伷為豫州刺史,孫邈為陳留太守,但董卓的專橫跋扈使得士人不肯與其真誠合作。如袁紹奔走翼州,袁術奔走南陽,曹操奔走陣留。如世代顯赫,門吏故天下的袁紹在董卓剛提出廢掉少帝時,便遭到袁紹等士人的反對。如果董卓想要達到長期掌控朝政目的,首先要做的就是清除掉這些在朝野有影響力的反對勢力,才能徹底立足。而這些反對勢力的總代表劉辯,便成為橫擋在董卓面前最大的障礙,只有廢掉劉辯,才能達到其政治目的與野心。

    二:樹立權威。

    董太后為翼州河間人,董卓為涼州臨洮人,相距甚遠,無緣同族。董卓借與太后同族,操縱皇帝廢立,來增加自己的權威。因此他以劉協比少帝劉辯聰慧賢明為由改立劉協,作為自己的傀儡,使董卓能囂張氣焰沖天的跋扈一時,橫行天下。

    藉口“搜牢”,即借遷都之機,對洛陽京師進行一次大洗劫,將貴戚富家財產收歸己有,放任士兵搶劫財物,姦淫擄掠婦女。又放火燒盡宮殿,官府,屋舍,洛陽二百里房屋盡毀,雞犬不留,一片焦土,大批典籍,圖冊,文物被毀。更令人不齒,髮指的是,借給何皇后下葬之機,挖崛漢靈帝及其他漢室帝王陵墓,盜取墓中珍寶。更無恥的是,還姦淫公主,擄掠宮女等荒淫之事。遷都事重,世事混亂,洛陽城內外數百萬百姓背井離鄉,顛沛流離,飢病交迫,死亡相繼,積屍滿路。遷都長安後,愈加驕橫,自號”尚父”,董氏宗族,不論長幼,皆封列候。離長安城二百五十里,別築郿塢,役民夫二十五萬人築之。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長安,內蓋宮室,倉庫,屯積二十年糧食,選民間美女800人充實其中,金玉,彩帛,珍珠,堆積不知其數,家屬都住在內內。卓往來長安,或半月一回,或一月一回,公卿列候送於橫門外,卓常設於路,與公卿聚飲。

    “多行不義必自斃”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董卓這個殘暴,嗜殺成性,禽獸不仁的惡棍,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浩劫者,雖然曾經權傾天下,喧囂一時,但最終也沒有逃脫被焚屍滅跡,挫骨揚灰的歷史懲罰。

  • 10 # 知閒夜話

    這個問題問得好。既然是限定三國演義,我們就只就小說來說。

    個人認為,董卓廢帝的目的有三,一是立威,二是掌權,三是鋪路。

    先說立威。東漢末年,宦官專權,為了剿滅宦官,大將軍何進採納了兵諫的建議,讓外兵進京勤王,結果事發不密,被宦官們用計先滅了口。正所謂,河蚌相爭,漁翁得利。董卓就是這漁翁。他藉機領兵入朝,乘著朝廷內亂,擁兵自重,把持朝政。

    但是,董卓畢竟是一個外官,論功行賞,提拔都不為過,但是,賞賜完了,事情就告一段落了,董卓的處境就尷尬了。董卓在朝廷沒什麼根基,時間一久,大臣們,尤其是位高權重的老臣們,必然不服他,會找各種理由排擠他。而且,董卓如果只是一個被提拔的大官的話,很多事情,他未必能插上話,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對朝廷的掌控力。

    所以,廢帝,就成了董卓立威和掌權的重要一步。

    先是立威。

    董卓當然知道自己的提議不會一下子透過。但是,他就是要透過此舉看一看,有多少人反抗自己,在給出一個下馬威後,還有沒有人敢反抗自己。

    果然,第一個反抗的就是荊州刺史丁原。結果,丁原實力不行,被董卓幹掉了,朝野震驚,反對的聲音一下子少了。

    兵權在手的人尚且如此,那些文官更加自知無力,敢怒而不敢言。董卓立威的目的就達到了。

    有不少人說排除異己。可以這麼說,但是在小說中論據不足,原因是董卓畢竟是個外官,在朝時間有限,敵對的人也多不到哪去。尤其董卓本身就是個會做的人,當年剿滅黃巾不力,透過走關係免了罪。

    再說掌權。前面說了,如果僅僅是提拔的話,董卓掌權,還有諸多限制。但是,廢帝換一個自己指定的皇帝,意義就不一樣了。

    都是幼帝,董卓可以肆無忌憚地打著皇帝的旗號,培植親信。廢舊立新後,董卓不僅大權在握,而且,他的手下,都身居要職,董卓自此也高枕無憂。

    三,鋪路。

    從王司徒連環擊打著禪讓的名義把董卓騙出來可以看到,董卓早就有篡位之心。只不過,篡位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比廢皇帝還難。但是,廢過皇帝后,下一步稱帝,明顯比直接取而代之容易。

    由此可見,董卓絕對不是一個滿腦子肥腸,沒有機智權謀的莽漢,否則,他也不可能成為一世陰謀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很愛一個人或很恨一個人會出現心電感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