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校社共育觀察

    中國曆來有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每個中中國人似乎對家庭教育也耳熟能詳,但遺憾的沒有成為一門社會科學而被持續深入研究,形成嚴謹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運用於我們生活中,僅僅以某種類似道德層面的普遍看法在口口述說,處於看上人人都懂人人都會,實際使用就捉襟見肘,最直接的證明就是孩子的問題越多來越多且嚴峻,這裡先簡單分享幾個本人多年的觀察和研究,供家長朋友們參考,至於合格父母證的問題也將在文中帶出。

    一、家庭教育到底是什麼,首先是個概念和定義問題。目前國內尚未形成統一標準和定論,主要表現在未能產生被民眾普遍接受的共識和應用,從學術上也無權威的理論體系、標準和可以被推廣的方法論。家長朋友們可以上網查詢很多不同的說法,觀點。個人以為家庭教育的概念可以是:“以家庭為單位,圍繞培養下一代子女的終身教育體系和家庭氛圍。"施教者主要是原生父母,其次是具有血親關係的長輩家人,再次是在該家庭日常生活中,能對下代產生影響的家庭成員,包括與子女有血親關係的家人長輩,及沒有血親關係的親近者,如家裡僱傭的阿姨、家庭老師等,統稱為家長。

    二、家庭教育到底是什麼,其次是理念和內容的問題。家庭教育的理念是對家庭教育目的的看法和認知,決定了對家庭教育的內容,多大程度上能接受並運用家校社共育新教育模式和打造教育新生態的新方法,個人以為,家庭教育是以家庭關係存續為載體的終身教育,是原點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和前提,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提供相容性,解決的是下一代的身心健康成長,對家庭、社會、國家民族乃至人類的貢獻價值;在狹義的內容上以人格塑造、興趣素養、習慣養成、明志明心為主,在廣義的內容上以家教家風,家庭傳承為主,因家長成員和角色的不同,分為親子教育和親職教育兩個方面。

    三、家庭教育到底是什麼,然後是形式和性質問題。家庭教育的主要物件是子女和下一代,施教者是父母等家長,表現為自動自發,以主動訓練和指導為教育形式,一般通過約定和激勵來實施;家庭教育的次要物件是該家庭的所有家庭成員,表現為互為施教影響,通常是被動影響的教育形式,一般通過溝通和交流(吵架勉強算,就理解為特殊形形式的交流吧)來實現。另外,最容易被我們家長忽視的形式,或者說由於很難被家長們認同總被下意識忽略的第三種物件 —— 家長,特別是父母本身,即子女和下一代對父母等長輩的反向教育影響,又叫共成長模式,表現為父母等家長基於對子女無條件愛的基礎上,被影響而主動改變,這種形式同時兼具主動和被動兩種形式,主動發生在先知先覺教育理念強的家長,被動發生在後知後覺大部分的普通家長,對於不知不覺又缺少學習能力的家長,共成長模式基本處於被摒棄,排斥狀態。

    四、家庭教育到底是什麼,最後是方法和體系問題。家庭教育是影響、塑造我們人生的核心,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並存為三大成長要素體系,實際上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來得更重要。家庭教育的方法可以基於不同家庭的具體情況各不相同,具有個性化特徵和不同的風格,比如有三口之家,有四代同堂,也有重組家庭和單親家庭,但不影響作為家庭教育方法上的共性特徵, 比如原生父母為主導,父母的親自教育,以及以父母角色達成共識的核心教育理念和分工配合,傳達給其他家庭成員的教育分工合作等等,營造和構建所有家庭成員在培養下一代子女時的一致性教育環境,且能不斷優化,代代傳續,形成家教家風和家庭文化,並有可能演變為家族的家訓和家族精神,這也是中華文明不同於其它任何民族的獨特優秀文化傳承,對家的信仰。

    五、家庭教育到底是什麼,本質上是孩子未來人生的天花板。是孩子贏在起跑線的系統保障。父母等家長們總是把孩子成才的決定因素聚焦在知識和技能上,寄託於學校教育,認為好的老師和好的學校是孩子未來的重點,願意不計成本的投入,這不能說是錯,但絕對是沒用在刀刃上,沒有價值最大化,但凡花點時間和成本投入到父母家長自己在家庭教育的成長上,必然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遺憾的是大部分家長錯過了才有體悟,而且像被施了咒語一樣,一代又一代重複這種模式,進化發展速度遠遠落後於社會本身的發展。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家長都只感受到了重要性,並沒有緊要性的覺悟,當孩子身上發生問題時,也習慣歸因於孩子或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也許這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學者、教育專家奔走倡導家庭教育立法,呼籲父母持證上崗的原因,我們可以想象,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重要,學校教育都有完整的教育體系,施教者老師需要教師資格證,社會教育也有道德良俗公序體系和法律體系,社會各業也都需要持證上崗,獨獨家長教育不成體系不說,主要施教者父母還沒不持證上崗,這完全不科學,不是麼?當前我們作為父母都沒有上崗證,但絕對有必要持證上崗,這是對孩子的負責,也是國家民族未來的保障。

    最後,作為父母我們需要警醒,家長可以不懂,但也要做好接受走彎路,孩子可能出狀況這種代價的心理準備,如果不懂遇到問題還不反思不學習不補課,那麼更沒有理由要求孩子成龍成鳳,甚至都不該有這種想法,那是多麼不公平且近乎幼稚,所有拋棄家長自己成長獲得家庭教育觀,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的任何其他方式基本都是徒勞,治標不治本,解決不了孩子的問題,花多少錢都一樣。孩子如果成才那叫意外和偶然,孩子有問題且越來越大,那是常態,不僅實現不了對孩子未來美好的期待,甚至連亡羊補牢的機會都會錯失。孩子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狀態就是對家長家庭教育的考試結果,與孩子無關,只與家長有關,如果作為父母我們想讓孩子比自己更優秀,讓孩子的未來更有前途,那麼請花點時間,認認真真地學習家庭教育。

  • 2 # 深耕細琢

    每個人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優秀的人才,都知道孩子的成長靠學校,也靠父母自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嘛?但父母具體應該注意什麼?幾點建議:

    家庭教育就是父母既要以身作則,又要多陪陪孩子

    對孩子來說,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幾乎不可抗拒的,言談舉止,思維方式,無一不是父母的翻版。家庭和諧的是這樣,就算哪個孩子對父母不是那麼親近,或者說不喜歡自己的父母,但他長大以後還是深深地打上了他父母的烙印。常言說的“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也是對這一規律的總結。

    但是家長就不一定要追求“學高"了,但一定要“身正“。孩子上學以後,學業有老師負責,所以,孩子學習中需要的“釋疑解惑"家長可以少操點心。不過,由於種種原因,現在有很多家長也與時俱進,孩子學什麼就跟著學什麼。這本來就不是正常現象,也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夠做到的。

    在學校,老師都是分學科教,一般來說,這一科的老師也不會教另一科老師的課。事實上,孩子上了高中後,有幾個家長還能夠當科科都懂的全能冠軍?

    不過,這裡我主要想說說“身正為範"的事。這裡說的“正",不全是指道德層面上的事,說的是:待人接物,思維方式,人品,心胸格局等方面,這些才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專家的研究認為:對絕大多數孩子來說,就孩子心智的發展來看,3歲以前孩子自身佔30%,父母及環境影響只佔70%。在3歲-7歲的階段,孩子自身佔比70%,父母及環境影響佔比30%。什麼意思呢?雖然孩子越大越不好教,但7歲之前,父母的影響還是起明顯作用的。

    說得更明白一點,上小學前孩子的心性都已經定型了。誰定的?主要當然是父母!你看看,這不就是常說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嗎?

    家長都有一個共同感受,孩子越大越不聽話。為什麼說孩子越大就越不聽話呢?七歲以後,孩子的性格基本形成了,慢慢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了,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了,不好教了,隊伍也不好帶了。所以,孩子越大越不聽話,也不一定是壞事兒。同時也說明,要教孩子趁早,也就是說“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一項課題研究表明:智商並不代表學業成績,智商僅與學業成績有中等程度的學生相關,這意味著學生的智商只是影響成績的一個因素,絕非唯一因素,也非主要因素。

    當然,要做到多陪陪孩子也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但是,這恰恰也是父母應該真正應該付出的。

  • 3 # 輕聽樹下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無論您的工作或生產崗位多麼重要、複雜或需要創造性,請您記住,家裡還有一項更重要、更復雜、更細緻的工作在等著您去做,這就是育人。您的工作可以找人替代,無論您從事的是什麼職業——從畜牧場的看門人到部長。而真正的父親是無可替代的!

    我們常常不切實際地誇大學校教育的作用,誇大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其實,一個孩子能否成才,和父母有直接的關聯。最起碼孩子的智力就取決於其父母的遺傳基因,這點我們始終不願意公開承認。另外,一個孩子優秀與否,首先(我說的是“首先”而不是唯一)是其父母決定的。以品行而言,孩子做人的高下,最重要的是取決於其父母的家庭教育。

  • 4 # 久明教你管孩子

    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大支柱組成的。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支柱,是所有教育基礎之基礎。家長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是孩子的終身老師。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從受孕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的,孩子從出生到走向社會的整個成長的階段,需要學會生活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習慣,培育優良的品德。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責任。父母是一切教育的開始,家庭教育也是孩子所有社會教育的開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些英語聽力特別好的人,能不能詳細告訴我你努力了多少時間?我練了好久,感覺到一般,有點氣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