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海風清
-
2 # 彪就是牛
首先據我瞭解遊牧民族戰術來自於平時圍獵。為什麼叫圍獵不叫打獵?圍獵就是一群人把一群獵物從左邊攆到右邊,右邊的人又把獵物攆到左邊。讓其發狂順便收拾掉隊的。最後獵物精疲力盡再去抓就完事。對於步兵也是一樣。他就一直弓騎手騷擾。正面不敢騷擾就去騷擾你的補給線。時間一久等你疲憊不堪時用重騎兵衝擊你的陣型。等步兵陣型被衝散那就是一場屠殺。
-
3 # 60絮語
肯定打不過。羅馬兵團只能打沒腦子沒戰術的各路蠻族,和同樣戰術死板不懂變通的各路希臘。遇到個漢尼拔,就被吊打成那個樣子。
話說漢尼拔那套玩意兒~~~我勒個去。簡直什麼呀。這麼弱智的戰術放到我大天朝來算個毛啊。居然那麼多人吹捧。其實西方人打仗也就是拼個蠻力而已。
-
4 # 白霧
嚴格來說羅馬重步兵方陣經歷過很多時期。由於騎兵缺乏,兵種以步兵為主。
先出結論:就算極盛時期的羅馬軍團,要在曠野上對付蒙古的騎兵也是很吃力的。所以,羅馬人大部分情況處於下風。再說說:羅馬幾個重要時期士兵的戰術軍備。
羅馬①共和國末期到帝國初期
羅馬分別經歷了王政時期、共和國、帝國這三個時期。下面圖中計程車兵裝備風格是大熒幕中最常見的一類,大概裝備於共和國末期和羅馬帝國中期即止。
在這之前,王政時期及共和國初期的羅馬軍隊的裝備戰法和希臘類似,長矛大盾重步兵,區別是羅馬人愛用圓角長盾替代希臘人的圓盾,盔甲以少量青銅甲為主,共和國時期,羅馬人與凱爾特人、希臘人以及義大利本土勢力不斷掀起綿綿戰火,凱爾特人甚至數次洗劫羅馬城,但羅馬人百折不屈,與他們抗爭同時也在軍事方面融合學習對方的長處,例如下圖中的羅馬大隊士兵頭盔樣式形狀,就參考了凱爾特高盧蠻族的頭盔樣式改良而來,羅馬士兵裝備量最大的鎖甲,更是凱爾特部落早早就裝備起來的經典護甲,到中世紀,鎖甲也未落伍,這也充分說明高盧人的冶煉技術之精湛。
兵器方面,羅馬人也逐漸放棄了希臘式的長矛,參考西班牙、希臘短劍的樣式,發明了羅馬短劍,直到羅馬帝國後期才放棄使用。
②帝國盛期
到了羅馬帝國時期,士兵們很多裝備了環片甲,這種盔甲輕便且具有較好的防護效果,但是維護修理不便,故不如鎖甲裝備率普遍,但在造型上屬於較經典的款式。每一位士兵除了短劍大盾之外,每人還持兩枚羅馬獨有風格的標槍,這種標槍頭輕腳重,一旦擲出即折斷,一來增加傷害力,二來為的是避免敵軍二次利用,擲回本陣。每一位士兵腳穿涼鞋,內穿長袍,到2世紀後羅馬帝國中期,則不是光腿了,開始著過膝短褲,羅馬帝國中後期士兵們甚至著長衣長褲(如下圖)。服裝的不斷加長,也印證了小冰河期的到來——地中海的氣候從炎熱到寒冷的的轉變。
到了羅馬帝國後期,帝國由於政治腐敗、氣候變化等因素,國力衰退,公民權氾濫,軍隊中人員混雜著各種蠻族,缺乏訓練,戰鬥力大大下降,直到蠻族入侵和西羅馬帝國滅亡,羅馬軍團再也沒有恢復昔日輝煌。這時期步兵地位已經嚴重下降,士兵的裝備也寒酸不堪:短劍已經替換為長劍,大方盾也替換成蠻族式橢圓盾,投擲武器中的2根標槍更是替換成威力大打折扣的短梭標。有的步兵裝備鎖甲,而更多的除了鐵質頭盔之外,只剩下布衣,這也體現帝國末期財政窘困,無力供養數量龐大且訓練有素的野戰部隊。
④戰法
羅馬人軍紀極嚴,戰鬥時以百人隊方陣向敵軍推進,每人手持一塊麵積巨大的方盾,除了防護作用,也可以向敵軍兇猛撞擊,而短劍則靈活輕便,也方便在密集的隊伍中避免武器太長揮舞不便、誤傷,配合沉重的大盾,向敵軍給予致命刺擊,羅馬軍團在共和國時期和帝國前期之所以在地中海能夠所向披靡,和羅馬軍隊嚴明的紀律、充分的訓練是分不開的,同時羅馬軍隊在早期只招募公民,輔以其他部落和盟國的輔助軍團,一度橫掃高盧、巴爾幹以及東方的一些遊牧部落。
而蒙古帝國時期的戰鬥風格則與之大相徑庭了。中世紀時期,蒙古帝國軍事力量以騎兵為主,輕騎兵負責襲擾,兩側包抄。重甲騎兵正面衝鋒,最後輕騎兵在潑灑完滿天箭雨後,從敵軍側後合圍,這個經典戰術屢試不爽,從亞洲打到東歐,所向披靡。其他的輔助軍事力量有:重型投石器、輔助步兵等,遇到堅城,以圍困為主,但是蒙古軍隊也有不擅長對付的對手,例如馬穆魯克奴隸重騎,數次敗於敵手。
總結蒙古人遇到羅馬軍團時,為什麼篤定蒙古軍隊勝率大呢?這是因為,羅馬軍團看似強大完美無瑕,其實也有本身的缺陷——那就是嚴重缺乏精銳騎兵。羅馬帝國盛期,這一缺點還能靠指揮官的強力和帝國的後勤財力彌補,但是純步兵為主的軍隊機動力差,同時遠端力量薄弱,反騎能力差,在平原 沙漠地區更是逃不脫被踐踏的命運。所以羅馬人想要跟蒙古人鬥個不吃虧,只有進入西歐的溼潤山地,瀰漫濃霧的森林,躲進更堅實的大型要塞,讓蒙古人的弓失去韌性,騎兵失去機動力,才能扳回優勢!
回覆列表
兵無常勢,騎兵對步兵,是步兵大忌,不說騎兵移動速度遠遠高於緩慢的步兵,只要圍而不攻,五個鐘頭重步兵自己就被自己的裝備累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