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61497568792
-
2 # 怵怵2
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是指妙雲身在佛門,始終心儀寶玉。曹雪芹給她倆安排了琴棋書畫詩卜茶,這七個親密接觸的場景,寶玉打過意淫的癮。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是指妙玉的結局。寶玉妙玉一起聽黛玉彈琴後,妙玉完全不能自持,醜聞傳出後,歹人產生邪念,把她輕薄了一會字,揹著下海去了。後來寶玉“聽說”,妙玉不甘被辱,自殺了。這個意境很有嚼頭,符合曹雪芹的創作風格。脂硯齋的真名之一叫毛國瑤,絞盡腦汁的想要蹭紅學,發明了一句批語“他日瓜州渡口紅顏屈從枯骨不哀哉”,愣是把妙玉批給了一個老頭過日子。多缺德!百二十回書後不必再續了。
-
3 # 薇的深度文藝之旅
個人看來,既然曹雪芹沒有寫完最後的故事,那麼就不能確定妙玉一定是被奸人弄走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賈府衰敗,府中零落,妙玉自然是逃脫不了註定悲哀的命運。高鶚對於後八十回的續寫,可以說是對其悲哀命運的一種具體性呈現,如果一定是曹雪芹來寫,不一定是這樣的結局。
我們仔細來分析一下曹雪芹寫給她的判詞:
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我們來仔細品味一下曹雪芹的判詞,上半句明顯是在說妙玉的內心並沒有完全放下紅塵,內心依然還有所留戀,所以才會“未必空”,妙玉對於寶玉的那些小心思自然也就意味著她原本潔淨的內心也沾染上了紅塵情愛的慾望味道,因此是“何曾潔”,她也像黛玉一樣,內心對於愛有著隱隱的期盼,只是藏在深處無人知罷了。
重點是解讀第二句,一塊絕世美玉,不僅僅只是蒙塵這麼簡單,而是掉入了汙泥當中,這個程度就比較嚴重了!妙玉不是無人賞識,不是得到想要的情感迴應,而是會“陷入”,會被玷汙,而且曹雪芹用了一個“終”字,預示著這是她的結局。很有可能,妙玉被奸人捉走以後,被賣到了煙花柳巷之地,而且可能是被各種蹂躪之後,不堪受辱慘死在其中,因為如果她選擇在這之前就自殺,也算是保住了貞潔,那麼就不算是”陷淖泥中“。
而這也正是《紅樓夢》的悲劇之處,幾乎沒有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想要的只能和命運做最後的抗爭,最後無功而返。
-
4 # 棲鴻看紅樓
妙玉是“十二釵”中,唯一一個與賈家既沒有血緣關係、也沒有婚姻關係的人。但是在故事的主要舞臺大觀園,她卻是住得最久的人:在籌備元春省親的階段,她已經入住,比寶黛釵春都要早。
在八十回中,妙玉的故事不多,但已經勾畫出一個被迫出家、無依無靠、身在佛門、心向紅塵的少女形象。說她是什麼公主,或者犯官之女,將來會連累賈府,純粹是無稽之談。理由非常簡單:她是為元春省親的盛事,作為一件高階點綴,而被請入大觀園的。如果真的有什麼身世之謎,在元春省親這個萬眾矚目、並且有眾多太監宮女到場的重要節點,偏偏把妙玉請到賈府,不是明白著昭告天下:“我家收容了犯官之女,是跟皇帝過不去”嗎?
妙玉就是一個避難之女。而她要避的“難”,也並不是皇帝,僅僅是“權勢”。所以賈府昌盛,能夠庇護於她;賈府敗落,她也失去庇佑。僅此而已。換言之,她更大程度上是賈府盛衰的見證者,而不是參與者,更不是推動者。
確定了妙玉的身份定位,就可以推測八十回之後她的下落了。如果被劫持而走,離開大觀園,她的遭遇再悲慘,也與賈府無關了。況且劫持了年輕女尼,還要離開京城,遠赴重洋,從技術角度考慮,也太不可思議了吧?
妙玉的判詞中有“終陷淖泥中”,判曲中有“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髒違心願”,預示著妙玉淪落風塵的結局。在大觀園中如何淪落?
大觀園是賈府的花園或者別墅,並不在原來賈府宅院之內。從寶釵的搬離、迎春的出嫁,大觀園開始“風流雲散”。我們知道的,探春遠嫁,惜春出家,黛玉早夭,寶玉結婚肯定另選新房,不可能在別墅裡成親。李紈是為了陪伴照顧眾姐妹才住進園子的,當然也會搬出去。隨著經濟的惡化,大觀園會成為無人管理荒蕪之地。
妙玉住的櫳翠庵,位於大觀園之中。妙玉父母師父已經去世,沒有出嫁或者搬離的機會。荒蕪的園子裡,有個漂亮的尼姑,大概任何浮浪弟子都會生出覬覦之心的。當初妙玉進京,也是同樣的原因:被“權勢”(岫煙說的,妙玉是“不合時宜,權勢不容,竟投到這裡來了”)騷擾,父母力不能及,被迫離鄉避禍。
妙玉進賈府是十八歲。到八十回後,她已經二十多歲了。經過對寶玉的無望的單戀,她多少有點“春心萌動”。於是受到浮浪弟子的騷擾,她不會決絕地“不屈而死”,而選擇了屈從。於是昔日清淨的櫳翠庵,就成為了變相的娼寮。
妙玉判曲中有一句“又何須,王孫公子嘆無緣”。只有這個結局,才能照應上這一句話:當初妙玉千里進京避禍,託庇於顯赫的賈府,那些有“權勢”的“王孫公子”鞭長莫及,只能自嘆無緣。到妙玉淪落之後,這些“王孫公子”(未必是當初家鄉的那些人)可以去嫖,就“無須”“嘆無緣”了。
回覆列表
妙玉的結局是很不妙的,所謂“雲潔何曾潔”,跟黛玉的“質本潔來還潔去”是一個殘酷的對比。作者對她的態度是嘆息中又有諷刺,諷刺她的貌似清高實則塵心未斷,假惺惺得來又遮遮掩掩,出乖露醜。此書續書太多,水平參差,高氏的續本為大多數人認可,因此得以流傳,只能說是差強人意,聊備一格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