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必5
-
2 # 曌見唐朝AA
劉備死的時候,蜀國危機四伏,活命都難,哪兒還有心思去顧及死人?此外,劉備生前也不是個鋪張浪費的人。所以有這結果!
-
3 # 蛙叔叔
劉備可以說是非常不甘心,本可統一,最後落得如此,所謂的框扶漢室,希望寄託在後代身上,因此他得墓非常簡節,其意義是為了警示後人,同時也希望後人統一後,在來整理他得墓。
-
4 # 油頭老克勒
問題是這樣的:一世梟雄劉備生前何等風光,陵墓為何如此寒磣?
那我們嘗試著解構一下這個問題:
一代梟雄,生前風光,死後寒磣,這個問題其實反應的是大多數人的一個想法,也就是《論語·子張》中所說的: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活著要牛逼,要轟轟烈烈、衣錦還鄉。
死後也要牛逼,要備極哀榮,風光大葬。
這應該是根植於每個華人內心深處的想法,但是不應該具體到每一個歷史人物。
我們先來看看先主劉備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東漢末年,皇權虛弱無力,土地兼併嚴重,地方豪強坐大,四百年來深入人心的“大漢天下”國本被嚴重動搖,“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是這樣一個亂世。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先主是怎樣一個人:
年少時,他說:“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這樣的話是不是很耳熟?
類似的話,還有兩個人說過。
一個是先主的先祖,“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一個是先祖的對頭,“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那是上一個波瀾壯闊的英雄時代,距劉備的年代,已經是四百多年過去了。
當我說起這些的時候,其實我是想說,先主劉備是一個比較特別的人,他和他身邊大多數人、和我們如今大多數人是不太一樣的。
他年少時失去了父親,與母親織蓆販履為生,在族人的資助下開始讀書,他自幼胸懷大志,卻沒有走讀書、入仕、實現理想的常規道路,反而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
用現在的眼光看,出身貧寒的劉皇叔,喜歡與那些世家子弟、豪門巨賈廝混,這種廝混並不是給那些富二代官二代做狗腿子,而是真正贏得了他們的尊重:
“ (備)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是由得用合徒眾。 ”
人格魅力簡直爆棚,然而這只是少年皇叔,他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讓我們來看看劉皇叔的人格魅力是多麼的炸裂:
從一代奸雄曹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到末代皇帝(“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 ”)
從割據一方的封疆大吏陶謙(“謙表先主為豫州刺史,屯小沛。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
到名滿天下的才子陳登。
更是有超級富豪糜竺舉家投奔,傾力支援,甚至把親妹子都嫁給了皇叔。
短短几幾年而已,當年一個僅有宗室之名的販履小兒,終究成了名滿天下的大漢劉皇叔。
沒地盤,有人給(陶謙),沒錢,有人給(糜竺),缺兵少將,有人給(公孫瓚,送了個常山趙子龍)。
在後來的經歷中,劉備從無錢無兵無地,堅持自我奮鬥,實現了人生的巔峰。
佔荊州,據巴蜀,分疆裂土,劍指中原。
聯孫吳,伐曹魏,據蜀稱漢,再續命油盡燈枯的大漢國祚四十餘年。
此時的季漢先主,他在想什麼?
不是偏安一隅享受榮華富貴,而是依然不死不休的堅持北定中原,匡扶漢室。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大漢風骨沿襲至此,又怎會在意區區身死後事。“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他惦記的,是他的大漢。
最後我們還需瞭解下,劉備帝星隕落後的季漢,可謂是風雨飄搖。
夷陵之戰季漢精銳全軍覆沒,隨軍將領張南、馮習盡皆戰死沙場,對季漢的人才儲備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丟失荊州後,只留蜀地,戰略主動權喪失。
舉國親征卻遭慘敗,南方蠻族開始騷動。
可以說諸葛亮所說的“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並非誇張。
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內穩定局勢,培養新人,對外停止征戰,繼續聯吳政策,才是最重要的。
先主草創未就,孔明繼承遺志,自然也不會再大興土木,做勞民傷財的事。
這就是所謂題目所說,為何“陵墓寒磣”的原因。
如今,先主墓就安靜的坐落在成都,一千七百多年來,從未被挖掘、偷盜。
雖然並談不上富麗堂皇,然而蒼松環抱,莊典肅穆,是個長眠的好地方。
回覆列表
劉備生前布衣出身、織蓆販履,雖然有個宗室的虛名,但無實際權利,起家經過艱難困苦、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百折不撓,才爭得三分帝鼎、一隅江山,稱帝不足三年就死了,小編說他生前風光是不正確的!蜀漢國小民貧、還連年征戰,陵寢寒酸也是常事,如果陵寢富麗堂皇那麼劉備可能就是個昏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