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聰的自我覺察
-
2 # 透視心靈霧霾
1,如果小孩兒的情緒障礙是醫院診斷的結果,醫生會有用藥方面以及是否需要心理諮詢方面的建議。
2,5歲半的孩子語言能力發育有待完善中,因此家長在醫生的建議下與專業心理諮詢師配合,真正瞭解孩子出現問題的真實原因如何,再對症治療與適切的陪伴。
3,家長學習如何科學陪護小孩兒比較好。
-
3 # 恩啟自閉症
很多兒童父母困惑的是如何提高孩子的主動表達能力,也就是如何讓孩子主動開口說話。
主動語言十分重要,因為這是社交的基礎。主動語言是人和人之間一種重要的溝通方式。比如大家可能都有這個經歷,當我們初次和人見面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說“今天的天氣真不錯”,“剛才那人的發言有點意思”,“孩子的這件衣服很漂亮,哪裡買的”等。這些“話頭兒”都是我們發起的主動語言,當對方接著我們的話繼續往下進行時,雙方就有了對話,進而進入了社交環節。
如何強化主動性語言的出現?我們說,語言學習的基礎是模仿。
利用孩子的仿說能力來訓練主動表達是很好的一種輔助方式。孩子持續仿說的根本原因在於認知能力沒有跟上,也就是沒明白你的話的意思,當TA能力上來的時候,仿說的情形自然就減少了。所以從我個人的經歷來說,建議大家不要悲觀對待仿說
其次,以足夠的詞彙量為基礎,才有可能出現主動語言。
前兩天,我在群裡看到一位媽媽問:我兒子會說7、8個詞了,就是不會主動發問怎麼辦?我這裡給這位媽媽一個數據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美國語言學家研究表明,兒童需要真正掌握大約50個左右詞語才能把詞語組合起來形成句子。會說陳述句子以後,才會慢慢地會說問句。孩子有了主動應答能力後,才能進而教孩子主動提出需求。這中間不能跳步。
再次,我們父母還要創造孩子提問的機會與動機。
教會孩子提問是最好的訓練孩子主動語言的方式。我記得喜禾爸爸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每天他兒子一放學,一堆父母就拉著孩子走在機構和路上不停地問“這是什麼?”,以此想促進孩子發問。這是個生活中很好的教學方法。我們還可以在此方法上拓展。
我把在英文資料上看到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比如把孩子喜歡的汽車玩具放進盒子裡,然後開啟盒蓋,問孩子“這是什麼?”然後輔助TA說“汽車”,並把汽車遞給孩子。 逐漸讓孩子把“這是什麼”和汽車聯絡起來。然後,再在盒子裡加入一樣“中性物”,不一定是孩子喜歡吃的或是玩的,可以對TA來說無所謂的東西,比如紙巾。然後家長問孩子“這是什麼”然後輔助說“紙巾”再遞給孩子。如此反覆訓練的目的是告訴孩子,碰到不知道名稱的東西可以問“這是什麼”,從而促進TA主動發問的動機。
把握住孩子需求的動機來教授語言是一個教學捷徑。我們不僅可以教孩子提問,還可以教孩子提出需求。比如孩子要喝水,就交TA說“渴了”;孩子要抱,就教TA說“累了”。在遊樂場的時候,教TA問別的小朋友“玩滑梯嗎?”等。
說到底,不論我們的孩子目前的語言能力如何,想提高孩子的主動語言,父母就得多和孩子說話。要想孩子提高快,父母就不能懶,嘴得勤說、勤教。語言教學上是不能依靠機構的。似乎咱們平常也看到這樣的情況:爸媽越能說,孩子越愛說。不言而喻,這是家庭環境薰陶的結果。
-
4 # 北大醫療腦健康
我們可以先教授孩子恰當的提要求的行為。孩子用手指讓大人去做想做的事,這樣的行為不是恰當的提要求的行為。前期我們可以透過PECS圖片溝通的方式提要求,同時我們增加孩子的仿說能力。孩子的仿說能力出現後,我們可以塑造孩子用語言表達的方式來提要求,透過一個字的提要求吹泡泡,“泡”給予強化。下一個目標就是能夠仿說“泡泡”給予強化,然後是下一個目標就是能夠仿說“吹泡泡”給予強化。我們在教授孩子的時候,要當孩子做出恰當的提要求行為後再給予滿足作為強化,另外我們設定的目標一定是孩子能力可以達到的。例如:當孩子沒有仿說說“泡泡”的行為,那麼我們就不能用讓孩子說“泡泡”來提要求。
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著想,建議您帶孩子去意願檢查一下。
患者:生性膽小,易哭,語言發育遲緩。
我兒子在18年12月21號,看完一場電影后,突發情緒障礙(應該是長期家庭缺少關愛,幼兒園上學長期不開心),經過幾個月(不吃藥)之後,現在基本不主動講話,即便回答問題也是聲音很小,且語言含糊不清(實際他本人是可以講清楚的),能用語言說的也儘量會用手指,這種情況該如何糾正?
回覆列表
不要去判斷,而是去感覺,感受孩子的情緒為什麼被切割被阻斷。
情緒被切斷相當於殺死了他的生命力。
具體的表現形式,我不大清楚。
我先給你一個初級的療愈方式。
1:小孩的問題是成人問題的表現。問題大多在成人身上。成人做一個自我覺察。
2:做一個現場感:你模仿你認為孩子情緒障礙孩子的神情,肢體動作的表現,去感覺一下孩子的感覺。
這種表現最初表現時,感覺一下在孩子身上或周圍環境發生了什麼事件,讓孩子有這種情況。
用你知道的情緒詞語幫孩子表達出來。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識別情緒,表達情緒。
並且毎個情緒的表達都是被允許的。學會如何與負面情緒相處。看到它。
如果條件允許,找一個好的心理諮詢師幫忙吧。
如果你有不同想法,可以一起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