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ISPC聚焦
-
2 # 一九六八年
感謝受邀回答哈
這個問題確實問到了一個核心點,就是:我們如何進行社交的同時又能掌控自己的時間?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社交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為人是社會動物,任何人都絕不可能一個人孤單度過一生。儘管我知道現在有很多宅男宅女,成天不出門,但是他們在做虛擬社交,他們都在用自己的社交軟體和那些認識的、不認識的人聊天。
話說回來,我們日常生活中確實要應付很多實實在在的社交,比如說同事們一起出去吃飯,你去不去?同學要玩牌、聊天,你參不參加?對我們來說都是現實的社交問題。
我對社交的態度是:我們要參加社交。
第一是參與熟悉環境的社交。比如同事、鄰居、同學關係的社交,這樣的社交有的可能是有意義的,有的純粹就是聊天,就像這個問題所說的,是娛樂。那是不是每次都要參加這樣的社交?我覺得不一定,你可以有所選擇。
拿我自己舉例,我有很多大學同學的群、中學的同學的群,還有老鄉的群,他們經常有聚會,如果他們每個聚會我都去參加,那我一年365天就都在參加聚會了。所以我會有所選擇,我不能一次都不參加,也不能每次都去參加,我會選擇其中時間、環境、地點上都還比較方便的去參加。那樣的話,既不會和比較親密的群體脫離,也不會因為過於沉浸社交導致自己大量的時間被佔用。
第二是參與能夠提升自己的眼界、知識和品位的社交。這樣的社交需要自己去努力爭取。比如說,為什麼很多人去上工商管理學院的EMBA班?是因為在這個班裡,往往能結識到一些有社會資源的人,當這些人變成了自己的同學,就方便進行資源交換。
因為這個社會本身就是一個資源互換的社會,如果你擁有資源,卻沒人與你交換,你的資源就是浪費;如果你不瞭解別人的資源,那麼你也得不到別人的資源。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進行有效社交。這也是為什麼像我們這些做事情算是做到了一定程度的人,依然會去尋找各種各樣的社交機會,比如參加一些高峰論壇,或者跟著更加有名望的人一起到海外去出訪,等等。這些東西實際上是能讓自己成長的社交。所以,要先找到讓自己成長的社交,再去努力進行社交。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設計自己時間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時間管理能力。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但是有的人一年365天能做出很多的事情來,有的人卻一點事情都做不出來。
造成這個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很多人的生活過得很被動,總是被別人的行為
-
3 # 段友中的一股清流ii
林昆輝老師曾經說過
每個人的“我”都有一個“自我”和4個“角色”。獨處時只有自我,人際交往是角色交往。
獨處的時候就好好的享受自我,做一些我想我要我喜歡的事情。
與人共處時,要清楚自己的角色,是家庭角色,學校角色,職場角色還是社會角色。
有角色就有相對角色。
所以如果想要人際關係和諧,那就要做好角色應該做得事情,以及儘量照顧到角色間以及角色和相對角色的關係 工作中的同事關係 上司關係。
-
4 # 落筆成蝶
你的這個問題,我還沒認真去思考過。
或許,是我性格的原因,對於我來說,我獨處的時間比社交的時間還要長。我也不會為了某些目的去刻意維持社交的時間。
我記得一句話說,無用的社交就是浪費時間。
還有的是,沒有什麼可以達到平衡的這個狀態。在人的一生中,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總會顧此失彼。成龍在採訪的時候,也曾提到,為了事業,會疏忽了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周鴻禕也曾提到,沒有一個企業家,能夠保持了家庭,而又維持了他的事業。
家庭與事業這樣,社交與獨處與也亦然。
所以說,與其刻意去維持所謂的獨處與社交的平衡,不如,側重點的進行你所緊要的事。
當你糾結於達到兩者怎麼平衡的時候,你不也給自己條條框框設限。
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是在於刻意,而在於自然,更在於真誠相待。
-
5 # 北漂財男
獨處和社交猶如一個人的兩條腿,相依相伴,一路隨行,其實是很難區分開的,只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有或多或少不同,比如我一個內斂內秀的人,就喜歡獨處,與書本為伴,與音樂隨行,自由自在,其樂融融,歲月靜好,比如是一個活潑外向,熱情洋溢的人,社交也許就是他的舞臺,小夥伴就是他忠實的觀眾和鐵桿粉絲!人有千面,面面不同,因人而異,各有不同!
-
6 # 奮鬥的妞媽
我很享受上班時間說實話,我一般在認真做事情的時候,我都會提前告知周圍的人,我說今天先別打擾我,而且我會在“閉關”的這段時間之前,會處理完所有事情,再這期間,我也會去資訊進行篩選處理完,這樣就不會影響到我
社交的時間一般都是不忙了,大家聊天下,溝通下,或者中午吃飯休息時候,下班一起啊,在或者就是週末約著一起去玩
回覆列表
適度社交,獨處時可以過濾一下發生的事情,以及後續需要做的事情(如工作,如發問候給生日的親朋好友)。社交看人間百態,獨處時梳理人生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