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坎
-
2 # 秦右史
太谷學派是儒家最後一個民間學派,也是嘉慶之後一個民間教派,分為南北二宗,在江南與山東的影響力極大,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和傳承脈絡。
張積中乃江蘇儀徵人,家資本來頗厚,家族屬於地方精英,標準的江南士大夫。但是,科舉仕途卻偏偏不順,僅得一貢生出身。後來,他摒棄了考試念頭,道光年間拜儒學大師周太谷為師,傳習太谷學派,全盛時徒眾達萬餘人,強調合儒釋道三家為一,並且吸收了一些民間宗教的教義。
精神領袖周太谷去世後,張積中奉師命北上傳道,同時為了躲避太平軍的戰亂,招納不少流民,在山東一帶組織起隊伍,互助自衛,構築堡壘山寨,一度達到了萬餘人,勢力甚大。
同治三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張積中講學設館的情況被地方官府注意到,雙方開始有衝突。地方官府派人勸降失敗後,就出兵剿滅了這個組織。
朝廷之所以要武力鎮壓黃崖山信眾,主要是他們形成了規模不小的力量。地方官府吸取了太平軍利用宗教的經驗,對於透過宗教組織起來的力量十分恐懼,故而不惜代價,用軍事手段解決。張積中在黃崖山自稱聖人教主,這當然是朝廷不允許的。1866年,山東巡撫閻敬銘調動了五個縣的兵力,血腥清洗了黃崖山,張積中等人自焚而死,被殺死的信眾有2000多人,慘烈之極。
講學影響到社會的穩定,朝廷自然不會放過,即便是所謂民間儒學。可以說,黃崖山事件是太平天國結束後的第一起民變,有著深刻的意義。
-
3 # 小魚談文史
一、張積中:
張積中為太古學派北宗領袖,屢試不第,遂絕意仕途,道光年間拜周太谷為師。後來為了避亂,遷居於長清縣黃崖山,講學授徒。
二、1856年(咸豐六年),當時太平軍圍攻揚州城,清軍的江南大營告急,張積中等人為了避亂,遷居黃崖山。為免受潰兵騷擾,張積中命弟子修築山寨,購置武器以自衛,這一點就是犯了當時清朝統治的大忌,阻礙了清政府政治權力向鄉村社會的滲透,所以引來了當時山東巡撫閻敬銘的注意,命令張積中出山投案,張積中不從,所以清軍圍攻山寨,山寨被攻破,山民都被殺。
三、清朝統治講究思想控制,可以從文字獄那麼多案件中看出來,張積中為了避亂,在山中聚眾講學,很容易引起清朝統治者懷疑,會認為你是聚眾叛亂,事發以後張依舊不尋求解釋和疏通關係講和,一味地頑抗,終究抗不過清軍的圍剿。
回覆列表
這完全時張積中自己作死,原本可以體面的活下去,非要讓所有人為他的傲慢付出血的代價。
山東肥城縣有座黃崖山,因地處偏遠,條件惡劣,素無居民居住,堪稱世外桃源。咸豐、同治年間,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江浙人為了躲避戰亂,保全家小,到處避難,荒無人煙的黃崖山,便成了他們的理想之地,
其中有個名叫張積中的人
他原本在家鄉聚徒講學,動亂髮生後,聽人說黃崖山可避亂,正為此發愁的他眼睛一亮,立即攜全家前往,隨後陸續從之而去的,絡繹不絕,多達八千多家。
來到黃崖山後,為了自衛,他們修築柵欄、營壘,購置守衛器械,僅為久居計,絲毫沒有其他想法。依附者逐漸增多以後,會武藝的又開始傳授武藝,以圖自保,但因不知收斂,弄的動靜稍微大了點,有人便懷疑他們是一幫山賊,為了邀功請賞,便向官府告發。
同治四年,濰縣縣民王小花一家,也來到了黃崖山,該縣縣令靳昱深感詫異,抓了王小花,並將情況詳細上報。當時的山東巡撫是閻敬銘,他派肥城令鄧馨到黃崖山調查。來到黃崖山,鄧馨見張積中頭髮鬍子都白了,老得黃土都埋了半截了,既不像造反那家人,也無絲毫造反跡象,便未予追究。但是,由於張積中的徒弟魚龍混雜,其中不乏捻軍和亂匪。那些人下山後,打著張積中的名頭起事,結果被清軍所獲。
於是,地方官員再次上報閻敬銘,要求捉拿張積中。閻敬銘心存疑惑,看在張積中的兒子張紹陵是候補知縣的面子上,便讓張紹陵轉告張積中,讓他到府衙中來把事情說清楚,結果張積中閉門不出。後來省城派人上山去抓捕張積中。但這一舉動,引發眾怒,隨從人員都被張積中的弟子所殺。
這下惹怒了閻敬銘,他帶兵攻打山寨,在準備全力進剿的同時,官府也未放棄最後一絲和平希望,令吳某寫招降書招降。但是張積中不停起勸告,並說未曾做過一件違法亂紀的事情。巡撫閻敬銘給了張積中10天的考慮時間,但時間過了之後一點反應都沒有,這下閻敬銘大怒,又出示招降公告:凡投降者不誅,綁獻張積中者重賞。然並卵,始終無一人出山。他們對官府,已經不再信任。那就打吧。一時,山寨上下,血流成河。
張積中和張紹陵父子眼見大勢已去,家中數十人在大堂中鋪滿火藥,自焚而死。
唯有400婦女和兒童被押下山去,轉賣各處。然而,讓閻敬銘尷尬的是,他搜遍了整個山寨,並沒有發現張積中謀反的物證。為了向清廷交差,他只得把一箱戲服改成太平軍的服飾,以此作為張積中謀反的證據。同時,又把張積中的遺體從灰燼中拖出來,梟首示眾。“黃崖之案”結束後,清廷認為閻敬銘剿匪有功,論功行賞,提拔他為二品頂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