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878804
-
2 # 民族感情的包袱
我覺得應該往前推,30不惑,35知天命,我就是這樣,現在人們交流起來比較容易,很多事情瞭解起來很快,比如抖音上就可以瞭解很多各行各業的事情,這在以前是沒有的,很多佛系年輕人不就是知天命了嗎?
-
3 # 道之和135l
道之和曰:首先,“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段話來自於《論語·為政》篇,是孔子對自己人生經歷的一個總結。其原文是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 不逾矩 ”。 那麼,“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三十而立”,孔子是說他在三十歲的時候,言行合於禮,己經立足於這個紛繁的社會啦。孔子所謂的立,是指立於禮,決不是指成家立業,這一點要搞清楚。 孔子在《論語 泰伯》說:“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 堯曰》),所以孔子說他“三十而立”,是指他這個時候懂得禮,言行都很得當。孔子求道於老聃,不禁心曠神達,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 孔子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就是 “不惑”,四十不惑,就是說對自己的人生目標不再感到迷惑了,人生的目標清晰了,而不是說對什麼都知道了。孔子一直在強調要透過終身的學習,來解決對世事的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道的本源,是哲學的宇宙來源,屬於形而上的思想本體範圍。這裡所謂的“知天命”,就是指知道了人生執行的基本軌跡了。這裡我要強調的是,孔子說的“知天命” 決對不是什麼宿命論,而是指天道執行的規律。 由上可知,學習《論語》是一定不能粗心大意,不能單從文字上片面地理解,而應當要深入地理解孔子的原意才行,從而很好地運用到我們實際的生活當中去。 那麼,在瞭解到這些以後,這個問題就很好回答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是指孔子的人生經歷中的三個所段。對我們而言,每個階段長一點或者短一點都沒有關係,關鍵是如何立身;如何確定了人生目標而能夠堅定地走下去;如何順應天道把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好。 謝謝!福生無量天尊!
-
4 # 波波戲說歷史
不是後推10年的問題,而是一句過時的理論。
這句話出自春秋時代。那時人類的平均壽命是35-40歲,女子一般十四14歲出嫁,16歲生孩子,那時生活物質匱乏,加上戰亂,所以人都不長壽。
那時為農耕時代,以農業為主,手工業為輔,一生有一樣手藝足矣!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對當時生活狀態的一種生動詮釋。
當今社會,人到了55歲、60歲才可以退休,隨隨便便能活到7-80歲,人活百歲也很常見。
3-5年是個行業週期,甚至更短。很少有可以飽腹終生的行當,活到老學到老才是生活的真諦。現如今,不注意學習的老者,對後生指點江山,多被淪為笑柄。年齡跟閱歷、能力已不成正比。
假設有個春秋時代的人,沉沉睡了一覺,等他醒來已是三百年後,看看四周,還是非常熟悉的樣子。房還是那件茅草房,路還是那條泥巴路,驢還是那頭驢,集市還是那個集市。一月到了修農器,二月下地耕種,一直忙到八月,開始收穫。九月修築場圃,十月收穫稻米,釀製明年春天給貴人們上的酒。等到農作物統統收好,便忙著去給公家修築宮室,白天揉茅,晚上絞繩;剛剛把公家的宮室蓋完,便又到了播谷的時候了。在冬天,還要冒著嚴寒去打獵,打到狐狸,就替公子們做袍子,打到野豬,便把大的獻給公子們,自己只敢偷偷摸摸藏著小的。除此之外,還要定期去幫助貴族鑿冰,冰塊收進冰室,預備到夏天涼快用。生活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假設有個現代人隱居山林2-3年,歸來後還是之前的那個社會嗎?還能愉快的生活嗎? 不要受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束縛,以此作為衡量自己人生成功與否的標準。唯有一直保持在路上的狀態,時刻準備著迎接生活的風風雨雨,才能見到人生的彩虹!
-
5 # 鎧速戶外
我覺得是得改變這舊思想觀念推後十年了。現今社會不斷在進步,科技不斷創新,醫藥這麼先進,人平均壽命比以前也長了。
我相信很多人一覺醒來已經到了三十了吧,可是還不怎麼了解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道理吧,下面我給大家大概說下。
三十而立,立什麼?三十歲的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起自己應有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發展方向。
四十不惑,明白了什麼?人到了四十歲,咀嚼了事態的冷暖,感懷了歲月的無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彈指一揮間,經歷了許多疑惑、彷徨、振奮、欣喜之後,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激情,多了沉穩;少了衝動,多了冷靜;少了煩惱,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責任;少了盲從,多了自我…
五十知天命,知道了什麼?“天命”就是因果報應,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樂觀知道了命運,絲毫沒有強求慾望,到了五十歲明白了這個道理,一切都通達了。
回覆列表
這句話是春秋時代,現在人的壽命提高了,我說的後句,路上行人七十稀。後加十年也不多。前幾句十五立學,三十日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可以說是有生命力的。也可以說各人在的地位不一樣。工作不一樣。農民用這幾句很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