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蘭闍藝文
-
2 # 光線攝影學院
這個問題,我也很好奇,應該說,膠片相機,35mm膠捲的,很多確實都很小巧,比如說,理光R1S膠片相機,厚度僅僅只是一個膠捲的厚度,我作為理光R1S的資深老使用者,真的是非常喜歡這款輕薄的小相機。
至於說膠片單反相機,比如說富士STX1,比如說鳳凰DC701這些,都是很輕薄的了。
富士STX2,這是一款比較小巧輕薄的全畫幅膠捲單反相機哦
不過,直到佳能200D出來,才改變了數碼單反機身過於厚重的問題了,應該說,佳能200D確實是很輕薄的了,不過,可惜佳能200D不是全畫幅的了,佳能200D只是一個APS半畫幅的。
目前來說,全畫幅的數碼單反相機,確實都還不夠小巧的了,但是,由於有了佳能200D這個先例,我相信,輕薄型的全畫幅數碼單反相機,應該也不會太遠呢吧?
也許,廠商需要把相機的功能變得更加簡單一些,那麼,機身自然就可以更加輕薄了。事實上,佳能6D2的一些功能和效能,確實是過剩的了,並不需要那麼厲害了,減少一些功能和效能,做出一個更加輕薄的全畫幅單反,我覺得,其實還是有市場需求的了。
有了佳能200D這個先例,相信小巧輕薄的全畫幅數碼單反也不會太遠呢!你覺得呢?只要把200D稍微擴大一點點,就可以做出全畫幅了,不是嘛?
比如說我,就很希望有這麼一臺只比佳能200D大一點點的全畫幅數碼單反問世呢!
-
3 # 大椿樹1985
其實現在的電子技術在犧牲部分效能的前提下已經可以將相機體積控制到比較小(譬如徠卡M10,徠卡Q)不過這個問題的最根本是在於膠片和數碼感光元件接收光線的入射角原理,其次是膠片和全幅感光元件的成像精度以及人們對畫質的接受度。
首先,膠片成像時的感光入射角理論上可以非常大,也就是任何角度照射在膠片上的光線都能正常成像,而常規的數碼感光元件都必須是接近垂直的入射才能獲得比較好的畫質,如果入射角太大畫面邊緣畫質就會崩(俗稱崩邊)或者嚴重色偏(俗稱紅移),也就是民間很多DiY達人把小型膠片機挖頭轉接數碼,或者把旁軸超廣角鏡頭轉接全幅微單時的畫質尤其是邊緣畫質都不會太好的原因。由於這個根本原因,所以同參數的數碼全幅的鏡頭都普遍比膠片時代的鏡頭大,就是需要將光路設計成能夠近乎垂直入射做出的犧牲。
另外,現在的數碼技術使得畫素越來越高,所以需要“餵飽”這樣的高畫素,保證邊緣畫質,就必須增大進光量,以至於現在的新鏡頭口徑,體積越來越大,有興趣可以比比看看美能達膠片時代的35F1.4G和索尼現在的FE35F1.4ZA的體積,未來肯定還會有相當長時間是這樣的小身板扛大頭的狀況。有未經考證的說法說膠片的最高畫素相當於數碼600-1200萬,而全幅數碼目前動輒2400萬。所以當年家用傻瓜機做得很小巧,那是因為當年洗照片常規也就5-6寸,這麼一點大的畫面,數碼照片200萬畫素足以碾壓,何況去翻翻那時候的老照片,有幾張是能達到現在手機哪怕是5-10年前手機拍照的清晰度的?當年變焦傻瓜機體積很小,卻能容納28-80甚至有的機型最長到140mm的鏡頭,但是有興趣可以研究下引數,拿奧林巴斯U3變焦傻瓜為例,28-80鏡頭的光圈是4.5-8.45,如果現在有哪家推出這樣引數的全畫幅便攜機,犧牲畫質硬要飆引數肯定是找死,日本廠商在技術的研發和推進上還是比較保守的,不可能推出這種完全沒有市場前景的東西。所以包括那些玩老鏡頭轉接的朋友肯定不是為了現代鏡頭那種數毛的畫質,而更多的是情懷或者玩“味道”。
當然,在畫質有保證的前提下縮小相機的體積,肯定所有的廠商肯定都在往這方面努力研發中,所以為啥會出現曲面感測器專利這種東西。或者看理光的膠片GR1,發展出早年小底的數碼GRD系列,隨著技術進步又發展出APS的GR兩代,在新技術的推動下,相信全幅的GR,或者是其他廠家的小型全幅相機也不遙遠了。
-
4 # Xwlbwzsj
題主的題圖是單反嗎?
單反相機做的再小,那塊反光鏡也得有一個活動的空間吧。從這一點講,旁軸可以做得更小有點兒。
回覆列表
同樣是單反相機,但它是兩個概念的問題。單反膠片相機的機身結構,後蓋開啟後,左邊是膠捲倉,中間是壓片版,右邊是拍過的片倉,所以後背可以做得很薄。數碼就不同了,它雖沒有兩個膠片倉,但是它有電池倉、儲存卡倉、CMOS影象感測器和顯示屏,還有多達五六個資料線介面。
尤其是旗艦機,一塊電池佔的空間,比一個膠捲佔的地方要大得多,影象感測器的面積也是不小的,加上顯示屏就厚了很多,重量也增大了不少。
雖然有的技術進步能縮小一點體積,比如CF卡現在可以用更輕巧的SD卡來替代了,節約了一些空間。但即便如此,數碼單反相機難以變得輕巧起來,有很多光學、機械部件根本不可能做得很小,比如,十幾年來,佳能的1D系列旗艦機的體積根本沒有多少變化!還有一個省不掉的就是電池的體積,數碼單反相機的電路元件是非常耗電的,以人類目前的材料技術,如果電池真變小了,持續續航能力肯定就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