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仁者厚德載物
-
2 # 吃著炸雞講歷史
曹操赤壁之敗有必然性,他在錯誤的時間發動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曹操在赤壁一戰中失敗的原因
‘赤壁之戰’其實是一個不確切的說法。首先,‘火燒戰船’一戰的具體發生地點是在與赤壁隔長江而望的烏林。其次,‘火燒戰船’魏吳‘荊襄戰役’中的一場終結性的戰鬥。所以,探討曹操失敗的原因,不應該僅僅看一個‘赤壁’。而要從整個‘荊襄戰役’角度來看。
公元208年7月,曹魏軍隊開始集結,並向荊州進發。拉開了曹吳荊襄戰役的序幕。
對於曹操出兵南犯的最初意圖,我認為,應該不是為了佔領東吳的地盤。如果分析雙方當時的軍事實力,可以看出,雙方的實力相差並不是非常的懸殊。曹魏地區當時總人口只有300萬而已,去除一半婦女,再去除一部分老弱病殘。曹魏方青壯年男丁最多隻有75萬左右。還要去除各地必需的守軍,後方行政管理人員和後勤補充人員,曹操可以呼叫的軍事力量不會超過30萬。而且他也不可能把所有力量都投入到這次戰役之中。所以,我個人估計,此次戰役,曹操的軍隊頂多頂多不會超過20萬。而東吳一方,據三國志,周瑜水軍為三萬,孫權手中還有一萬精兵。總共四萬。而且,曹操的北方兵卒不習水戰,面對有長江天險的東吳,實力應該打一個大大的折扣。因此,曹軍當時並沒有必勝的把握。根據曹操‘不打無把握之戰’的個性。他最初的意圖,應該是佔領荊襄一帶,滅掉劉備的有生力量。然後訓練水軍,在準備充分以後再進行伐吳之戰。根據後來的形式發展來看,這也是曹魏方當時最好的策略之一。
可為什麼後來戰局發展成魏吳雙方直接對峙了呢?這就是曹操失敗的原因之一:誤判形勢。
在荊襄戰役的最初,曹軍的進展是非常之快的。9月,曹軍到新野。劉表的繼承人劉琮率7萬軍隊投降,駐守樊城的劉備率陸軍開始向南面的江陵撤退,並令關羽率水軍數百艘船由漢水撤退。曹軍進至襄陽,發現劉備已撤走,曹操親自率領5千精銳騎兵晝夜兼程三百里,在當陽長坂坡追上了劉備。劉備軍在慌亂中被擊潰,僅率諸葛亮、張飛和趙雲等幾十名騎兵逃走。並放棄撤向江陵的想法,改向劉琦所在的夏口撤去。曹軍佔
領了江陵。應該說曹操佔領荊襄的作戰意圖輕鬆圓滿的達到。但是對於消滅劉備這一點卻沒有做到,曹操深知,如果現在不能滅掉劉備,等其羽翼豐滿以後,對自己的威脅將是致命的,所以他一刻也不能放鬆,一定要徹底消滅劉備的有生力量。
此時,劉備唯一的出路,就是‘聯吳抗曹’。而東吳一方也有兩種選擇:幫劉打曹或隔岸觀火。在這一點上,曹操的想法是顯而易見的,就是認為:東吳不會幫助,至少不會立刻幫助劉備,而是會先採取隔岸觀火的態度。自己一定會在孫權出兵之前取下劉備。於是曹操作出了下一步的戰略部署:首先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匆忙發動了對江夏劉備軍隊的進攻(兵分兩路。西路自江陵順長江東進。北路自襄陽順漢水南下,兩路會攻江夏)。其次又在東線派出三路部隊作出攻打孫權後方根據地的樣子,希望孫權收縮兵力自保。同時給孫權寫勸降書,誇大自己的兵力,企圖嚇住孫權。
而事實的結果是,曹操想錯了,經過諸葛亮,周瑜,魯肅的連番勸說,迅Superb出了精銳部隊於赤壁抵禦曹軍,造成了孫曹直接對陣的結果。可以說這是出乎曹操的想象的。
所以說首先在戰略上,曹操已經輸了一招。
原因之二:兵力不精。
這一點應該說直接是第一點敗因的後果。劉琮投降,帶給了曹操7萬水軍。這七萬人在劉表手下,應該說是擅長水戰的精兵。而到了曹操手下,就是烏合之眾。原因不用多說,用新降之兵,為軍家大忌。(同時,曹操也有過大批殺降兵的‘案底’所以降軍軍心不穩是一定的)。而在此次戰役中,這七萬降軍反而成了作戰的主力。應該說,這就是曹操倉促出兵,趕在孫權助劉之前滅劉的戰略思想決定的。
因為曹操的總兵力本身就不多,而且兵分兩路,還要分出一部分給東線騷擾孫權後方的軍隊,還要有一部分駐守荊襄地區。所以估計在曹操身邊的原從軍大概有四萬左右(而且這四萬人本身就是不習水戰的北方兵卒水上戰鬥力有限)其餘的就是毫無軍心與戰鬥力的降軍了。駐紮在烏林的軍隊總人數應該在七萬左右。七萬雜牌軍對三萬精銳水師,曹軍實在不敢言必勝。
所以不能統一三國,一個人的智謀無法改變天下大勢的走向。
回覆列表
曹操手下與郭嘉水平差不多的超一流謀士非常多,比如荀彧荀攸賈詡程昱劉曄董昭司馬懿蔣濟等,因此郭嘉之死對曹操集團的實力並沒有多大影響,只不過在眾多超一流謀士中,曹操最喜歡郭嘉,對郭嘉的感情比較深。
另外荀彧才是曹操集團無可置疑的頭號謀士,荀彧對曹操集團發展壯大的作用要超過郭嘉,無論地位還是貢獻,荀彧都是首屈一指,就連郭嘉也是荀彧推薦給曹操的。
而赤壁之戰曹操集團的失敗主要是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不善於水戰,即使郭嘉在世,也很難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因此曹操集團與劉備集團孫權集團三足鼎立是天意,是人力無法改變的。
不然無法解釋心狠手辣的曹操為什麼唯獨對劉備心慈手軟,既不聽程昱殺掉劉備的建議,也不聽郭嘉軟禁劉備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