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茗茗之中2020
-
2 # 艾宜然aiyiran
不應該。
跟孩子抱怨這些完全沒用,反而會增加孩子的負擔。如果孩子懂事,聽了抱怨,知道壓力山大,孩子也會徒增壓力,甚至會想有些壓力是否由他造成。如果孩子不那麼懂事,聽了也就聽了,當耳邊風,左耳進,右耳出,完全沒有任何效果,何必呢。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壓力的確很大。生活的、工作的,各種壓力接踵而至,有時感覺到了崩潰邊緣。但,作業為成年人,作為步入中年的成年人,應該學會隱忍。顯山而不露水。有些話,有些情緒一定要分清楚物件,場合,時機再說,否則,很難挽回。
感覺壓力特別大或情緒不好的時候,可以夫妻之間,或者朋友之間相互分擔分享。以心換心,真誠以待,慢慢的還會收穫更多的驚喜。
-
3 # 婚姻放大鏡
我覺得這個得看狀況,如果你是想達到能讓孩子理解家長的辛苦,想讓孩子變得懂事一點的效果的話,可以適當的跟孩子溝通交流,或者以真實案例或者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側面體現出父母的艱辛和不容易,讓孩子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現狀,懂得孝順和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但是如果過分的抱怨反而可能會適得其反,就變成了一種把大人的壓力無形中強加到孩子身上的負面效應,反而對孩子的成長有不利的影響,所以把握好度量也是很關鍵的。
-
4 # 宗介不咋會打籃球
現在想想,我發現我的父母,尤其是母親從小到大對我實行的是PUA管教。
她總是拿“家裡窮”、“個子矮”這兩點,要求我好好學習,並且嚴禁我談戀愛(雖然我想談也談不上)。可是,這兩點都不是我的錯啊,家裡窮我也從來沒說過什麼,反而是你們在一直說。明明我個子矮已經很難受了,這是遺傳的因素啊,為什麼還要一直說,被別人嘲笑還不夠嗎?自家人還要用這一點打壓我。
所以,我現在有時候非常反感母親,雖然我知道她沒有文化,不懂如何去教我,但是她對我已經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因此,我有時候控制不住地想對她發脾氣,所以,你覺得父母像孩子抱怨好麼?
-
5 # 愛沐天澤心理軻楠
不該。
向誰都不要抱怨。為什麼?
因為,抱怨也沒用;如果非要追究用處,就是副作用。
抱怨的真相,就是我們把關注的焦點放在了不願意發生的事情上了。只看壞的,沒有看到好的,這就是抱怨。
你想想,抱怨有用嗎?向誰抱怨也沒用。更不要說向孩子了,他們那麼小,我們自己承擔不了的,傾訴給孩子, 徒增他的煩惱,白白轉移了我們的焦慮到孩子身上。
抱怨的內容是壓力大。
誰的壓力不大呢?
一句話說的好,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沒有無壓力的時候。
所以,學會和壓力和平相處吧。當壓力特別大的時候,去減壓,去找到適合自己宣洩的方式方法,科學的規範的解決自己的壓力。
相信你有能力有辦法解決自己的壓力,大家都會越來越好的。
-
6 # 常師傅日常
父母的軟弱無能孩子是會學習的。
所以壓力再大不要給孩子抱怨,但是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把事情變成一個故事講給孩子,孩子還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標榜,不要總給孩子傳遞負面的情緒
-
7 # 心理諮詢師海德
你好,由於我們抱怨壓力的方式可以分為言語表達和非言語表達,尤其非言語表達可以通過神色、表情、肢體語言、整個人呈現的狀態等等被他人所感知。同時父母作為孩子第一個安全依戀的物件,父母一舉一動都可能會被孩子”敏銳的覺察”。因為孩子需要時刻”關注父母對待自己的態度”來判斷”自己是否能安全的被養育”,這是與生俱來的本能。
所以,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覺得父母有壓力想要抱怨,需要考慮的是”如何進行表達”以及”如何向孩子表達”。
首先,父母作為成年人,需要呈現和看見自己的壓力,可以嘗試將壓力的具體內容進行梳理,一條條寫出來,併為每條壓力帶給自己的情緒進行命名,併為情緒打分,每種情緒按強度從0-10分,強度越強評分越高。
通過這樣的梳理,我們可以看見自己的壓力,也可以看見壓力帶給我們的情緒感受,增加我們對於情緒的覺知,也可以幫助我們除了通過抱怨外,尋找到其他宣洩情緒的途徑。
-
8 # 寶媽麗麗在修行
你好,這個問題不是我們能掌控的。
不管你是刻意抱怨還是不刻意,孩子都能感受到你的壓力。所以,關鍵不是“該不該”,而是你“如何抱怨”,如何面對自己的壓力。
1 壓力一直都在,孩子能感受到。與其遮遮掩掩,不如大方承認電影《天氣預報員》中有句臺詞是這樣的:成年人的生活裡沒有“容易”二字。
作為父母要工作、要照顧孩子、忙活生活瑣事,何來容易一說?壓力大是自然的。
所以,無論你願不願意,在家庭中、在孩子面前,從你的日常言語中,從你的神態中,孩子都能感覺到你今天的狀態如何,你面對著什麼級別的難題。所以,遮掩是行不通的。
在塔維斯托克診所的心理書籍《3-5歲幼兒為什麼問個不停?》中說:
孩子對成人的煩惱、生活的變動很敏感。家長總是不樂意讓孩子接受負面資訊,這反而會讓孩子胡思亂想,過度猜疑。他們會覺得這跟自己有關,甚至會認為自己造成了這一切。也會不禁擔憂自己還安不安全,今後該如何生活。
所以成年人最好坦誠地告訴孩子,最近自己在經歷什麼,自己打算如何應對,這跟孩子無關。這樣雖然會讓孩子擔心,但也是在面對事實。反而能讓孩子少了胡思亂想。
家庭是我們身心休憩的港灣,如果在這裡再繃著,負能量就會在身體裡集聚,對身心都不好。
家庭成員之間互相問候,聊聊最近的順與不順,挺好的。
我平時就經常問我老公,最近工作如何?有啥開心的、不開心的。開心的事,大家一起高興高興;不開心的,幫忙出出主意。話癆的我也經常嘟囔,抱怨自己的工作,自己面臨的問題。這對我來說,本身就是一種釋放,因為心理學家反覆說過:傾訴也是療愈的一種方式。
有時候說著說著自己就找到方法了。有時候說說也於事無補,該乾的事情還得幹,但說完就好多了。
孩子的承受能力沒有那麼差,我們把自己面對的事情放在臺面上說,反而讓孩子更有參與感,感受到家庭之間的互相支援。
日子起起伏伏,帶著壓力生活,是人的常態。孩子從我們日常的談話中,會明白這些。如果我們過分保護孩子,讓他們覺得生活只有“燦爛千陽”,那會跟現實脫節。
這其實也教孩子從自己的人際關係中汲取力量,感受到家庭支援系統。這會讓孩子變得更有彈性。跟認知科學家魏坤琳在自己的專欄裡提到的,多給孩子講家族故事,增加孩子的韌性是一回事。
研究表明瞭解自己家庭、經常聽家族故事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時,比普通孩子更有韌性,更能走出來。因為他們潛意識中會想:我有支援,我來自強大的家庭,我的家人能戰勝困難,我也能!
3 注意你的解釋風格綜上,可以跟孩子抱怨自己有壓力。
但也不能太負面——提到工作、生活就是罵領導、罵社會。久而久之,孩子有樣學樣,遇到事情只會抱怨,不積極想辦法。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一書中說,父母的解釋風格,對孩子很重要。積極的解釋風格,會培養出樂觀的孩子。
所謂解釋風格,就是你對事情的看法、處理方法。比如工作遇到不順,你除了抱怨、發脾氣還是抱怨、發脾氣。這就是負面的解釋風格。
如果你說:“我今天遇到了不順,是……造成的,有點兒沮喪。不過下次我會注意,做好準備,明天我還要看看有啥可以彌補的。”如此,孩子便能從你的話中學會冷靜分析、積極彌補。這對他們將來的行事風格有巨大影響。
積極的解釋風格,對我們自身也有好處。不順心的事多了,充滿負能量地一陣狂吐,沒有彌補之意,這樣的思維方式,也不會對我們有幫助,只會讓人現在泥沼中不能自拔。
孩子像海綿,時刻在吸收父母的話、被父母的行為影響。所以,這點兒務必注意。
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總結一下:
壓力無處不在,孩子能感受到。與其遮掩,不如大方承認。反而能讓孩子少一些心理內耗;聊聊自己的壓力,對自身有好處,也能在家庭中感受到支援。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力量;說壓力的時候,注意自己的解釋風格,積極的解釋風格,能培養出樂觀的孩子。我想說,孩子沒有那麼脆弱,父母不要過分保護。我們該呈現給孩子生活本來的面貌,讓孩子在應對中,獲得智慧。
最後,我想引用《stronger》中的一句歌詞來結尾: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打不到你的,使你更強)生活不易,我們都是屢敗屢戰的勇士。
祝好,再見!
-
9 # 會飛的菜鳥
大家好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父母不應該和孩子抱怨壓力大!其實孩子他也有自己的煩惱,而且孩子也會面臨學習上的壓力,如果我們做父母的經常在孩子面前抱怨壓力大,無形當中的負能量,也會導致孩子產生壓力,最主要你將你的壓力抱怨轉達給孩子之後,不僅不能解決問題,而且會對孩子的學習產生影響。
-
10 # 小哥來啦
不該抱怨,但可以告知自己的壓力和解決壓力的辦法,給孩子心裡種下一個種子,人人皆有壓力,這是正常的,但找出解決壓力的方法就對了,如果能讓你孩子假裝參與到解決壓力的過程,孩子會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
-
11 # 楠木四月
寫一下我的親身經歷。1997年我還在讀書,正好趕上了亞洲金融風暴,我的父親是企業在職職工,母親下崗待業。我們家三個孩子都在讀書,全靠父親一個人的工資維持全家生計,那時候已經發不出工資。我是老二,隱約知道經濟危機迫在眉睫,班裡有些同學已經因為交不起學費而輟學。那時候,父母親並沒有就此苛待我們,零用錢和壓歲錢還原封不動地待在我們的祕密口袋裡。不過父親明顯沉默寡言,脾氣暴躁,有一次喝醉了酒就到我們三姐弟的房間聲色俱厲地講大道理,講經濟危機,講時政壓力。我那時初中畢業在即,心裡波濤洶湧。從此敏感脆弱的我在面對學業決擇時,心裡就多了一份清醒的掛礙。父母還是不該把自己的壓力轉嫁給孩子,也許不經意間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
12 # 冰寶56
不應該和孩子抱怨壓力大,或者上班賺錢為了孩子之類的話,每個人在社會上,每個時期都有他自己的定位,角色扮演!您是父母上班賺錢是責任,和孩子無關!孩子在學生時代是學生,他的任務就是學習、身心健康的生活。
-
13 # 加菲貓麗兒
我覺得不應該和孩子抱怨,相反的,我覺的應該把父母積極解決問題,努力生活的一面展現給孩子,讓孩子知道,幸福的生活是靠努力得來的。
對孩子抱怨,就相當於對孩子宣洩自己的情緒,變相的就是在朝著孩子倒“情緒垃圾”。這樣對孩子很不公平,過早的讓孩子接受成人世界的殘忍,對孩子的童年很不好。而一個孩子童年的幸福感可以支撐起一輩子的生活壓力,你捨得破壞掉嗎?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啊!
最後要說的就是抱怨是沒有用的,與其把時間用來抱怨,不如積極的去解決。這樣對孩子對大人都好。
回覆列表
簡單重複的抱怨沒用啊親!
當然我也忍不住在壓力大的時候還為孩子作業搞得炸裂而崩潰發洩過,大概是為了讓孩子聽話,為了讓孩子體諒我也不容易吧。不得不承認,作為普通父母也會常有及其潰敗的時刻。
可我發現抱怨過後好像並無卵用。孩子該玩還是玩,甚至在你抱怨多次後會耳朵起繭,會內心可憐你的同時不再仰慕尊重你,你在他心目中的地位隨著抱怨次數增多隻會越來越低。而失去了權威,加之又沒有好脾氣,孩子就不會再繼續深深地依賴你,教育他也不容易被他認可接受了,這不就是失敗的“抱怨”嗎?!
我細想想童年時期我也聽過父母的抱怨,但是他們不是單純發洩情緒式的抱怨。
我的父母在農村,九十年代供我們三個孩子都上了大學,他們的辛苦程度真不是現在很多工作能比的,譬如必須繳納若干諸如提留款、公糧、農業稅等等;還必須按要求的數量養豬、養兔子;農活剛乾完就得出義務工(就是免費勞動力修路、建設水庫堤壩等),而我們上學正趕上開始交學費(92年前上大學好像幾乎不交學費)。最困難的時候,我爸媽半個月沒吃鹽……
家裡壓力大的時候,我爸也曾跟我們說“在ZG當農民,真是倒了32輩子黴了”的氣話,但是他每項農業勞動都做的很好,講就科學種田,講究畝產量。自己去訂閱“農民文摘”,“農業大眾”等刊物。種菜種玉米的時候村裡人都來看我爸爸買什麼樣的種子,他們就買什麼樣的種子;該施肥了來看我爸爸買什麼化肥,就跟著買什麼化肥。
插個小故事:有一年村裡人都跟著我爸爸買化肥,結果買完後第二天我爸看電視有假化肥流入農村,他趕緊取了一點樣品讓我帶給化學老師,讓他幫忙檢驗下,我帶著這個任務去找了化學老師幫忙,後來老師說沒問題,爸爸才放心,他說主要那麼多人跟他買化肥呢。
所以我看到了爸爸雖身處泥濘,但是積極樂觀改變現狀的精神,我爸爸不忙的時候會訂閱“諷刺與幽默”的報紙,這麼多年爸爸在十瓦的小燈泡下讀刊物的畫面歷歷在目,八十年代的童年記憶也讓我一直忘不了父母的辛苦與達觀並存。
正是我經歷過父母的“抱怨”,在不惑之年也面臨自己職業生涯的瓶頸甚至是下坡路,還有身體的越來越差,這樣的雙重打擊也曾讓我焦慮,但是好像總有一股力量在潛意識裡鼓舞著我,今天回答這個答案的時候,我已經感覺到了這力量的源泉,就是爸爸媽媽那些年無形的言語沁入心裡吧。
所以,抱怨也不一定都是負能量,正確認識它,用自己的行動給孩子指引前進的方向,慢慢的互相鼓勵“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奮鬥吧--小學寫作文常用結束語:)”,這樣的抱怨是不滿足於現狀的宣言,是用行動挑戰它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