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日金141
-
2 # 問道華夏
“一陰一陽之謂道”出自《易經・繫辭上》,是假託孔子所作。意思是:陰陽是一切事物的一體兩面的屬性,它們是一種平衡關係,既不是陰從陽,也不是陽附於陰。任何事物在生髮之前都處於“無”的狀態,無陰無陽,無善無惡,無是無非。一旦呈現出“有像”狀態,則一定是由陰陽兩個方面構成,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互根,相輔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廢,除非事物消失。故:陰陽無先後,陰陽無主賓。
“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從“用”的角度解釋的。“道”有道體和道用,道的本體是虛空的,寂然不動的,虛空則無陰陽;而《周易》是用來服務人類的,所以孔子從“用”的角度來解釋“易經之道”的。
《易經》是講象數的,象數全是陰爻陽爻組成,歷來解卦者,千人解易就有千種說法,所以孔子接著說“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但是無論怎麼解釋法,都離不開陰陽,即離不開“易”,也就是老子所言之“道”。
我們知道易有三易:“變易”“簡易”和“不易”。啥意思?
簡易:世象萬物一切都在那幾個簡單的符號裡是為簡易;變易:世事永珍一切都在變化之中,是為變易;不易:所有變化的背後都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存在這,主導者,這個不易,就是“道”。
那麼,這個道在哪裡?說法千萬種,信啥啥是道。西方人說是上帝,佛家說是如來。上帝與如來都是無所不在,“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他在虛空,在心中。道家說,道即是心,心即是道。是那個寂然不動、無喜也無悲、無善也無惡、無是也無非的心。
所以,所謂修道、求道、悟道,就是內求,向心中去求。而“百姓日用而不知”。老子認為,萬物本身就是道的作用,是陰陽互化的結果。無陰無陽則“化”不出萬事萬物。
《周易》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裡的“兩儀”即使陰陽兩種物質。這與老子所云“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意思完全一樣,這個生生不息的過程,就是陰陽互化的過程。陰極生陽,陽極生陰,此消彼長,此長彼消,永遠處於一種平衡狀態,陰與陽,不分主次,沒有主從,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
-
3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一陰一陽為之道,應更正為“一陰一陽之謂道”,語出《周易·繫辭上傳》。在這裡,它不是指“陰從陽”還是“陽附於陰”,而是指- -(陰)、━(陽)這一運動基本形式——吸引與排斥,如何運動、變化和發展,也就是對“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內在規律性的高度囊括。例如:
太極為“一”,太極生兩儀就是0與1(陰與陽),在此基礎上分別加0與1,就是“四象”:
0+0=00(太陰),0+1=01(少陽),1+0=10(少陰),1+1=11(太陽)。
在“四象”基礎上分別加0與1,就是八卦:
00+0=000(坤);00+1=001(艮)。01+0=010(坎);01+1=011(巽)。
10+0=100(震);10+1=101(離)。11+0=110(兌);11+1=111(乾)。
這裡面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它“……與天地相似……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周易·繫辭》)用現代的話說,就是蘊藏著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等等之規律。
嚴正宣告:
-
4 # 隨緣194413242
應該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首先說我們為什麼要探討這個問題,《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探討這個問題就是為了探討生,佛談涅槃,道家貴生,我們活著首先是探討如何生,因為道生一,我們不懂得一陰一陽之謂道,就不明白如何生,只有達到一陰一陽才能領悟生,也就是生生不息,易經所謂生生不息之謂易,生生不息也是長生的意思,《老子》《黃帝內經》都提到長生久視之道,其實只有達到一陰一陽的境界才能感覺到那個長生,才能長生久視,一陰一陽是個組合體,也就是所謂的道體,其實也就是道家追求的境界,我們探討學問不僅僅是想當個學者,應該說是成為一個行者,把理論化為人體的內化,讓自己的身體成為一個道體,這就是所謂知行合一,讓自己成為一個上士,所謂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其實一陰一陽在人體是指具體的什麼,《黃帝內經》早就談到了,想知道這些就必須讀黃帝內經,不過這個話題比較長,就留給大家去探討吧。
回覆列表
一陰一陽之謂道,是託名孔子《易傳》之辭。
諸子百家,百,形容多。其實,據《史記》只有六家:陰陽,儒,墨,名,法,道德。
《周易》,儒家四書五經之一,又稱《易經》。
“一陰一陽之謂道”。由於西漢之後,《易傳》與《易經》合為一書,後世皆誤認作《易經》論陰陽。其實,《易經》卦辭爻辭無“陰陽”二字,陰陽的概念也沒有。
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令人生疑的是,儒家孔子竟然借陰陽家之道解《周易》,大論陰陽之道。
《易傳》論陰陽,“乾,陽物也。坤,陰物也”。“乾,鍵也。坤順也。” 也就是說,陰與陽,不是對立關係,而是順從關係,陰順從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