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崔耀五藝壇點將
-
2 # 一筆一世界P
首先,不同的人對待和衡量藝術的標準不一樣,因為人分三六九等,不可能所有人看藝術品的標準都是千篇一律的,所以說我們這裡探討的價值應該放在相對論的框架裡簡單慢慢聊。
再說價值,不同時間不同人的藝術作品在特殊的年代都有著它自己特殊非凡的意義,這個也不是簡單的用資本的數字能衡量的。過去的可能就會成為歷史的,歷史存留的唯一性不僅讓原來的藝術作品有學術,歷史的研究價值,放在今天還順應了今天的資本運作。
所我還說,在這裡我簡單說下幾個價值取向,學術價值,歷史研究價值,資本運作,政治社會價值。我想不管是古代各個時期還是現代的亦或當代的藝術作品,應該都會有自己的一個生存空間及生長週期。我們對價值的偏見好像多半停留在資本上,這個只是市場經濟環境條件下的一個商人行為,跟藝術家沒有半毛錢關係。但是在今天,恰恰有一些沒有學術研究價值的作品被資本追捧.
所以說,適合自己的,給自己帶來非同凡響的意義的可能就是有價值的,至少對於你個人這個是毋庸置疑的。
專業角度就是畫得好就有價值
大概有幾種角度
二、構圖 成功的油畫作品一定有好的構圖
三、表現 如造型準確還是抽象 用色典雅還是明快
四、對作品的主觀認識 即於自己的感受 簡單來講就是你喜歡嗎
五、名作大多有廣泛的影響同時也是對前人的繼承 所以透析其背景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畫得好還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感和個性特點就最好),這是藝術價值(同時也有商業價值,不過不排除很久以後才出名的可能),至於怎麼判斷好壞語言是表達不出來的。如果是業餘人士來判斷,最好自己多看好的作品(美術史和美術館)先提高審美,然後參考畫家的資歷(畢業學校、師從誰、現在從事什麼工作、獲獎及入選展覽情況),至於這些資歷,一定要搞清楚行業認可的是哪些,因為很多是水貨(取一些看上去很正規的名字)。
另外耀五認為畫品即人品不全對!
從畫看人不科學,我有一篇文章涉及這方面的問題,你可以參考。這是文章的片段。
人品與畫品的關係在中國特有的哲學與文化觀念中產生,有著較為複雜的關係和歷史觀念,那我們在當代如何看待二者的關係呢?我們在對古代人品的概念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後,對於人品與畫品的關係將會有一個客觀公正的態度。繪畫是人類的精神產物,是人類抒發性靈,表達情感的一種形式,那麼藝術家心靈所跡化的藝術作品必然會打上其主體修為的烙印,那麼藝術家是一個怎樣的主體也必然在其跡化的藝術品中有所體現,這已是大家承認的公理,人品的高低肯定影響到其心靈所跡化的藝術品的好壞,即畫品的高低,如清代王昱所說的“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換句話說,就是人的價值取向,人格,才情、學問、思想等所透露出的清高雅緻的思想情懷和獨立的人格精神等,在藝術品中流露出的自然、優雅是人類的共性追求。相反,如果一個人品低下的畫者,其作品所傳達的情感也必定是低下而偽劣的,並且,其人品中倫理道德的低下,更會是作者成天專營取巧而傳達假思想,偽感情,進而影響作品的藝術性與思想性。楊雄在《法言》中說:“言為心聲,書為心畫,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品即畫品是合理的。但是,有了好的人品,還需要一定的表達手段,當選取繪畫手段作為表達方式時,需要一定的繪畫專業技巧,雖然文人選取了“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表現手段,但還需“不似之似”,需要一定的專業訓練,專業技巧的高低仍然制約著繪畫主體心靈的表達,否則還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從這點來看,人品高不一定演繹出畫品高的理論。我們公正客觀的看到這一點,也就不會因其人品高而人云亦云地奉承繪畫技巧不佳的應酬之作。
還有在晉唐宋元,儘管提倡人品,並且認為很重要,但沒有被看作是根本性的。根本性的是認真訓練繪畫技巧,畫出優秀的繪畫作品來獲得社會的認可而畫以畫傳,人以畫傳。所以,宋元畫家的作品在講求書法用筆的同時還要與形象有機結合,足可以看出畫家紮實的造型能力。明清以後隨著人品決定畫品成為不證自明的公理,對形放鬆而一味求其書法用筆,講求墨情筆趣而陳陳相因,最終喪失中國畫表現形式的多樣性而且少有經典性的力作。而在晉唐宋元,人們把繪畫看作一門學問而加以認真對待,即使沒有多少氣節操守、詩文修養、天賦氣度,也照樣有可能創造出高品位的作品,如莫高窟和兩宋畫院的畫工,以及張萱、周昉、崔白、張擇端、王希孟等。
結論
人品會影響到畫品,畫品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藝術家的主體精神,但是,藝術作品與藝術家之間是有一定距離和差異的。繪畫形象是藝術家對客體的模擬,這便與現實生活存在著差異。藝術家本人可以影響藝術材料的選則和表現手段的使用,這就是說藝術作品本身具有非現實性,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超越和反思,可以說謊。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人品不高的人,但仍然可以畫出高妙的作品,人品高的人,同樣也有粗俗的作品,而不再去爭論人品與畫品的邏輯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