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柯南讀書
-
2 # 教壇35年
暢銷書,名著,教材尤其是大中小學教材一般都註明印數,版次,印刷機構等資訊,我見到的自費書,內部書都註明印數,批准文號。尤其是版次我覺得十分重要,便於讀者選擇,尤其是對於修訂重印本。
-
3 # 非遺美學
現在人們買書更看中作品的質量,並不會根據數量的多少就盲目跟風,同時隨著網際網路的流行,人們可以看的內容很多,所以書的印數多少已經不再重要。另外有些非正式出版的書,自身也不會有印數的要求
-
4 # 哲學不大好
正規的圖書是必須在版權頁註明幾版幾印的,但是對於第幾次印刷的數量,的確沒有明文規定一定是要寫的,這也是對作者來說的一個痛點。這樣作者想要查自己的作品究竟印刷了多少數量就很難得知,有時候,會因此而沒有拿到他們應得的那一份稿酬版稅。而如果版權頁上連幾版幾印都沒有註明的,你恐怕是買到了假書。如果確認是假書,建議舉報。畢竟,應該維護智慧財產權。
-
5 # 童書編輯艾文兒
不標註印量有多原因。
現在由於數碼印刷技術的普及,也因為很多出版社為了降低庫存壓力,往往採用少量多頻次印刷的方式。這種方式也會帶來一些影響,就是有的書印次不少,但總印量並不多。
為了避免同行或者作者之間互相攀比的尷尬,有的出版社就統一取消了印刷數量的標註。
當然,也有的出版機構不標印量是出於其他考慮。
-
6 # 卿雨潤
當前,中國出版機構林立,專業的及綜合的出版社數不勝數,每個省都有數十家出版社,出版機構最多的地方首推北京與上海。
這麼多的出版社,每年都會推出數十萬乃至上百萬種圖書。這些新出的圖書中,有些是在吵冷飯,比如重印一直以來都十分暢銷的四大文學名著。
這類書成本低,印數多,銷量大,出版社基本上是穩賺不賠的。不少出版社都是靠重印過去的暢銷書來維持生計的。
舉個例子,明天出版社自2006年5月首次出版楊紅纓女士的《笑貓日記》以來,一直到目前打止,該書深受一代又一代小讀者的喜愛,年年都是暢銷書。出版社也是不斷地重印,至今已是60多次的印刷量。
《笑貓日記》是一套系列圖書,共有二十本單冊書籍,每一本書的銷量都達到300來萬冊,把20本圖書的銷量彙總起來,數量相當驚人。這在圖書行業不太景氣的當下,無疑是一個奇蹟。
明天出版社當然也就大發利市,財源滾滾,躺著數錢了。
出版社在吵冷飯的同時,必定要推出新書的。
推出新書,由於市場前景不明,拿不準到底能賣出多少本,風險較大,有可能賺錢,也有可能賠得一塌糊塗。
出版社對出新書,一般都相當謹慎,誰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
出版社的營銷機構,天天都會蒐集整理市場上的圖書銷售資訊,然後再根據所掌握的圖書行情,來預估即將出版的圖書是賠錢,抑或虧錢,一次能印刷多少等等。
蒐集圖書銷售行情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圖書背後的版權頁。凡是那些多次重複印刷,一次印刷數量動輒達數萬乃至上十萬的圖書,當數市場熱捧圖書,也就是所謂的暢銷圖書;凡是那些沒有重複印刷,第一版的印刷量僅為幾百乃至上千的圖書,當屬冷門圖書,市場反應不佳,沒多少油水可撈。
出版社要想將所出的圖書做紅,併成為暢銷書,頗不容易,一年能推出二三本暢銷圖書,難度較大。
因為,相類似的出版社,在得不到競爭對手每一種圖書的具體印刷量,就不會貿然推出類似的圖書。‘
-
7 # 也許雜談
但近年來,有些圖書上面,這些資訊消失了。
.
(上圖中缺少“責編”項)
.
既然國家有明文規定,為何有些出版社卻不印出來呢?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起印數太小,寫出來“沒有必要”
有些圖書的市場預期不好,有些圖書不針對市場,如自費出版圖書、職稱用圖書、固定客戶圖書,起印數很少,一兩百,或五六百,總之,“不如不寫”,“不寫也罷”。
.
.
其二,有利於“與作者交涉”
有些出版社習慣於“暗箱操作”,以不印“版次、印次、印數”的辦法,或者違反合同約定將起印量“縮水”,或以此來“節省部分”作者稿費。
比如:約稿合同上籤起印1萬冊,版稅8%(如定價為80元,則版稅為1萬*80*8%=6.4萬元)。
我們知道,印書是要花錢的。如果此書市場預期不好,出版社有可能只印5000,“觀望觀望”(作者知道了會不答應);如市場預期好,出版社有可能印好幾萬(只給作者起印數的錢)。
總之,不管出版社印了多少、印了幾次,作者都是不知道的,因為書上沒寫出來,沒有證據。
.
.
近年出版了許多外版圖書,也就是從國外引進的圖書。
回覆列表
我認為,是好事。它至少說明,公民的出版權得到了泛化,閱讀權越來越自由。品種多了,人們自由選擇的空間大了,再也不會出現全華人民一年只有幾本書可以選擇的狀況了,如此,單本印數少些又何妨?在品種和單本印數之間,我寧願選擇品種的多樣化。文化多元了,我們的文化才是真正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