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真行文化
-
2 # 老崧
從【智和信】的角度來看,和是中國文化的特色,信是西方文化的特色。
和文化中以格局論為精華,信文化以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主脈。
全球一統的文化,必定是從道心圓滿的智文化發展出格局的擴充套件和文化再衍生出科學技術的信文化。
所以,中國的國學發展,首先清理出由圓滿道心發展出來的各種格局論,把格局論簡易通俗化;然後把中國的所有格局文化與整個科學技術體系銜接,至少所有的科技技術都被銜接上,不能有遺留。
對於目前街接不上的格局論文化與科學技術體系,著重點研究,一是從剩餘格局論中尋找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二是從剩餘的科學技術向格局論方向探索,補充完善格局論體系。
由此,道心圓滿與格局論和科學技術體系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這就是中國學術的發展道路。
要走這條路,必須進行文化瘦身,建立原理→概念→運用三體系,讓中中國人能夠很快的掌握所有的中國格局論,而格局論裡面包含了所有的中國文化,哪怕是偏門獨傳。
再走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的道路。
這種策略是國家工程,不希望洩露給【第五縱隊】及其狗腿子之流,免得訊息擴散太快。
-
3 # 問答達人
近幾年“國學熱”有所升溫,但浮於表面的多,深入肯綮的少;趕時髦的多,正視其價值的少;諸如“國學與企業文化培訓”“幼兒國學興趣班”之類的虛熱多,國學的系統性研究、體系性教育少。
當前,國學缺失比比皆是。比如,現今的許多中文系畢業生,書寫中文如劃天書,甚而連一則簡單的信函都寫不清楚,更不要說言談時引經據典,借古喻今了。很多孩子英文像水龍頭裡的自來水一樣關都關不住,而國文卻是“然後、然後”一團糟。
國學淪落的責任,恐怕與當下國學教育的缺失及社會的大環境有關。國家教育工作者,上到國家教育部,下至幼兒園老師,都應該站出來承擔責任。
而反觀中國的年逾耄耋者,不論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還是自然科學、工程技術方面的院士,幾乎都能寫得一手好文章,且言談舉止之間,百家學說、文學典故常常信手拈來。深究其原因,中國傳統教育,在他們自學生啟蒙始就有四書五經打底,成年後再習以經世濟用之學,內外兼修,不論從事什麼領域的工作,總會透出一股子清氣。
在中國國力日強,中華民族文化復興大背景下,國學熱在持續升溫。誦讀國學經典、漢服表演秀、現代私塾成為當今城市一股潮流;因其貼近生活、契合民眾消費心理,受到民眾的廣泛歡迎甚至追捧,在許多城市中,國學書籍暢銷,中醫國學養生館頻頻開張;國學培訓班生意紅火……商家弄潮揚帆,學人推波助瀾,消費者熱心追捧,一時,國學成為一股商潮,大有借商業力量發揚光大之勢。
自然,在五四狂飆和“文革”狂瀾中,被作為一種糟粕被主流思潮批判與摒棄;隨著中華民族的復興,我們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赿來赿令世界刮目相看;但是,我們的文化軟實力卻始終還沒有硬起來;發展和振興中華文化自然成了時代的呼喚;最原汁原味的中華文化——國學,自然在被呼喚之列,而今之商業化,能振興國學的發展,豈不是令人振奮的大好事?
但是,我們還是要給這股國學熱把把脈,進行一點評估。這一號脈,不難發現,對於國學本身,這股商潮實際上是一股“虛熱”,有必要清清熱,更有必要袪祛邪,扶扶正,以達到強健身體,健康發展之效果。
一是,商業就是商業,它的趨利性,容易讓我們忽視國學的侷限性與科學性。如目前大熱的中醫養生。中醫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但其中有些說法並不科學,經不起科學的實證,並不具備普適性。消費者辨別能力差,無法甄別;商家忙於牟利,沒有動力深入研究;這樣的商業化,只能是放大國學的缺陷,無助於國學的提升與發展。
這些形式,固然能讓孩子們親身感受中華民族傳統禮儀,但是如果不能讓孩子們通過學習傳統的詩詞歌賦,用心去讀離騷史記,領略中華民族文化精神與心理;讓他們能握好很多大人已經不會握的毛筆,去體會中華傳統文人的某些生活學習方式——一句話,只讓孩子們、讓當代人驚豔一下國學的輝煌儀表,而不讓他們學習與感受國學的實體核心,如果我們看不到這些元素傳承,我們又何談對先賢的慎終追遠?
三是重利用而輕發掘發展。商業的功用是逐利,國學在商業裡也就是某些有用的部分被淺表地利用而已。至於如何深入挖掘國學的內涵,使其在新時代發出中華民族的特有光輝;如何適應時代需要和世界潮流,推動其發展,使其能成為真正代表中國智慧、中華文明、中國氣派的東方文化,則需要我們嚴謹深入研究,不應該是商業所能承擔的責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條精神命脈,是核心價值觀不可或缺的內因,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傲然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之源和力量之源。
若是國學的商業化,能助推國學的普及,讓國學為民眾生活服務,讓國學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直至成為中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樂見其成;但是,國學的研究、挖掘,國學傳統思想的弘揚、探索、發展,乃至讓國學更好地進入我們的生活,這仍需當代每一位中國人有所擔當與傳承,任重道遠。
-
4 # 閒人球
應該讓老百姓認同的,好的文化自己成為主流文化,而不是“讓”誰成為主流文化
當然了,咱也要有文化自信,要相信咱的文化就是好!就是好啊就是好[淚奔]
-
5 # 一車二人
國學經典重點在傳承,推陳出新才是王道,幾千年的文化,原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最初的也不是這個樣子,他是發揚光大的結晶,在不變中求變,中華的根基不變,中華的認同不變!
-
6 # 方廣
01 "美國夢"幻滅,"中國夢"騰飛,中國國學會成為世界主流文化。
一是西方文明衰落。根源是出了美國這樣的孽障國,特朗普披上了種族歧視合法化、自私合法化的外衣標誌西方文明衰落,孟晚舟事件是其文明衰落的開始。
二是“美國夢”幻滅。從“美國夢”主宰世界,到文明多元化發展,到“中國夢”在全球化程序中佔據一席之地,多文明世界與各種文明力量的對比,形成了文明的衝突和新的文明世界秩序。
三是文化多樣性發生。文化多樣性和文化全球化發展的技術基礎是媒體,媒體多元化發展使中國文化全球化成為可能,中國文化全球化的發展模式已經邁上主流化程序。
02 文化融合的時代,國學怎樣做才成世界主流?一是要成為主流文化,須有良好的中國文化形象。
長辮子、抽大煙、裹小腳怎麼會成主流?要讓外中國人看到當代中中國人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瞭解當代中國改革創新精神的價值。
二是要成為主流文化,須先融入世界文明主潮流。
要讓中國新一代站在民族復興旅程的起點,進一步沿著海上、陸上兩條絲綢之路,睜開眼睛看世界,解決“文明的衝突”的偏執。
孔子學院經常只教外中國人漢語,缺乏精神氣質的創新解釋,缺乏對中國文化先進價值觀念的領導。道家、佛家要走出深山高廟,適度作為,為全人類跨入靈性覺醒時代做好思想奠基的準備。
四要成為主流文化,須率先激發中國文化活力。
年輕一代既要以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為基礎,吸收西方近代人文學科的組成部分,又要善於不倦地挑戰傳統,敢於創新,啟用人類靈魂覺醒的時代氣質。
五要成為主流文化,須提高領導世界的能力。
整體提高中國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和文化軟實力,為中國參與全球化程序和融入世界文明體系奠定卓越的基礎。創新舊有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整合宗教文化,為學者和覺者共業共生培育土壤,讓世人有所悟,有所獲。
03 結 論文化,有其比較獨特的發展規律。隨著中美貿易戰、金融戰、科技戰、資訊戰發展,中國先進文化必然會逆轉西方偽先進文化,中華民族一定會隨著文化的覺醒和繁榮而復興,一定會在文化領域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成為全球主流文化。
中國的文化復興,對推動當代世界文明發展程序將做出歷史性貢獻。
-
7 # 秋宜聲
為什麼要讓國學成為主流文化?是絕大多數人的要求,還是極少數人的幻想?
國學熱的核心是以研究《道德經》為主的道家哲學的興起,道學與易學一脈相承,是古代中華最重要的哲學。但是,易學與道學不是政治理論,而是一種認識的方法,他本身不會成為任何社會的主流文化!道學說的是“道”,他研究的是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遵循的自然法則,它裡面沒有地主資本家與工農大眾,等級,忠孝節義,沒有法制、民主、人權等等政治的內容,他根本不涉及社會文明的秩序問題,不涉及社會道德問題。所以,說“國學成為中華主流文化”,這本身就是荒謬的!
在階級與國家時代,一個社會的主流文化,必然是一種政治學說!而不會是一門哲學,儘管各門哲學是各種政治學說的基礎,但它本身沒有政治性!
但是,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卻是徹頭徹尾的封建政治專制的理論!是一種基於封建等級社會的道德規範,孔孟弟子想玩“直播帶貨”,把它藏在國學裡成為主流文化,那是不行的!絕對不行!
-
8 # 雅志居士
農耕文化的所謂國學即"四書五經""各類某家"等對歷史不甚作用面當代更不可能有奇效,應可觀參考而不必當聖經神語,只因為無物質來支撐的思想大多空了來吹是歷史呈像止新中國的1949年前,時才人均年收入20-50美元,文盲80%-95%來做了歷史的評分歸納!
只有新中國法律文化共產黨的科技文明成為"主流旋律"才"效益突進"並且也己過70年了不知?
中中國人就因為歷史人口最多15億左右,現14億多人的就不斷有人大量重舉"傳統文化""華夏文明""中華文明""中國文化"如何五千年或怎樣過萬年都己註定了普眾"食飽困難"人均"富貴不易"!
病源:由於"人口巨眾"的"生產方式"同"產值固化"的"生產關係"極其不適應難協調造成的致命弊端而且幾乎定型難解!
依據:從秦朝開始到1949年前的中華民國1-8億畝左右可耕土地,畝產幾十斤到1百斤以內卻累積養育過15左右的人口,能過好?
現在18億畝可耕土地有了科技因素如機械化肥畝產上千斤,14億多能過富?都是不可能!
上述就是"中華民族""中國稱謂"的所有全部文化文明的家當底蘊,很不幸這就是由"地域環境"帶來的"先天不足"同智商高低無關,而其"文化思想"無一不受制於"經濟基礎"匱乏後的深刻影響就顯"口說書寫"呈"編劇昇華"流傳盛行的根本由來!
中中國人無論再找各種理由或搪塞忽悠自粉麻醉的"自我安慰""狂想放大"都只能是"淺層次""桌沿下"的思維侷限,"一畝三分地"你如何可以創造出"藍色大海洋"?
是新中國"法律"文化共產黨"科技"文明才拯救了中華民族,而其中己有80%以上世界先進文化文明因素也含西方的"工業文明"和"科技文化"了,這也就是"農耕文明"的"中國文化"缺乏"沒有不產"或仍需時長的"科學思想"!
這是每一個當代中中國人都必須正視的"客觀現實"才能"知恥後勇"!
只有新中國法律文化才能救活民族,唯有共產黨科技文明才能富裕中華!
由於"人口聚繁""就業不易"至今在有了科技生產利潤新增80%以上的前提前下即要"清償還歷史舊欠帳"又要滿足"人們日益慾望增加"的"新產值"都是短時成全不了"人口數"的大部份質量要求,而必須去開拓全球市場的"一帶一路闖世界"才能解決"人均速增漲收益"的唯一可能了!
吾曰:狹隘的民粹主義一直耽誤了中中國人至上世紀的1978年後才全面改革開放己經是呈大遺憾要反思才會成新生,新中中國人一定要明白只有堅定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才有我們的真能行全振興!
-
9 # 南鴿子
參照文藝復興的經驗,國學想要成為主流思想,必須與深刻的社會變革緊緊交融在一起。
歐洲的文藝復興是在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旗幟之下,對社會文化進行的一次先鋒變革,根源於當時資本主義的興起、發展和不斷成熟。舊文化想要成為主流思想,一味地復古是極為幼稚的,必然會被時代淘汰拋棄,淪為笑柄。舊文化中如果沒有同全新的社會劇變相契合的元素,也是不能成為主流的。古希臘羅馬文化中如果沒有蘊涵開放自由的思想,也不可能成為資產階級高揚的旗幟。
中華國學蘊藏著豐富厚重的思想,在各種思潮重新洗牌的過程中,要想異軍突起,首先不能過分地復古,畢竟時代早已變化,國學中的很多內容落伍是正常的,追求國學純粹血統的學究是成不了氣候的;其次要有相容幷蓄的胸懷,歷史上的儒家思想能成為主流,就是因為包容綜合了各派思想,國學要有包容天下的胸懷,世界上的一切文明都有值得借鑑的地方;再次要有大師的闡述和創新,沒有核心思想家,大家只是一味重複古人的思想,沒有緊跟時代損益,最後也是失敗的。
科技革命帶來了巨大的社會變革,不僅將舊中國徹底掩埋,而且正在吞噬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民族、文化的大融合,是時代新變的前徵,國學要與科技元素融合是根本之道。要發掘出中華思想中的理性秩序精髓,並與科技發展相融合,國學才會在未來繼續綻放。
-
10 # 梅清幽
國學的提倡總是與一個時代的需要聯絡在一起。清末民初章太炎等人提倡國學是為了“用國粹激動種姓,增進愛國熱腸”;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國學運動則主要是倡導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因此“整理國故”盛行一時;而我們今天的時代,需要的是“建設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
國學文化作為傳統文化,也有一定的侷限性與不足,我們要做到“留其精華,去其糟粕”,捨棄傳統文化中的負面內容與消極面,弘揚傳統文化中正面的積極的思想內容。
弘揚傳統的國學文化,最終的目的仍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政治文化傳統,追求統一的民族心理,加強多民族的融合、共同相處之道等等。
以儒道文化為代表的國學,是我們的民族之根,也是我們的民族之魂。在當今的大時代下,湧起了一股國學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沐浴在國學教育之下,讓更多的人瞭解國學的本質,掌握國學的精髓,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個大國的文化自信,這樣才能使國學文化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
-
11 # 形而非的發生學思考
大多數提出文化繼承的人,都沒有搞清楚什麼是文化繼承。
我認為,文化繼承分為兩部分,一是文化精神的繼承,二是文化形態的創新。
中國文化的精神是什麼呢?首先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其次是平衡辯證的(中庸)方法論,最後是“立身行道”,“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觀。中華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從未斷絕,根本上來看,並不是所謂的“從古”,而是憑藉著這樣的文化精神,不斷推陳出新解決了一次次民族生存的危機,創造出不同時代各領風騷的璀璨文明現象。
從微觀上看,不同時代,不同層次的人有著鮮明的文化差異,但是從巨集觀上看,無論先秦兩漢還是唐宋元民清,中國各階層的社會精英都有著共同的精神氣質,那就是大局觀、社稷責任和天下情懷。現實主義的實踐與浪漫主義的追求,構成了中國文化既根植於真實的土地又超越於現實利益的靈魂。這一為天下人謀安泰的精神追求,使中國這塊土地上從不缺仁人志士,他們慷慨赴死,馬革裹屍,激勵著無數中中國人前赴後繼,創造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燦爛歷史。
鴉片戰爭以後,這一精神再度得到繼承和發揚。五四運動,抗日戰爭,新中國的建立……無數英雄為民族生存和國家復興殫精竭慮,灑盡熱血。他們可能走上了失敗的道路,可能犧牲在了成功的前夜,很多人的生命微不足道不為人知,但他們所有人為救亡為圖存所做的思考和努力,最終匯聚成為了民族復興的大道,把我們這個民族和國家的歷史推送到了今天。因此,即使他們中有些人曾經狂熱地反對過傳統文化,但他們仍然是中華文明偉大精神的傳承者——家國天下的實踐者。
因此,只要中國社會的精英們心中還有家國天下,只要中國社會還在致力於為百姓謀安康,中華文明的精神就一直在傳承。
至於文明形態,也就是文化現象,那當然很重要。但是,作為文化繼承者必須明白,文化不是目的,而是全體人民共同生存與發展的工具或成果。文化必須要匹配人的整體生存結構,這樣的文化才是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今天的中國已經開始了從工業化到資訊化的歷史征程,中中國人的生存結構也早已不是農業文明的生存結構,固守農業文明時期的文化倫理,不是繼承而是愚鈍。真正的繼承,是搞清楚新的生存結構所帶來的機遇與困難,搞清楚哪些是人類整體生存必不可少的哪些是需要放下或改變的,從而看到傳統文化中需要維護和需要革除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做出怎樣的文化創新。
繼承中華文明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更不是那些“文化販子”們講一兩句“子曰”,出一兩本“古訓”就可以的。中華文明的繼承,一是要保持中國文化的精神,二是要創造光輝燦爛的未來。而無論未來怎樣,中華人民在中華文化精神指引下創造的未來,就是中華文明的未來——這是最好的繼承,足以告慰我們偉大的祖先。
-
12 # 陽明悟行學宮
以往說的民族融合,強調的是彼此融合,現在強調的是思想融合,雖然語言服飾不一樣,但是在文化上,認識上,都相似,而不是相同,為什麼,不是相同,因為欲速則不達!!!
-
13 # 曉夢春聲
為什麼一定要成為主流文化?我們的國學難道不成為主流文化就不能體現出它的文化價值內涵了嗎?我認為不是這樣的,恰恰我認為我們的國學成為一個文化上的奢侈品的時候,它的價值才會更加凸顯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我們的國學文化可以稍微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時代的發展,我覺得這樣將會造就更有生命力的新時代國學文化內涵。
-
14 # 白話人生202
現在不是時候,把科學搞好了,國家發展強大了再談國學。
你沒有實力,誰都瞧不起你,你所說的國學一文不值。
孔子學富五車,學生不少,活著時不也顛沛流離一輩子,哪個國家待見他。“孔乙己”滿口之乎者也,一個字會好幾種寫法,有人搭理他嗎?
特朗普滿嘴跑火車,一點不著調,可沒人敢把他怎麼樣,哪個國家元首對他不是“畢恭畢敬”。
中國五千年文明,漢唐盛世時中國文化有面子;同樣的中國文化晚清至民國時期卻被西方嘲笑。
事實證明,決定文化地位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國家實力!
-
15 # 每日讀好一本書
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國學決不是“發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過去的文化的,因此過去有一些學者使用“國故”這樣一個詞兒。但是,實際上,它既與過去有密切聯絡,又與現在甚至將來有密切聯絡。現在我們不是都談建設有特色的社會主義嗎?特色最容易表現在精神文化方面,哲學、、文學、藝術、倫理、道德、經營、管理等等都屬於這個範疇。這些東西也是能夠交流的,所謂“固有”並不排除交流,以上這些學問基本上都保留在我們所說的“國學”中。
回覆列表
中國文化教育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核心是修養教育,而不是形式化,宗教化。
首先,要有研究機構,把中國文化的優秀內涵與現代教育相結合,這是很關鍵的工作,不能一窩哄,是個人都打著國學的幌子招搖過市,要有權威機構來把握方向與內容。
第一:義務教育階段要有禮儀課,禮儀課的重點是腰挺直,從小學低年級就要做起。坐如鐘,站如鬆,行如風,不能搖頭晃腦,不能大聲喧譁,不能有意干擾別人,等等。為什麼要如此呢?!因為腰挺直不腰間盤突出,不搖頭晃腦腦子不亂,不大聲喧譁心裡不亂,這是對自己好的習慣。
第二:小學加強琴棋書畫茶詩花的學習,加強體育勞動學習,說白了就是加強反知識教育。這裡每一項門道都很深,國家應該開發統一課程,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創新。而現在很多時候是聽說哪位老師會書法,那就教課吧,更有甚者就沒有書法課。
第三:教師發展中心要起到中國文化教育學術研究的作用,需要學術帶頭人引領與激發學術研究熱情,中國教育要形成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教育科研,教育產業,多維多層次結構。
中國文化教育是解決當前應試教育的良好渠道,是優秀先進的思維方式培養,是中華民族振興的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