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皮埃爾蓋姆
-
2 # 武夫雜說
這個由簡單到複雜說吧。
最簡單是單雙號,這個是漢子和字母數字識別的範疇。抓拍影象之後,透過演算法找出車牌號的位置,進行影象識別,進而得到車輛的完整車牌號。
這個技術現在很普遍,停車場出入口用的都比較普遍,更不用說警用的裝置了。而有的人可能問了,不是有大型車和小型車嗎?這個怎麼識別?
其實在整個影象的處理過程中,大多數的演算法會去除車牌圖的顏色,變成黑白影象。這樣一來大型車是白底黑字,小型車是黑底白字,就非常容易區分了。
識別出車牌號之後,主要在資料庫簡單設定之後,就可以篩選出需要限行的號牌。
闖紅燈和壓線差不多。
還是在之前影象識別的基礎上,需要在影片影象上劃出識別線。
劃出識別線之後,就可以設定,過線就對車輛進行抓拍。
闖紅燈就是車輛過了路口的停車線就抓拍,壓線就是車輛壓了白實線就進行抓拍。
最後是比較複雜的超速。說複雜是因為超速的檢測是有三種基礎原理的。
一是線圈識別。
簡單的來說就是在需要測速的路面預埋了線圈,利用電磁感應的原理,車輛透過線圈上方時,線上圈內部產生電流,透過訊號處理裝置形成開關量訊號,控制攝像頭進行抓拍。
抓拍超速需要抓拍兩張以上,兩張照片都有抓拍的時間,預埋的線圈有一定的間隔,透過車輛透過這兩個線圈的時間間隔算出車速。
原來有的闖紅燈抓拍也是用線圈的,不過現在少了。
二是雷達測速。
這個比較常見,就是利用電磁波的多普勒現象,透過反射回來電磁波頻率的變化來算出車速。
具體的原理了解一下多普勒現象就好了,這裡不單獨講了。
多普勒效應Doppler effect是為紀念奧地利物理學家及數學家克里斯琴·約翰·多普勒(Christian Johann Doppler)而命名的,他於1842年首先提出了這一理論。主要內容為物體輻射的波長因為波源和觀測者的相對運動而產生變化。在運動的波源前面,波被壓縮,波長變得較短,頻率變得較高(藍移blue shift);在運動的波源後面時,會產生相反的效應。波長變得較長,頻率變得較低(紅移red shift);波源的速度越高,所產生的效應越大。根據波紅(藍)移的程度,可以計算出波源循著觀測方向運動的速度。三是影象識別測速。其實道理和線圈差不多,就是在固定的影象上,設定好兩條識別線之間的間隔,但是這種方式測出來的速度比較不靠譜。
-
3 # 愛車大家說
電子眼是一個網路系統,我們能看到的是架在路上的攝像頭,這些攝像頭和交警隊後臺伺服器連著的。都有控制端,可以根據情況設定抓拍型別。
抓拍單雙號限行時在後臺開啟該功能就行了。然後電子眼會拍下每一輛經過的車並識別車牌照,伺服器端根據設定自動判斷是否闖禁行並儲存違法照片。
闖紅燈抓拍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車道停止線下面埋有感應線圈,紅燈亮起時攝像頭開始工作,有車輛經過線圈時觸發攝像頭拍照。現在很多地方都是智慧攝像頭了,裡面是一個錄影機,實時錄影。後臺設定好攝像頭的視野範圍並且畫出電子圍欄,也就是車道和停止線的邊界。紅燈亮起時系統開始工作,有車輛闖紅燈時肯定要越過停止線,這時候後臺的數字影象處理系統就能識別並從錄影的影片裡提取三張照片作為證據。一張是紅燈亮起時車輛沒有透過停止線的照片,一張是車輛越過停止線的照片,另一張是車輛越過停止線繼續前進的照片。同時會在這三張照片裡選取一張將車牌照部位放大。一共四張照片。
拍壓線的也是根據後臺設定的區域進行的,後臺程式裡可以看到攝像頭的視野範圍,在裡面設定好車道實線的邊界,也就是電子圍欄。然後只要有車輛壓線攝像頭就會自動抓拍。
定點測速一般是配合雷達使用的,有雷達測速裝置,設定好限速,雷達裝置開始對經過的每一輛車進行測速,如果車速超過限速就觸發攝像頭拍照。還有一種是區間測速,在路上選取一段距離,在起點和終點各設定一個攝像頭。透過計算車輛透過起點和終點的時間來計算是否超速。
-
4 # 弓長無用乃身外之物
1、電子眼採用感應線來感應路面上的汽車傳來的壓力,透過感測器將訊號採集到中央處理器,送暫存器暫存(該資料在一個紅燈週期內有效);
2、在同一個時間間隔內(紅燈週期內),如果同時產生兩個脈衝訊號,即視為“有效”,簡單的說,就是如果當時紅燈,你的頭輪子過線了,而後輪子沒出線,則只產生了一個脈衝,在沒有連續的兩個脈衝時,不拍照;
3、黃燈亮時,拍照系統延時2s後啟動;紅燈亮時,系統已經啟動;綠燈將要亮 時,提前2s關閉系統,主要是為了防止誤拍。
4、電子眼高畫質抓拍對應感應點,電腦自動對限號牌進行篩選,所以機器很容易識別和抓拍了
回覆列表
沒啥原理吧,就是定位車牌,然後高速拍照,很簡單,最好不要有僥倖心理,因為好像有一部分人是專門每天看影片的,電腦加人工,想跑都跑不了。買個新能源吧,給國家做貢獻,也不用限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