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領軍智庫
-
2 # 齊國一柱
1、隸書起源及意義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因為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所以隸書的書寫速度更快。隸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型,它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佔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 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隸書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它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因為它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所以說隸書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2、隸與篆的區別
隸與篆又有什麼樣的嚴格區別,吳伯陶先生在上述的文章中又有所分析訂定,這裡再節錄吳文中值得考慮的幾小段。吳雲∶“小篆還儲存了象形字的遺意,畫其成物隨體詰屈;隸書就更進了一步,用筆畫符號破壞了象形字的結腹,成為不象形的象形字”
他又說∶“小篆和隸書實際上是兩個系統,標誌著漢字發展的兩大階段。小篆是象形體古文字的結束,隸書是改象形為筆畫化的新文字的開始。”“我們判斷某種字型是否隸書,就要首先看它是否出現有破壞篆書結構失掉象形原意之處。”
3、隸書的繁盛——漢隸
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
到東漢時期,隸成為主要書體。作為初創的秦隸, 留有許多篆意,後不斷髮展加工。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步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在"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佔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 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隸書產生了眾多風格,並留下大量石刻。《張遷碑》、《曹全碑》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使中國的 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書是書法演變中的重要書體之一。
5、漢隸在筆畫上的特點
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謂"波",指筆畫左行如 曲波,後楷書中變為撇;所謂"磔"只右行筆畫的筆鋒開張,形如"燕尾"的捺筆。寫長橫時,起筆逆 鋒切入如"蠶頭",中間行筆有波勢俯仰,收尾有磔尾。這樣,在用筆上,方、圓、藏、露諸法俱備, 筆勢飛動,姿態優美。在結構上,有小篆的縱勢長方,初變為正方,再變為橫勢扁方漢隸具有雄闊嚴整 而又舒展靈動的氣度。
漢隸表現在帛畫、漆器、畫像、鈾鏡中精美絕倫。而在碑刻中更顯其寬博的氣勢和獨特的韻味。漢隸主要有兩大存在形式:石刻與簡牘。魏晉南北朝隸書大多雜以楷書筆法;唐朝隸書不乏徐浩等書家。宋元明三朝的隸書也難振漢隸雄風。直至清朝。漢隸才得以復甦。
6、漢隸的歷史意義
在中華書法文化漫長的發展歷程中,金文和漢隸可謂呈現出了獨特的藝術美學特質,集中詮釋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神與氣勢恢宏,淋漓盡致的詮釋了東方美學的神韻。學習金文漢隸不僅僅在於學習它們的書法技巧,更重要的學習其中所隱匿的靈動性。反映了華夏民族“事緩則圓”(見附一)、“以屈為伸”(見附二)的文化特質。
附一、事緩則圓的釋義與出處:
【解釋】:碰到事情不要操之過急,而要慢慢地設法應付,可以得到圓滿的解決。
【出自】:清·俞萬春《蕩寇志》:“看來此事,事寬則圓,急難成效。”
附二 、以屈為伸的含義與出處:
“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
出處: 明·洪自誠《菜根譚》
意思是:人再聰明也不宜鋒芒畢露,不妨裝得笨拙一點;即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宜過於表現,寧可用謙虛來收斂自己;志節很高也不要孤芳自賞,寧可隨和一點也不要自命清高;在有能力時也不宜過於激進,寧可以退為進,也不要太過於冒進。
附圖一(書同文)、二(秦隸)、三(漢隸、曹全碑)
回覆列表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以小篆(李斯改)為“官書”,當時的政府釋出公文,法令都要用它。不過,這種官書比較複雜,特別是弧線較多,書寫困難。據說,秦始皇每天要過目四百餘斤木簡寫成的文書,從中體會到書寫的不便。 秦時,民間在書寫賬目,契約,藥方,信件等,為應急需,已採用了一種草率的字型。秦始皇照準-程邈-所奏,且獎勵民間是寫草篆,由此而引為隸書的出現,可謂一大功績。 隸,元含有微賤的意思,由此說明隸屬起用於社會底層,為奴隸,民間所造(相傳為程邈),但有為統治者所接受,這主意顯示他的獨特功能。 隸書有兩種:秦隸,漢隸(這裡不多解釋) 隸書實現了漢字的簡體化,把不規則的小篆轉化規則的,圓弧轉化線條,改變了文字的古貌,奠定了文字基礎,而且產生了波折(蠶頭燕尾),擺脫了“象形”。進而發展為楷書,行楷,草書,狂草,簡體字,在隸書之前有甲骨文,金文,篆書。對比可見,隸書的出現可謂“承上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