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觀園中客
-
2 # 隨緣WZC
不是見不到,而是時代變了。
以前慢,什麼都慢,因為物質極大不豐富,生活也簡單,大家悠悠度日,有的是時間欣賞美景。再加之詩詞是過去人們主要文化生活娛樂方式,專注,研究多,所以寫得好。
現在呢,生活節奏快,物質極大豐富,資訊大爆炸,詩詞有幾人看幾人寫?即便好風景又有幾人駐足欣賞呢?
-
3 # 雲蘭花
我感覺是人們表達方式方法不同,比如:;當我們看到一樹霜打柿子時,會說 :臥槽,臥槽快看,嘀溜噹啷的真好看看,而不是,秋去冬來萬物休,唯有柿樹掛燈籠。
-
4 # 約讀書房
現在怎麼就見不到古詩詞裡的美景了?大部分人會認為見不到,是因為他們自己沒有看見!而你所看不見的並不意味著不存在。羅丹所說“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永遠不會過時。
武漢大學世界史專家吳於廑先生曾寫過一首詞《浣溪沙》,其中有一句為:每於幾微見世界,偶從木石覓文章。大意便是細微之處見世界,只有認真的觀察這個世界才能發現其中的美寫就好的文章。
有人會講時代不同了,現在人們生活節奏加快,每天忙忙碌碌的,沒有時間沒有心情去發現古詩詞裡的那些美景。果真如此嗎?約讀君認為絕非如此。如果你稍微關注下攝影界的話,你會在攝影師的鏡頭之下發現你身邊原來有這麼多未曾注意到過的美景。比如下面這些隨手一拍,你能否認它們的美嗎?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玉樓春·春景》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韋莊《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杜甫《絕句二首》
而在當代文學作品中,也不乏寫美景的精彩文章,只是現在還有幾個人去關心那些文學作品呢?
事實上,無論古代還是現代,所謂世間美景也只屬於少部分人所能領略的。現代人大都忙忙碌碌,為生活所累。古代的人民群眾不更是如此嗎?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賦稅沉重,隨時面對統治階級的壓迫,隨時有盜匪戰亂的威脅,哪有什麼心思欣賞美景啊~只有文人墨客,王公貴族才有閒心去欣賞去發現去記錄這些美景。在普通民眾眼裡,這些還不如地理的稻子小麥好看。
-
5 # 謝廣廣廣廣廣廣廣廣謝
《春天唐巖河》
春花來堂燕,群飛穿天。唐巖河邊鋪魚船,晚歸才能把魚見。土司城邊,古蹟多少年,遺扯千遍,錄世界文化收編。農家兩岸新鮮事,樂了人間。
,,
-
6 # 靜靜de頓河
首先,古詩詞中的“自然美”是一種“意象美”。詩詞是一種藝術,它的表達,同樣有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特徵。如果真是實錄,不但沒有了中國文化獨特的韻味、魅力,連流傳下來都是個難事,就如同今天我們到了一個風景很好的地方,只會說“哇,真是太美啦!好棒呀!”如果古人也只會這樣說,還值得花費那麼大的精力來傳之後世嗎?詩詞的意象美體現在給了你想象的空間。比如白居易描繪西湖美景的名篇《錢塘湖春行》中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其對風景的描繪可謂細緻、生動、傳神,而且鏡頭不斷閃回、切換,讓人浮想聯翩。春天去過西湖的人很多,能寫出這麼美麗句子的恐怕沒有幾個,但誰能說西湖不如過去的美呢。
其次,發現美麗需要體驗美的心情。古時候,生產力不發達,交通不便利,廣大的人民群眾還得忙於生計,能夠有心情尋找“詩與遠方”的只能是少部分的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這樣的現狀,就決定了欣賞自然美景的只能是少數人,於是古代的人們,可以慢慢走、細細的看,在寧靜中品味。到了換了人間的今天,情況可就大不相同了,欣賞自然美景不再是上層社會的專利,山還是那座山,河還是那條河,但人卻是呈幾何級數式的增長,於是有人感嘆,現在旅遊是去看人啊!在如此熙熙攘攘的場景下,你是無法感受到古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紅杏枝頭出春意鬧”那種美不勝收的畫面感、美感的。
再次,這也有古今價值觀念方面差異的原因。古人吟誦春的詩詞之所以那麼的美好,那樣的具有感染力,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他們骨子裡都有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名士風流,當時純樸的民風客觀上給了他們生長的土壤。沒有過多功利性算計的介入,山水基本上都是原生態的,那種美也多是天然去雕飾的,美的自然,美的莊嚴,美的享受。時至今日,被古人反覆吟誦的美景,基本上都被按照今天個人的喜好,修修剪剪,打扮成了形形色色的“風景區”,商業化過多滲透的美,少了個性,少了底蘊,變得千篇一律了。今天的人們,來到這裡,又怎麼可能找到古詩詞裡的美麗呢。
回覆列表
一方面人們沒有古時候人們的閒情逸致,都在忙著自己的事情。古代沒有現代社會這麼強烈的社會競爭,即使看見了一些比較美的景色,也無暇細細地品味欣賞。
另一方面,古詩詞裡面所體現的美麗景象,不僅僅是因為景色在那裡,而且是因為人在那裡。其實,雖然過了千百年,但是牡丹還是那樣開,柳枝還是那樣隨風擺動,只不過我們大多數人沒有詩人的那種鑑賞能力,沒有他們的那種想象力,沒有他們的那種情感體驗,所以也無法體會到景色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