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幸與茗兒童之家
-
2 # 可馨組合
這裡我們以小說為例,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透過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當時社會的一種文體。它一般分為四部分:開端,過程,高潮,結局。所以想讀好一本小說,就透過人物,情節,環境之間的關係,來品味當時的社會。
瞭解作者與他當時的年代
簡單來說就是了解小說的故事背景,為理解小說中的情節做準備。如果你想讀懂一首詩或者詞之類的,你還得了解當時作者的處境,比如遠在他鄉或被貶。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作者當時的心情或形象。
閱讀時要認真
尤其是小說,前後的人物關係十分的多。像《紅樓夢》人物較多,對任何一個細節都不能忽略。有時忽略一個細節,就有可能對人物分析不當。最好,閱讀時拿一支筆,遇到比較重要的細節就要畫一畫。
-
3 # 小猴子媽媽會魔法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書也沒少讀,可讀過就讀過了,並沒有留下什麼印象。更談不上積累應有的知識,受到思想的啟迪。
讀一本好書,就如同讓孩子結交一個好朋友。我們該怎麼讓孩子把這個好朋友讀懂讀透呢?
一,粗讀驚喜,做好內容摘抄。拿到一本喜愛的課外書,孩子一定愛不釋手,教給他,一本書,要想讀出其中的滋味,最少要讀三遍。
第1遍粗讀。大概瞭解文中的人物事件。
這時候,可以把喜歡的場面描寫,優美詞句摘抄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魯迅先生小時候,不僅酷愛讀書,而且還喜歡抄書,他抄過很多書。抄書使他得益匪淺。他之所以記憶力那麼好,讀過的書經久不忘,這與他抄書的愛好是密切相連的。
二,教會孩子思考,寫好讀書筆記。這時候我們可以讀第2遍書,細讀。體會書中的主要內容,精彩描述和內在邏輯。
然後興致勃勃的寫下來,變成一篇篇妙趣橫生,帶著個人色彩獨一無二讀書筆記。
我身邊幾個喜歡讀書的家庭,組成了一個小小讀書會。每週或定期,輪流在家裡開讀書沙龍。孩子們看書,爭論,熱火朝天,不亦樂乎。
三,寫書評,用書中的理論評點生活。孩子是否讀懂了書,關鍵還在看他是否汲取了書中的精華,帶著批判的精神領會這本書的內涵。
書籍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絕不體現在一時,一事。很多著名的人物在回憶起自己的少年時代,無一例外是受了某本書的影響。
三毛說過: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這樣一來,孩子不光讀懂了書,還練了筆,也增進了親子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
4 # 小詩育兒
讓孩子有權利挑選喜歡讀的書。
對於小學生來說,特別是還在培養閱讀習慣的時候,家長不要強行指定某本課外書給孩子看。孩子假若沒有興趣,強逼式的閱讀,孩子只會走馬觀光,事倍功半。
教孩子學會看作者簡介、目錄、前言。透過作者簡介:瞭解作者的生平,有助於幫助孩子加深對作者寫書時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為很多作者都是在寫自己的人生經歷。
書名的目錄:每個標題就是此章節內容的簡要概括。孩子先透過每個標題能大概瞭解所講的內容,家長可以讓孩子就標題進行內容暇想,引發孩子的思考。
前言:前言實際就是對書本的剖析方式之一,看完前言後孩子在閱讀過程中會有更多的感觸和思想碰撞。
家長和孩子共讀、討論。平時我會和兒子共讀一本書,然後和孩子散步時共同探討書中的某一個情節,某一個人物,把各自的感想進行交流。有時也會讓他把書本內容複述給我聽。這樣不僅增強了孩子的閱讀興趣,還能提高孩子理解概括能力,孩子也特別有成就感。
引導孩子精讀、做批註和閱讀記錄讓孩子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批註(陌生詞彙的查閱、修辭手法、自己對重點句子或段落感觸等)。
看完整本書後可以引導孩子透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做閱讀記錄。
回覆列表
課外書就是課堂之外的圖書,有很多種分類。
不同型別的課外書有不同的讀法。
一、故事類圖書
這類屬於閱讀類的圖書,能識字,有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適合孩子年齡階段的圖書基本上都能讀懂。
家長最好能帶著孩子一起閱讀,有些情節孩子不太明白的,家長可以做一些解釋,更有利於孩子讀懂一般書。
二、科普類圖書
這類圖書一般是介紹一個自然現象或一個科學實驗。
需要家長跟孩子一起動手做,在做的過程中,孩子有不理解的原理,需要家長做講解,這樣孩子會更快理解。
三、智力類的
這類圖書鍛鍊孩子思維或擴充套件課外知識。先讓孩子自己動腦子,後幫孩子一起分析,幫他總結規律。讓孩子懂得其中的意思。
大致就是這樣的,希望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