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個大拇指
-
2 # 王冊之
綜合來說,近些年國家主推的校園教師或者教職工“陪餐制度”能發揮教職工在校園領域更全面的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一、對於目前很多學校來說,越來越傾向於寄宿制全封閉管理,而且有往低齡兒童大力發展的趨勢,主要原因有社會競爭壓力、夫妻育兒成本、生活節奏和子女照顧等一系列原因引起的。這就要求學生的每日三餐都是在校園完成的,由校園保護學生的就餐安全和衛生以及營養搭配。同時沒有實行寄宿制的學校也因為中午休息時間短,往返於家和學校之間的不現實,孩子中午在學校享受一頓午餐。孩子在學校的就餐衛生、安全和營養搭配這些是父母無法知道的,只能全部靠學校自主能動性管理。這就留下了一片真空地帶。
近些年幼兒園和小學暴露出的飲食不衛生,特別是使用過期的或者已經腐爛的食品,已經給社會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而且這些幼兒園不僅是低檔幼兒園,高檔幼兒園也有同類問題。這不僅需要的是政府的監督管理,也需要的是時時監督,這會造成人力和時間成本的不匹配,推行教職工陪餐制度能有效地解決此類問題,希望下一步更能推廣名廚亮灶行動,同時接受家長和社會的監督。
二、靠近北方有的地方主食依然是饅頭,同時青少年成長期需要吃魚蝦等,小學生在單獨吃飯的時候容易打鬧,這會存在安全風險。教職工陪餐制度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此類風險。
真實新聞《衢州一小學生午餐時被饅頭噎住,教師20秒急救成功事後他髮圈,“我經歷了21年教師生涯中最可怕的一件事”》,講述的就是教職工陪餐制度的時候,一名學生吃饅頭卡主了,陪餐老師使用“海姆立克法”挽救了一條生命,緊急的20秒,很難想象沒有當值的陪餐制度,會發生什麼不好的後果。當然教職工的責任心和技能也是值得誇獎和學習的。
這就是我對上述問題的回答,忘認可,感謝!
-
3 # 數學老師丁不點
教育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衛健委釋出《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明確中小學幼兒園應當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實施校長陪餐制,發揮校長保障校園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作用。
校長陪餐,無疑給廣大中小學敲響警鐘,也給學生和家長吃了一顆定心丸,是在食品安全問題上邁進的重要一步。
況且,校長是學校的第一責任人,餐飲問題本就是分內之事,讓校長陪餐實際上是使自己監督自己。
家長是孩子的監護人,比任何人都更加關心孩子在學校的安全,健康狀況,只有為家長賦權,發揮他們對學校食堂的監督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學生飲食的安全隱患,打造乾淨衛生的就餐管環境。
校長陪餐制,既在餐更在陪,要在親口嘗一嘗的基礎上,履行好對飯菜質地數量滋味等檢查督導記錄責任,校長的陪餐責任不能僅限於末端的吃,還應延伸到後廚的做,乃至採購儲存加工供應等諸多環節。
校長陪餐不失為聯絡學生,瞭解學生的途徑,飯菜質量不僅關乎校園食品安全,也關乎學生成長和營養均衡,由於成年人和青少年的飲食習慣,營養需求未必完全相同,因此,校長陪餐還應從孩子成長的需要出發,多聽聽他們的呼聲。甚至有必要加強對學生成長規律,健康需要,營養科學等知識的學習與研究,懂得營養知識和飲食科學,這對矯正學生偏食和浪費的不良習慣,也有助益。
回覆列表
學校裡的伙食一直是一個讓學生們在關注的事情。與其說關注,其實不如說是“吐槽”。在網路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帖子,內容不少都是來自於學校的學生們對於食堂的各種爆料,也包括各式各樣的調侃,其始作俑者,其實都逃不脫學校食堂的飯菜引發出來的不滿。
讓學校領導每個月在食堂陪餐,而且是每個月一次,這個出發點或許是好的,但是,說起來,治標要治本,學校領導本身就是要抓學校管理,食堂也屬於管理的範圍之一,對於學生的餐飲來說,這還是一件大事。校領導或許不太經常在食堂裡吃飯,或者是基本上從來不去食堂用餐,用這樣一種方式來“體會”一下用餐環境和餐品的實際情況,這倒是一個新辦法。
但要說明的是,辦法歸辦法,規定歸規定,真正要實際操作起來,或許還是有不少漏洞可以鑽。比如,學校領導要去就餐的時候,食堂是否在這個時候可以提前變換花樣,可以把飯菜弄得好一些,從而能夠臨時取得校領導的“歡心”?畢竟,每一個才有一次的校領導“蒞臨”用餐,對付過去並非是什麼難事。這樣一來,本來是要讓校領導真正能夠體察到食堂的實際情況,反而會透過這種方式來個“偷天換日”,這豈非是辜負了原有的願望?
學校的管理包括食堂管理本來就應該是環形和富有邏輯性的,與其讓校領導去搞一下每個月一次的食堂用餐這種硬性規定,不如把問題的反饋機制和改進機制真正能夠發揮出來,比如建立一個學生反饋機制,讓學生代表們能夠把實際情況反映到校方那裡去,比如在食堂的採購與飯菜質量監督上面,學校是否應該有更多的作為?是否應該形成一個完整的監督管理制度?
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管理這件事其實就是要看是否用心,是否能夠真正聽一下來自師生們的意見,形成良好的問題反饋機制,這才是治本之道,規定校領導按時去體察食堂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更為重要的,則是要真正能夠發揮管理和責任的制度性建設與保障,讓“管理”不再成為老大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