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捐雜稅

    雜文是一種直接、迅速反映社會事變或動向的文藝性論文。特點是“雜而有文”,短小、鋒利、雋永,富於文藝工作者色彩和詩的語言,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在劇烈的社會鬥爭中,雜文是戰鬥的利器,比如魯迅先生的雜文就如同“匕首”“投槍”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臟。在和平建設年代,它也能起到讚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的針砭時弊的喉舌作用。比如《莊周買水》、《剃光頭髮微》等文章就是如此。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提出“雜文”這個概念,並把它當作一種獨立的文體的人,是南朝(梁)文藝理論家劉勰。他在《文心雕龍》中專門寫了題名“雜文”的一章。他一方面總結前人的雜文創作情況,並總括其名為“雜文”,另一方面又歷述秦漢以來雜文有三類,以宋玉的《答楚王問》、枚乘的《七發》、揚雄的《連珠》等為最早的代表作。但事實上早在先秦散文興起之時,雜文也已隨之出現。秦諸子百家的文章,實際上就是雜文。後來,雜文又有新的發展。唐代韓愈的《雜說》、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辨》、晚唐皮日休、陸龜蒙、羅隱等的雜文,明代劉基的《賣柑者言》等,都是有名的代表作品。雜文不僅源流最早,而且它的地位最初也很高。誠如班固所說:“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比其所長也。”可見,雜文對於當時社會的作用之大。

    “五四”運動以後,許多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都寫過優秀的雜文。其中最傑出的當首推魯迅,他是開創一代雜文新風的大家。他說:“在風沙撲面,狼虎成群的時候”,雜文是“匕首和投槍,要鋒利而切實”,是“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也“是在對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是感應的神經,是攻守的手足。”這就將現代雜文的作用作了準確的說明。

    簡單講“雜文”:散文的一種。它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會事變或社會傾向的一種文藝性論文。以短小、活潑、鋒利為特點。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有關社會生活、文化動態以及政治事變的雜感、雜談、雜論、隨筆,都可歸入這一類。

    我最喜歡魯迅,梁實秋等人的雜文!魯迅首創了以論理為主,形式靈活的新文體——“雜文”,並將之發揚光大。他的雜文數量極多,題材廣泛,形象鮮明,論辯犀利,文風多變,毛澤東譽之為“匕首”和“投槍”(匕首投槍一說本於魯迅《南腔北調集》中的《小品文的危機》),深入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各方面的問題。

    魯迅雜文是匕首、是投槍,“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型別”,題材廣泛,對社會的黑暗面、民族的劣根性,觀察深刻。形式靈活多變,有多樣風格和筆法,有的隱晦曲折,有的幽默詼諧,均能在使人會意的一笑中達到諷刺的效果。有的沉鬱嚴峻,在似乎從容的敘述中,蘊藏著對敵人的無限憤滿。

    魯迅雜文感情熾熱,汪洋恣肆,咄咄迫人,冷雋辛辣,說理透徹,結構嚴密,簡煉含蓄,善用比喻,形象性強,富於邏輯性,氣勢恢宏凌厲。

    梁實秋先生的沖淡也是他個性的特點之一,但這一點似乎並沒有幽默在他文中的位置顯眼。《老年》一文應是他這一特點得到充分發揮的代表之作了,文中有道:“五欲全銷,並非易事,若已全銷,人間又還有何留戀的呢。”僅以此一句作結,便將全文沖淡的感情顯露無疑。說到沖淡,這與他從師周作人不無關係,同樣,他的沖淡雖有自己的特點,卻不及周作人的深刻。我們試比較一下週作人《故鄉的野草》中的結尾:“沒有錢的人家雖沒有鼓吹,但是船頭上逢窗下總是露些紫雲英和杜鵑的花來,這也就是上墳船的證據了。”這種差距也許可以讓人從另一角度理解:梁實秋不是天性輕鬆的嗎,他師承周作人的沖淡,卻不及其深刻;他追慕林語堂的幽默,卻不及其機智,但是,他卻恰到好處的中和了周、林二人的沖淡與幽默,創造出了自己文體的自然與雅潔,自己個性的獨特與完整,不得不說,這種博採眾家之長,自成一家風格的人生態度是令人讚歎的。

    幽默與沖淡的完美結合,便成一種極為雅緻的文學風格,也成為先生人生態度的精粹,讀其文,觀其人,會有一種清新而不失典雅的感受。從作品的篇幅來說,多是短小精焊的美文,簡潔明澈,以雅化俗,常使人讀後齒頰留香。在對中國文壇“浪漫之子”徐志摩的評價之中,有這樣一句話,給人感受至深,典型體現了雅緻文風:“如果真以為詩有翅膀,能把詩人帶到天空,海闊天空的俯瞰這烏煙瘴氣的人間,而且能長久的憑空御虛,逍遙於浩天之上,則會體驗到真的天堂。”做人怎樣算是雅緻,看看梁實秋先生的為人風格:以完美的態度面對人生,以浪漫而務實的態度實現人生,以平淡的過程度過人生,實在是雅緻至極。梁先生曾到過四川,稱當地民舍為“雅舍”,一入住後,久久不願離去,“雅舍”中,梁實秋獲得了作文的雅興與為人的雅趣。同時,逐步奠定了他的雅緻之風,鑄就了他的高雅人格,從而也才有了梁實秋的雅緻人生。

    梁實秋用手中輕快的筆展現了他的人生哲學——嚴謹中有謙遜;輕鬆後有幽默,更有絲絲的沖淡蘊含其間,匯成清新雋永的雅緻人生。他給後輩學者所帶來的影響,絕不僅僅是那表面的文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業生產一線農民搞科普,靠譜不靠譜?還是科普專家最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