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碧水青山話風聞
-
2 # 九州記
漢賦:在《漢書·藝文志》記載的有陸賈、朱建、趙幽王劉友三人均有賦作,可以均已失傳。賈誼的《吊屈原賦》、《鵬鳥賦》是流傳下來時間最早的漢賦,被認為漢賦發展的先聲,也是被後人認為漢賦形成的標誌。賈誼(前200—前168),漢族,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人,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出自《漢書·藝文志》1962年6月第1版 1964年11月上海第2次印刷、《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羅宗強 陳洪 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8月第2版 2006年2月第3次印刷
唐詩:《野望》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此詩作於隋亡之後,也就是唐初,作者王績(585?—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詩歌寫了山野秋晚田家歸來之境,閒逸中帶有無倚著的苦悶和惘然。全詩如下:薄暮東皋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出自《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羅宗強 陳洪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8月第2版 2006年2月第3次印刷
宋詞:根據和峴生於933年,建隆(建隆元年960年)初,太常博士,肯定有作詞,但是僅有開寶元年(公元968年)著有開寶元年南郊鼓吹歌曲三首《導引·氣和玉燭》、《六州》和《十二時》的流傳下來,時間相對靠後。最接近宋朝開國時間點(960年)的是南唐後主李煜,後人集有《南唐二主詞》,大家對他都是比較瞭解的,被稱為“千古詞帝”,李煜於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李煜的《謝新恩·秦樓不見吹簫女》為悼念大周后(乾德二年公元968年病逝)而作,而《子夜歌·尋春須是先春早》早於《謝新恩·秦樓不見吹簫女》,一般認為作於宋建隆年間(公元961年—963年),被認為留存下來最早的宋詞。《子夜歌·尋春須是先春早》描寫的是春光融融之中,李煜在花開似錦的宮苑裡,與美人飲酒賦詩、尋歡作樂的情景,充分表現了李煜作為一個“文人皇帝”沉湎聲色、不思進取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性格。全詞如下:尋春須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縹色玉柔擎,醅浮盞面清。何妨頻笑粲,禁苑春歸晚。同醉與閒評,詩隨羯鼓成。——出自《全宋詞》唐圭章編 中華書局1965年6月第1版 1965年6月第1次印刷、《南唐二主詞》鄭學勤校點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元曲:1276年元軍攻破杭州,1279年南宋滅亡,關漢卿於1279年在杭州寫過《一枝花·杭州景》的套曲,這樣算的話,可以算作最早的元曲了。套曲讚美了“東南第一州”的民物康阜及湖山之勝。“一枝花”寫出了作者對古城杭州的感受。“梁州第七”與“尾”二曲抓住杭州印象兩個方面進行鋪敘,一是山奇水秀,所到之處皆堪遊賞;二是繁華富庶,人煙稠密,熱鬧非凡。全曲語言通俗生動,描寫、議論並重,寫景抒情結合巧妙,將作者內心的激情表達地淋漓盡致。
明小說:創作於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1398年)的《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羅貫中。後面的就不用介紹了,大家都比較熟悉了。
經過一個下午的檢視有關的各種書籍和網路資料,也不能保證是正確,僅供參考。
-
3 # 紅塵彌勒
直接亮明我的態度:我不認為所謂的第一篇、第一部的開山之作有什麼特別的重要意義,單純的死記硬背也不會對文化傳襲起到什麼提綱挈領的引導性作用。重要的是我們能從這些璀璨的文化瑰寶中汲取足夠的營養,吸收滿滿的能量,進而將這一文化瑰寶有效的傳承下來、發展下去,這才是我們應有的責任義務和使命擔當。
可以毫不諱言地說,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是我們中華民族歷經幾千載風雨如磐的艱辛歷程中,集腋成裘、披沙揀金的文化結晶,凝聚了萬千先賢的智慧和夢想,養育了民族的堅勁魂魄,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濃重的民族文化情結,也必將深遠的影響我們民族今後更長的文化程序。
我倒是認為,漢賦也好,唐詩也罷,亦或是宋詞、元!曲、明小說,無論哪個文種,都需要我們心懷敬畏,甚至是焚香沐浴、虔誠叩拜,全身心投入地進行一次內心深處的文化叩拜、尋訪、探佚之旅,將這些民族的文化瑰寶含菁咀華的有效繼承,使這一民族文化的精華在我們手裡得以傳續、光大。
不過,我個人還是喜歡在諸多文叢中擷取各類文典的精華,多做誦讀和體味,加入自家的文庫寶典之中,經常翻閱,時常引用,多做解讀,多做傳頌,不僅於我個人來說受益匪淺,於文化瑰Bora說,也是功德無量。
那些青史標名的文字大家,也應該為我們所熟知,為我們所敬仰,為我們所載碑——
賈誼,楊雄,兩司馬,大小李杜,蘇門三詞客,辛稼軒,陸放翁,馬致遠,關漢卿,白樸,張養浩,施耐庵,羅貫中,曹雪芹,吳敬梓……
回覆列表
西漢初年的賈誼,代表作是他的《吊屈原賦》和《鵩鳥賦》;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柳永《巫山一段雲·六六真遊洞》;關漢卿《竇娥冤》,施耐庵《水滸傳》。一家之言,不足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