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笑談趣史五千年
-
2 # 理工男讀歷史
大唐由盛轉衰發生在李隆基後期,李隆基一生所作所為就是親手打造了一個大唐盛世,又親手毀了它。安史之亂有其發生的必然性,但發生的這麼快、這麼突然,造成的後果這麼嚴重是無法想象的。
李隆基的後人用了七年兩個月才平定了安史之亂;
李隆基的後人用了六十多年才基本削除了藩鎮;
李隆基的後人用了一百五十多年也沒能消除宦官專權,並和宦官一同覆滅在藩鎮手中。
安史之亂的後果遠遠比想象的要沉重的多安史之亂整個過程七年兩個月,叛軍從幽州到洛陽再到長安,幾路偏師肆虐山西、江淮、山南等地,大半個北中國被捲入。這些地區是大唐王朝最精華的所在,也是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僅人口安史之亂後就減少近一半,更不要說其他財產、文化損失了。大唐因此丟失了西域,陸上絲綢之路斷絕,終唐一朝再也沒有恢復到開元時期的盛況;
安史之亂為中晚唐留下了藩鎮割據這一心腹大患,原本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統治變成另外一種形式的分封制,唐王朝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才一定程度解決了藩鎮問題,並嘗試了宦官領軍、參預朝政的錯誤做法,為唐王朝中後期政治生態惡化、皇位交接受宦官影響埋下了隱患;
安史之亂在政治上嚴重對立了唐王朝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尤其是皇帝和領軍將領之間。在雙方的互不信任當中,唐王朝停止了對周邊各異族政權的壓制,西域伊 斯蘭勢力的進入,蒙古高原契丹的崛起,東北渤海國等少數民族地區的蓬勃發展,都給後世中原政權帶來了無盡的痛苦。之後所有中原政權,也同樣都把防範領兵大將造反作為第一要務,從武人治國轉化為文人政治,嚴重束縛了中原政權的軍事力量發展,使周邊異族造成的威脅越來越大。
所以,安史之亂帶來的不僅僅是唐王朝由盛轉衰,而是整個中國古代王朝從積極、進取、開放、昂揚向保守、封閉、軟弱轉化的一個關鍵節點。雖然不能把責任都怪到李隆基頭上,但至少他是這一變化的始作俑者。
李隆基為安史之亂創造了一切必要條件李隆基後期已經放棄了對國家的管理,委託李林甫這一大唐第一奸相負責國事。而李林甫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不但大興冤獄打擊異己,還在大唐軍政制度上進行了改變。主要是實行節度使制度,可由胡人將領擔任,掌握地方軍、政、財大權,可自行招募軍隊,這相當於是變相實施了分封制。而朝廷直屬的中央禁軍雖然還號稱有十六衛幾十萬大軍,但已經被政治腐敗所影響,毫無戰鬥力,是標準的外重內輕。
這個過程李隆基不是被矇蔽,任何一項重大決策都是要經過李隆基的批准才能夠實現。李隆基只是認為自己是大唐盛世最高領袖,任何事情都在自己掌控之中,任何情況都有解決辦法。李林甫利用了李隆基這種情緒,並把李隆基本性中的多疑、武斷等缺陷放大,才使大唐沿著一條掉入深淵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李林甫未必看不出來安祿山此人有問題,但從李林甫的角度上來說,只要是能控制的因素都是有利因素。而且安祿山確實被李林甫吃得死死的,李林甫如果在,安祿山未必敢反。而李隆基已經對安祿山有著完全的信任,這時即使是楊國忠說安祿山的壞話,李隆基也只會認為是幾個小字輩在爭寵,其他人更是不敢在李隆基面前說安祿山的壞話。
於是,安祿山造反前勢力已經大到極限,任三鎮節度使,手中僅國家編制的軍隊就達近20萬,佔整個大唐邊軍的40%,還不包括安祿山私下招募的胡人兵將;安祿山還負責大唐馬政,藉機把大唐好馬轉移到范陽自己的地盤,為叛軍增加了戰鬥力;節度使當中安祿山是第一個被封為郡王的,且在河北深耕12年,士兵是他親手招募,將領是他親自提拔,兵將們只知安祿山不知皇帝。
造成安祿山造反的直接導火索是李林甫死去,楊國忠接任宰相。而楊國忠是安祿山的死對頭,不斷的在李隆基面前說安祿山要造反,並開始動手消滅安祿山的支持者。這時安祿山勢力已經大到無法掩蓋的地步,於是,安祿山就反了。(如果再加上部分學者研究結論,安祿山代表著某些宗 教在中原的勢力,那麼起兵反唐就更是理所應當了)
回覆列表
大唐之所以迅速走向衰敗,主要是安史之亂引起的,安史之亂也是唐朝由勝轉衰的轉折點。唐朝經過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治國才能,再到唐玄宗李隆基前期都一直保持著盛世。正所謂萬國來朝,大唐威名遠播海外。唐玄宗後期年老昏庸,沉迷酒色,重用奸相李林甫。李林浦在位19年,他結黨營私獨攬超綱,排斥賢才,蔽塞言路,導致綱紀紊亂。歷史對他的評價是“口有蜜,腹有劍”,來形容他是個奸詐小人。李林甫還建議重用胡將,使得安祿山做大,被認為是使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之一。
安史之亂爆發後,面對叛軍的攻勢,昏聵的唐玄宗沒有選擇積極抵抗,而是選擇一路西逃。他這一逃導致軍心渙散,雖然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平定叛亂,但曾經的大唐盛世再也回不來了。安史之亂導致國內人口銳減,生產力導致不可挽回的破壞,老百姓的生活跌倒谷底。而且安史之亂後各藩鎮節度使開始擁兵自重,不聽朝廷約束,唐朝開始迅速走下坡路,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