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野雞攝影師杜新晨
-
2 # 和斯文
為什麼會有M43相機系統的出現呢?使用者說我需要一臺輕便的相機,M43就來了。為什麼使用者又疏遠了M43呢?娃又歡了,快拍一下!咔嚓~糊了,怎麼還沒手機好。抓拍追不上,影片也追不上。每當我需要你的時候,你都不在我身邊,你要我拿什麼來愛你呢?
有人會說起松下G9、奧林巴斯E-M1 Mark2,試問莫說國內,國外有多少家庭使用者會用2000刀置入一臺相機機身呢?況且它們的出現已經背離了M43相機系統初衷——輕便。
——這個松下GX85挺不錯,便宜、畫質也不錯、還帶觸控屏;
——沒有翻轉屏啊,拍個影片還要手動追著跑。
——這個奧林巴斯的E-M5 Mark2也不錯,還是三防機身,下雨天也能用;
——喂喂,相機你跑哪去啦?你怎麼拍別人臉啊。
M43倆大哥卻沒有一臺可以實用的中端機身。你不肯給予,又怎會有所收穫呢?借鑑對手的長處未必不可取啊。
前段時間入了一臺據說顏值頗高的奧林巴斯Pen-F,配合著DG42.5mm在世博館拍了一次小型活動,全程沒幾張抓拍到人,單次對焦輸給了前輩松下GX7。而且那個可以轉的又割手指的圓盤是為了增加售價而存在的嗎?滿身的轉盤,工業美感設計其實不如膠片時代簡潔的PenF出色。接上12-40mm F2.8 Pro
單手握持不舒服,它的歸宿也只有別人手了。也未入GX9,不帶三防和翻轉屏。還有GX9的那個雞肋的會扭來扭去的取景器是來逗趣的嗎?我們需要的是翻轉屏,不是妞妞雞(GX8方向很好,體積嘛過大啊,就像一位up主說的用力用大了)。
如果早前奧林巴斯不是被人蠱惑了,出了一套大而重的F1.2,而出的是一套體積小巧畫質優秀支援三防與手動對焦的F1.8,日子比現在好過。奧巴使用者需要的是松下一樣便捷的操作介面和一臺擁有E-M1 Mark2 一樣優秀追焦能力的E-M5機身,而不是一部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的高階產品E-M1X。
松下使用者需要的一部體積如E-M5(帶三防和翻轉屏),追焦如G9的GX機身,以及更新一支支援三防與手動對焦的20mm F 1.7或25mm F1.7,當然畫質不輸DG25mm F1.4。而非讓使用者換更龐大的全幅。
M43是為了彌補全幅的不足,而非取代。M43在影片拍攝、長焦抓拍上佔足優勢,也不會被全副取代。不過只靠機身過萬的高階使用者群真的能站住市場嗎?
一部售價不高於1000刀的中端機身,或許才是大眾使用者所需要的吧。而抓拍追焦和影片追焦效能的不足不應該是M43最當務解決的問題嗎?而非刷讓人束之高閣的高階機身。
到底是眾人冷落了M43,還是M43冷落了眾人呢?
-
3 # 逆流逆旅
m43畫幅相對於aps-c,全幅或更大畫幅的弱勢在於畫素密度比較大寬容度不夠好,但也有一定優勢,比如由於畫幅小快門能更準確。機身防抖效果也能更好。最主要的是可以轉接35mm的電影鏡頭而不用擔心成像圈不夠。
m43是畫質和輕便的均衡點,而且通用性和便利性很高,如果算上鏡頭群的優勢,畫質可以和APSC一較高下。其實APSC原本可以替代M43,奈何鏡頭群遠不及m43輕便好用,唯一好好做APSC鏡頭的富士同規格鏡頭重量也跟全幅看齊,而且也沒有M43那幾枚無可替代的鏡頭。當然如果追求畫質請上全畫幅乃至中畫幅。
-
4 # 老梁通識
矯正一下一般常規的電影用s35畫幅類似於35毫米膠片不過不是相機那種橫放的36mmx24mm全幅,而是豎放的取中間部分等效於apsc畫幅,不太常規的有IMAX70毫米畫幅,以及早期為了輕量化使用的16毫米畫幅。m43畫幅是近年來松下和奧林巴斯聯合開發的4/3英寸感測器(18mmx13.5mm)的系統相機。其中松下gh系列強化了影片效能(加入422,10位色深log曲線灰片等這些只有專業攝影機才具備的功能,甚至部分廠商利用M43系統製造了直接拍攝RAW序列的入門級攝影機,比如bmcc,bmpcc等)也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於是很多小型電影工作室和獨立製片人嘗試使用gh系列的相機或m43系統的機器拍電影。
回覆列表
拍影片通常不需要特別大光圈的虛化,所以畫幅劣勢基本就在於2檔感光度
但是換來的,就很多了
1,cmos小,可以做到變態的機內防抖
2,cmos小,散熱輕鬆
3,cmos小,各種新技術可以砸上去,不用擔心良品率(某些技術還拉回不少感光度差距)
4,cmos小,果凍效應好處理
5,cmos小,鏡頭成像範圍不用那麼大,體積重量就小
6,cmos小,機內空間更寬裕,想放電池放電池,想放儲存卡放儲存卡
7,cmos小,整機也可以更輕便,鏡頭也輕便,買穩定器的時候不考慮下?
另外,還有錯位競爭的方面…比如松下…知道自己做全幅勝算如何,不如在m43堆滿科技,打個專業影片機的招牌